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节纪事 逸野文 玉雕龙朗诵

 逸野诗画 2020-09-16
冬节记事
作者:逸野 朗诵:玉雕龙


吃糍粑,是南方客家人过冬节必须的。印象中,冬节的味道甜甜的,香香的,混合着糯米的清香,花生、芝麻的浓香,还有蔗糖特有的甘甜。
喧闹了一年的大地渐渐沉寂下来,庄稼收获了,稻田里存留着一把一把的稻草,肥嘟嘟的鹧鸪在稻草边转悠。早晨到田里摘菜,裤管被草叶上的白霜打得湿了,清冷的空气中满是旷野的甜润气息。想着要过冬节了,有糍粑吃了,心头的喜悦从眉眼里飘散开去,洒落一地,生长成好看的花朵。



无论多么忙,也无论家境多么窘迫,冬节这一天是一定要吃汤圆和糍粑的。做汤圆的过程相对简单,做糍粑要复杂费劲得多。糯米是新收成的,用水浸泡一夜,捞起沥干了,再用石臼捣。糯米捣得烂烂的绵绵的,压成饼子状,放进沸水里煮熟,或者在油锅里煎熟。配料是早就准备好的,当年收的花生、芝麻炒熟了,捣碎,拌上红糖,可以把配料直接洒在糍粑上,也可以蘸着吃,糯米的松软清香和花生芝麻红糖的浓香相互碰撞,吃起来美味无比,妙不可言。



冬节这一天照例是起得早,因为吃汤圆吃糍粑是在早上。父亲没有像往常那样一早下地,而是和他的孩子们一起等候糍粑盛宴。母亲当然是起得更早了,天还黑着,她已经把灶膛的火烧得旺旺的,锅里的水扑通扑通沸腾着。我们在睡梦中闻到糍粑的香味,一骨碌蹦下床,也不顾寒冷,衣服也来不及加,三下两下蹦到灶台边,一边烤着火,一边热烈地期待着。



一大团和好的糯米粉团放在簸箕里,母亲灵巧的双手抓下一小团粉团,在掌心里揉搓圆了,再压扁,贴在冒着油的锅里慢慢煎。香味一阵阵涌出,我们眼睛直勾勾看着锅里的糍粑,垂涎三尺。开头几个一定是没有品尝出味道就吞下去了,那糍粑太软滑太诱人,不狼吞虎咽不过瘾啊!我们兄弟姐妹相继起床,围着锅台吃得不亦乐乎。父亲守在那,总是捞不上一个,等到我们吃得差不多了,才有他的份。屋外的北风呼啦啦刮着,屋里的炉火红红地燃烧,映红了我们的脸庞,暖和了我们的心。在那个饥荒又缺少人情的世道,冷冬里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糍粑的情景,成为我对家最美好最温馨的记忆。



父亲说:“吃了冬节糍粑,就长了一岁了,你们要懂事哦。”
不仅是人长了一岁,牲畜也是要过节的。劳作了整年的牛在这一天被格外宠爱,谁也不会在这一天吆喝牛下地干活,因为这一天是牛的假期。母亲带着我们,端着糍粑,把糍粑用甘蔗叶子包裹好,喂给牛吃。一边喂,一边还跟牛说话,感谢牛一年来的辛劳和贡献。



我一直喜欢吃糍粑,因为糍粑的香甜,更因为曾经的那一份温暖人心的亲情。现如今,那样的场景已然远去,长大也就意味着分离,一家人各自奔忙,已经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了。每年冬节,走在陌生的他乡,无论面对多么丰盛的宴席,我的心里,也全是老家糍粑香甜的暖暖的味道。
“过冬节了,又长一岁啦!记得做糍粑吃呀!”一直到现在,母亲还是这么叮咛。岁月流逝,春去冬来,有些东西在变化,也有一些东西,沉淀在心灵深处,与生命血肉相连,一直到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