分享

古典佛教艺术的起源

 醉藁簃 2019-12-10

犍陀罗艺术是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今南亚次大陆地区的巴基斯坦北部及中亚细亚的阿宫汁东北边境一带)的古希腊-罗马式佛教艺术,形成于公元1世纪,公元5世纪后逐渐衰微。

犍陀罗地区原为公元前6世纪印度次大陆古代十六列国之一,孔雀王朝时传入佛教,1 世纪时成为贵霜帝国的中心地区,文化艺术很是兴盛。

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因其地处于印度,是中亚、西亚地区的交通枢纽。受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和希腊-巴克特里亚等长期统治,所以文化所受影响较大。其佛教艺术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故又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

古印度犍陀罗的核心区域包括今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其地处兴都库什山脉,人口多居于喀布尔河、斯瓦特河、印度河等河流冲击形成的山谷地区。这里不仅是印度大陆文明发源地之一,而且由于地处欧亚大陆连接点上,所以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作用。

古代商贸带动文化交流,同时期的古代罗马艺术对犍陀罗艺术也有重要影响。

20 世纪初,在犍陀罗地区的古代寺庙遗址中出土了很多具有古希腊——罗马式艺术影响的佛造像,让世人开始了解犍陀罗艺术的风貌。


犍陀罗地区塔赫特巴希寺庙遗址及出土的佛像,图片来源:《来自巴基斯坦的键陀罗艺术》

犍陀罗地区佛塔遗址及出土佛塔基上的佛本生故事雕塑,图片来源:Gandhara,Buddhist Art of Pakistan《巴基斯坦的键陀罗艺术》(德文版)

出土的佛造像,1896 年考古现场

犍陀罗艺术被称为古典佛教艺术的起源,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与佛教文化之间的精美融合。

犍陀罗地区早在公元前326年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公元前200年,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德米特里一世继位,趁着孔雀王朝(前324-前187)衰败之际大举南侵印度,包括阿拉霍西亚、犍陀罗和喀布尔河河谷都归希腊人统治,开始了西北印度-希腊王国。


公元 1世纪的犍陀罗艺术

贵霜王朝时代 ( 公元1-3世纪中叶 ) 是犍陀罗艺术的鼎盛时期。

贵霜人原系中国敦煌与祁连山一带的游牧民族月氏的一支。西汉时期,受匈奴逼迫先是南迁塔里木盆地,之后西迁并约公元前130年占据巴克特里亚。

在贵霜王朝疆域内出土了很多具有明显古希腊-罗马风格的造像,制作年代接近犍陀罗佛造像出现的时期。

双圣女立像  公元 1-2 世纪,贵霜王朝,58.5×34cm,灰片岩 洛杉矶郡立美术馆藏品,图片来源:ROSSI&ROSSI 1987-2016《罗西 & 罗西 1987-2016》

造像的发式带有明显的古希腊女性发式特征。
甘普迦王后立像  1 世纪,灰片岩,高约 110cm 印度北方邦马图拉出土,印度马图拉博物馆藏品

贵霜王朝与中国、罗马、安息(帕提亚帝国,在古代地处于伊朗西部地区)并列成为当时世界的四大强国之一。国土西起伊朗边境,东至恒河中游,北起锡尔河、葱岭、南至纳巴达河。

贵霜帝国时期的犍陀罗地处于中亚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是中国丝绸、漆器、东南亚香料、罗马玻璃制品、麻织品等贸易中转站,与罗马帝国的贸易往来尤其密切,是东西文化艺术交融的重要地区。

另外,佛像的出现与公元1世纪以后佛教的传播及印度大乘佛教的兴起有关。大乘佛教则认为,佛陀是永恒的,人间看到过的佛陀,只是佛的一种化身。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盘彼岸的通道,扩大了成佛的范围。

大乘佛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随着大乘教义的广泛传播,仅凭心灵领悟似乎不再符合大量吸纳信徒的要求,佛陀,菩萨的形象就此应运而生。

