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半夏汤在食道癌、胃癌、幽门梗阻治疗中的辛开降逆、补中润燥、恢复正气、化湿去饮的作用,不容忽视!

 踏遍青山的中医 2019-12-10

 [组成用法]
半夏15~30g、人参10~15g、白蜜15~50g。水蜜调匀煎煮,分2次温服。
[方证]
1.反胃、朝食暮吐、呕吐物多涎沫。
2.心下痞硬、大便干燥、形容枯憔。
3.舌质淡红,苔薄腻或厚腻。
[现代应用]
1.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主诉的疾病,如反复发作的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贲门痉挛、贲门失弛缓症、幽门梗阻(水肿、痉挛、狭窄)、胃癌、胃扭转、放化疗后胃肠道反应、妊娠呕吐等。
2.习惯性便秘、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声音嘶哑等病兼见恶心欲呕或呕吐,且病程较长,形体消瘦有运用本方的机会。
[经验参考]
本方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为经典主治。“胃反”是古代病名,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消化道梗阻。如张谷才治疗一例不完全性幽门梗阻患者,症见口干思饮,形体消瘦,呕吐不食,食则良久叶出,夹有痰饮,大便十余日未行.病程2日余。精神委靡,言语无力。舌质淡红而干,脉细弱。投以大半夏汤原方,少量多次,频频饮服,3剂后呕止便通(浙江中医杂志.1990;4:182)。后吐医家还把本方发挥运用于非梗阻性呕吐.如朱进忠用本方治疗一男,38岁,食后即吐四年多,珍为神经性呕吐,久治不效。其叶均发于食后,不恶心,不反酸,吐物为食物和粘液、舌苔白,脉弦滑重按无力。子大半夏汤2剂呕吐即止,10剂痊愈(《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所主的呕吐,其呕吐物既可以是发酵的食物,也可以是粘涎,不必局限于经文。
“嗝噎”虽然不—定呕吐,但其病机也是梗阻,因此,有时也可借用本方。如《医宗必读》载李中梓治一女,忧怒之余,得食则噎,胸中隐隐痛,脉紧且滑。李氏初用二陈加姜汁、竹茹四剂,病不减,改用大半夏汤,服四剂胸痛止,又四剂噎减,服二十剂而安。《皇汉医学》载吉益东洞治一二十余岁男子,嗝噎已两年许,十日五日必发胸腹胀满,浑身不适。作大半夏汤,饮辄随吐,每吐必系粘痰,八九日,药始得下,饮食不复吐。出入二月许,痊愈,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本方证是以梗阻性呕吐作为主证。使用本方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经验呢?让我们接着往现。长期的呕吐必将导致营养障碍,出现气阴两虚证。《张聿青医案》载用本方治疗口吐涎沫、口渴、舌萎苔黄,属气阴两虚者。气阴两虚除了口渴、舌萎苔黄外,还表现为形体枯稿、大便干结、脉无力等。所以本方用人参益气养阴;用白蜜润肠通便。这无疑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用方思路,即从体质来辨证。安徽天长名医龚士澄用本方加五味子、胡核肉、麦冬治疗虚喘验案2则,均为年过五旬患者,且病程长,形色枯瘦,气短,大便燥硬,白汗,饮食喜稀恶干(《临证方药运用心得》)。龚氏的经验虽然与呕吐无关,但却提示了使用本方的常见体质。
