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伤寒】背诵条文第67条

 ll无为 2019-12-10

编者按

“中医世家网”邀请“姚院长”先生为所有希望学习《伤寒论》的读者详解伤寒论条文,每天一条。我们在此转载分享,欢迎大家加入学习微信群,扫文末二维码入群。

背诵条文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这条文写的很具体,起因经过结果都有了,脉象也写清楚,比前几条要靠猜的好理解多了。

照着条文解释一下先,伤寒这里就指太阳伤寒了,上吐下泻后,也可以说误用吐法下法后,出现了胃胀,感觉有气往上冲,冲到胸口就闷,要是冲到咽喉那就有东西堵住似的,憋气的很,站起来就头晕,脉象沉紧,如果再发汗,就会出现肢体不受控制的抖动了。遇到这种病人,就可以给他吃苓桂术甘汤了。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前三个是病人的主诉,后一个是医生的诊查。直白点说就是,胃胀,有气上冲的感觉,头晕。

上次听七天肥糯糯道友说希望能加个舌象,那这个方的舌象是苔白滑,看苔吧,舌质不好说的,有可能是淡胖舌,有可能是齿痕舌,主要看舌苔白滑,滑说明水多,有可能是痰饮水湿,这里一般苔不会黄,黄有热,不符合这个场景。

这个病的起因就是因为吐下后,伤了中焦脾胃,然后水饮停胃,水气上逆,引起的气逆,头晕等症状,后面这个再发汗,又伤了心阳,这是个心脾阳虚了。

现在要治水,要治气上冲,要治心脾阳虚,对照着这个药,就很好理解了,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的,桂枝治气上冲的,桂枝甘草汤治心阳虚的。

白术上次提到过一下,胃里没有水,不用白术的,白术这个药据药物研究表明会让胃粘膜充血,要是有炎症,会加重炎症,有水就没关系了,刚好可以袪水。

这里还有个脉象要说一下,脉沉紧,沉主里,在仲景的书里又主水,这个紧,紧一般主寒,主痛,这里没有说痛,那就是用来主寒,所以这个脉象显示的是一个体内有水寒之气的意思。这个方如果按方剂作用来说,就是温化水湿。

条文解释大概就是这样,然后跳出条文,如果实际遇到病人,他不用吐后下后汗后,什么情况我们会想到用这方呢,病人一般是说他头晕、气上冲。然后我们就会联想到会不会是属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呢?就开始有目的性的收集信息,如果是,那就用苓桂术甘汤了。如果不是,那可能是其它的问题,第二步就想想肝吧,因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上次学了个苓桂甘枣汤,今天这个是苓桂术甘汤,排除药量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大枣和白术,甘枣汤主要治下焦,这个术甘汤主要治中上焦,他们的水位线不同,到哪一步再用哪一种。

他们的主要部分是茯苓、桂枝,一个利水,一个治气上冲,所以这种方都叫做苓桂剂的。

如果看医案的时候,看到“奔豚”,你们也要联想到这个两个方,还是有比较大的概率可以用到的。

【附】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苓桂术甘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论译释》(第四版)==》
本条为脾虚饮停气逆的证治,第65条(用苓桂甘枣汤)为汗后心阳虚、肾气动欲作奔豚的证治。

摘录历代名医对此条的注释如下,可更全面理解看此条文。

尤在泾:此伤寒邪解而饮发之证,饮停于中则满;逆于上则气冲而头眩;入于经则身振振而动摇。《金匮》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其脉沉紧。”又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又云:“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是也。发汗则动经者,无邪可发,而反动其经气,故与茯苓、白术以蠲饮气,桂枝、甘草以生阳气,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也。

唐容川:盖心下逆满,是停水不化,气上冲心,是水气上泛,与真武证之心下悸同意。起则头眩,与真武证之寒水上冒头眩同意。若不发其汗,则内虽有寒水,而经脉不伤,可免振寒之证,若再发汗,泄其表阳,则寒气浸淫,动其经脉,身遂为振振摇,与真武证之振振欲擗地亦同。但真武证重,故用附子以温水,此证轻,故用桂枝以化水也。

张隐庵:此言吐下发汗而致肝气之虚逆也。伤寒若吐若下后,则中胃虚微,以致肝气上逆,故心下逆满也。气上冲胸者,即厥阴之气上撞心也。起则头眩,风气胜也。在表之邪,内搏于阴,故脉沉紧。若发汗则动其肝脏之血,而经脉空虚,故身为振振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白术、茯苓、甘草补中土之虚,桂枝助肝木之气。

来源:“中医世家”公众号(ID:zysjcom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