迦腻色迦“佛陀”字样金币 1 世纪,贵霜王朝,波士顿美术馆藏品,图片来源:《犍陀罗-来自巴基斯坦的佛教文明》

金币正面是贵霜王朝影响最大的君主迦腻色迦王, 背面是带有“佛陀”字样的佛立像,这是最早时期出现的佛陀形象之一。

当佛教传播到远方,不同地区的人们说不同的语言,无法读懂佛经,最先出现的佛陀形象还有描述佛陀生平的佛传故事浮雕,是在建造佛塔时围绕塔基的装饰。

围绕佛塔基的佛本生故事 2-3世纪,灰片岩,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藏品,图片来源:《犍陀罗-来自巴基斯坦的佛教文明》

犍陀罗时期的佛塔形状与早期的覆钵式佛塔不同,塔基高,塔身几乎直立,围绕塔基的部分布满了佛本生故事的石雕。

桑奇佛塔 印度中央邦,公元前3世纪,1880 年拍摄,图片来源:Indian Temple Sculpture《印度寺庙造像》

佛传故事浮雕出现后,又逐渐出现了单独礼拜的佛像,多为石雕,也有灰泥、赤陶的材质,金属造像非常稀有。造型借鉴了古希腊-罗马艺术的雕塑形式,表现的却是印度佛教的观念。

可以说犍陀罗造像等于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写实人体,再加上印度佛教的象征标志。


公元2-3世纪的犍陀罗艺术

2-3世纪的早期犍陀罗佛像从整体上来看是由披着古希腊-罗马式长袍的身体,与某些标志着佛陀的印度伟人身份的相貌特征(三十二相中的肉髻、白毫、光环等)混合构成。

耶布道图 大理石,约300×50cm,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品(作者拍摄)

佛本生故事  2-3世纪,灰片岩,34×50cm,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藏品,图片来源:Gandhara Art of Pakistan《巴基斯坦的键陀罗艺术》

主要艺术特征表现为佛像面容椭圆,发髻呈古希腊-罗马式波浪状曲发并有顶髻,鼻梁高而长呈一条直线,深眼,薄唇,额头宽阔,颈部饱满,表情肃穆安详。佛陀立像着通肩式披衣,衣服褶纹起伏很大,立体感强,衣纹在左手边从上往下倾斜,左手习惯性地抓握着大衣的一角,右手微微上举。造像虽身着厚重的袈裟,但非常富有活力,健硕的体魄能透过佛衣隐约可见。佛造像双腿前后错步站立,一腿微微抬起,仿佛正欲向前迈步,使得造像颇具动感。

左:佛立像2世纪,灰片岩,138×46cm,图片来源:Gandhara Art of Pakistan《巴基斯坦的键陀罗艺术》
右: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立像1世纪,大理石,高约 220cm,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品

左:古希腊众神之王宙斯立像2世纪,大理石,高约220cm,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品(作者拍摄)
右:弥勒菩萨立像2-3世纪,灰片岩高124.5×41.5cm,日本平山郁夫美术馆藏品(作者拍摄)


公元3世纪之后的犍陀罗艺术

3世纪之后的犍陀罗佛造像受到了印度本土佛教艺术的影响,产生了更多变化:

1、早期的椭圆脸型变圆,脸部显得更加饱满。

2、发式由古希腊-罗马式的大波浪变为短趋直的小波浪。
3、出现袒露右肩的袈裟。
4、衣服的褶皱变得平缓,更加突出身体肌肉的轮廓。

佛坐像  4世纪,灰片岩,96×42×17cm,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藏品,图片来源:Gandhara Art of Pakistan《巴基斯坦的犍陀罗艺术》

佛坐像 4世纪,灰片岩,84×53cm,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藏品,图片来源:Gandhara Art of Pakistan《巴基斯坦的键陀罗艺术》(德文版)

有些犍陀罗佛造像的发式由曲发变为点状的螺发或右旋的螺发。

佛立像 4世纪,灰片岩,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藏品,图片来源:Gandhara Art of Pakistan《巴基斯坦的键陀罗艺术》

晚期犍陀罗造像还出现陶土材质的造像,因材质软,保存难度大,传世精品少。

佛头像  4-5世纪,陶土,高61cm,
佛头像  4-5世纪,陶土,高61cm,图片来源:2018 年邦汉斯拍卖香港秋拍佛教艺术专场8号拍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