因为形体消瘦,更容易出现心下痞硬。《外台秘要》就明言“大半夏汤治呕而心下痞硬者”。《三因方》说本方“治心气不行,郁生痰涎,聚结不散,心下痞硬,肠中沥沥有声”。《圣济总录》说本方“治霍乱逆满,心下痞塞”。由此可见,心下痞硬是本方证的重要腹证,这也符合仲景用人参的规律。古今医疗条件不同,在今天,消化道梗阻可以经胃肠外给子营养,而兄能够尽早手术,因此,“胃反”用本方的机会已经不多了。而高年体衰及其他疾病,如手术后、放疗和化疗后出现的消耗性体质则不断增多,致使本方应用的方向也在悄悄发生改变。
仲景治疗呕吐的方剂很多,临床需要鉴别使用。本方和小半夏汤都主治呕吐,但本方所主为胃反,其特点为:一是规律性呕吐,二是呕吐的间隔时间长,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长;而小半夏汤所主为“谷不得下”,其呕吐没有规律性,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也不长。如果说大半夏汤是梗阻性呕吐的专方,那么,小半夏汤则是神经性呕吐的专方。从牛夏的用量来看,一用一升,一用二升,可推测呕吐的程度当有轻重之别。从人体津液的状态来说,一为有水饮而用生姜散饮,一为津亏而用人参和白蜜滋润,二者不难鉴别。本方与茯苓泽泻汤均治疗胃反,区别在于大半夏汤证以虚为主,频吐不休,病程较久;茯苓泽泻汤证因停饮所致,呕吐涎水,兼见眩、悸、心下有振水音、小便不利。大黄甘草汤也治疗呕吐而大便秘结,但其所主为“食入即吐”的实热证,本方所主则为虚证,从呕吐与饮食的关系上也不难鉴别。
仲景用中夏诸方中,大半夏汤量最大,且每服量也最大。不过,本方的煎煮时间也最长,一斗三升的液体,煎煮到两升半,用时可谓久矣。半夏的毒性自然也大大削弱了。按理呕家恶甘味,此方却用一升白蜜,煮取之药汁味甚甜。所以大半夏汤证之呕吐,非暴吐,非剧吐,非新病。揆其缘由,乃久病或术后或放化疗后,因呕吐妨害进食或无食欲,又因体虚食入之谷不化而朝食暮吐、暮食朝酣,形成恶性循环,形体日渐羸瘦。当此之时,止吐最为关键,故用大量半夏止吐,虽是形瘦之躯不虑其温燥,用人参、白蜜兼顾其体质。待呕止后,酌减半夏用量,主以人参、白蜜强体健脾化食。具体应用时,半夏之量根据呕之轻重调整,人参可代之以党参、高丽参、生晒参等,着眼于体质进行选定。治疗食人即吐,食饮难人之症,服法上甚为讲究,先服一小汤匙,如服后吐,继续服一小汤匙,一般5~6次后就不吐。服药后不可立即饮水或吃食物,也不宜卧床,多讲话,当静坐约半小时。如阴虚甚,饮食喜稀恶干,多以频频呷服为佳。在加味方面,常随证加旋覆花、代赭石、枳实、厚朴、槟榔、当归、麦冬、火麻仁、郁李仁等药物。
[原文点睛]
万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十七篇第十六条)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注论精选]
尤在泾:胃反呕吐者,胃虚不能消谷,朝食而暮吐也。又胃脉本下行,虚则反逆也,故以半夏降逆,人参白蜜,益虚安中(《金匮要略心典》)。
汤本求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是称宿食不化。既有呕吐证,于次句更呕吐者,为无意义之重言。难认为仲景之正文。然《千金方》之大半夏汤,作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者”反似为正文。故本方可随之运用其意。胃反病,则食不能容受,若食即吐出,不食则不吐者,即以本方为主治也。又《外台秘要》大半夏汤云:“治呕而心下痞硬者”。由方中有人参观之,甚为合理。故用本方者,必须参看此说也(《皇汉医学》)。

黄煌教授:大半夏汤治疗胃反病 (转载)

且看黄师解读半夏类方之大半夏汤……

Z老,某部队歌舞团老团长。虽已经八十开外,身体尚健。今年三月他突发胰腺炎,五月复发,住院后发现有胆管结石,内窥镜下手术取石失败,只得装支架而作罢。几次大病并禁食,再加连续使用抗生素,老人体重大减,食欲全无,而且不能进食,食入即吐,每天靠输液度日,日渐枯槁。我一周前去会诊。其人神情默默,气馁声低,其腹扁平而无弹性,其舌光无苔如猪肝,其脉弱无力。我认定是胃反病,肠内液枯,胃虚失降,是大半夏汤方证无疑。处方:生晒参10克、党参30克、姜半夏15克,蜂蜜250克,嘱咐药房技师煎药前将蜂蜜与水充分混合均匀后入煎。并嘱咐病家服药时少量缓缓咽下。下午开方,晚上药送到。初服60毫升,觉汤液可口,并无不适,继而服完150毫升。一夜好睡。翌日按时服药,竟然一天不吐,后逐日开胃进米粥、烂面条等,因缺钾,吃苹果香蕉泥等也十分香甜可口。持续近月的食入即吐现象由此消失。

大半夏汤是古代治疗胃反病的专方。首见于《金匮要略》,药仅三味, “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金匮要略》谓治“胃反呕吐者”。《千金方》说本方主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者” 。“胃反”是古代病名,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金匮要略》十七)为特征。张仲景时代恐是一日两餐,分在朝暮两个时段。朝暮到两餐之间隔大约为6-10小时,而暮食到朝食之间隔则要更长。“宿谷不化”提示胃的腐熟机能下降和排空障碍。总而言之,胃反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消化功能障碍,现代临床上幽门梗阻、神经性呕吐、贲门失弛缓症、放化疗后胃肠道反应、妊娠呕吐等可以见到。

不过,这种胃反,多见于体质虚弱消耗明显的病人。或反复呕吐,或长期禁食,或屡用苦寒攻下药物,体内津液丢失殆尽。病人大多消瘦枯槁,或舌光无苔,或大便干结难出,或气短乏力。也就是说,虚人久吐,才用大半夏汤。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大半夏汤的组成。方中的半夏是止呕要药,张仲景方中凡用半夏者,大多都有呕吐。人参补气液,张仲景多用于大汗大吐大下之后体液不足者,尤其适用于“心下痞硬”“不受食”者。所谓的心下痞,是上腹部不舒服;而硬,是腹肌无弹性,消瘦者多见。《外台秘要》关于大半夏汤方证的表述很清晰:“治呕而心下痞硬者”。白蜜,即蜂蜜,能“缓药势,益脾气”(《经方例释》)。张仲景是用蜂蜜的高手。《伤寒论》蜜煎导一方,单用蜂蜜熬制成饴状,外用治大便干结;还有猪肤汤一方,用白蜜与猪皮米粉熬制成羹,治阴虚咽痛。另外,陶弘景说蜂蜜能主“食饮不下”(《本草经集注》,民间也有用蜂蜜冲服治老年便结的生活常识。这些经验,都为大半夏汤用蜂蜜注解,对于瘦弱之人的胃肠道功能减退,特别是便秘干结不食者,蜂蜜不可或缺。程门雪先生说得好:“近人以半夏性燥,每多忌用,殊不知半夏得参蜜,则不燥而专行降逆之功”。可见,大半夏汤是一张具有润燥养胃的止呕方。

与大半夏汤相近的是小半夏汤,药用半夏、生姜两味药,也是止呕方。张仲景用于“诸呕吐,谷不得入”(《金匮要略》)。两方的区别在哪里?其一,小半夏汤以呕为主证,恶心感突出,而大半夏汤以吐为主证,通常吐之前没有恶心表现。其二,小半夏汤证是“谷不得下”,大半夏汤证是能进食,但消化障碍,被迫吐出。其三,小半夏汤证不食亦吐,甚者食不得下,而大半夏汤证食后则吐,不食则不吐。其四,大半夏汤腹证有心下痞硬,小半夏汤证至多心下痞,但不硬。

大半夏汤的煎服法特别。第一,需要久煎。一斗二升水加上一升白蜜,仅仅煎取一升半药液,可见煎煮的时间较长。第二,蜂蜜与水要充分混匀后煎药,“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其理何在?另据莫枚士先生考证,煎大半夏汤的水应该是泉水(《经方例释》)。其理又何在?我一时无法臆测。(黄煌老师2016年6月18日写于深航9298航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