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73条何解?

 醉青YPS 2019-12-10

一、五苓散证属三焦气化不利之蓄水证,下焦水气不化,则小便不利;中焦水气不化,则水人即吐,上焦水气不化,则津液难承口舌必见口渴。而且病涉三焦,脾肾诸经虽旁通于口,亦难输津于上,所以五苓散证之渴较为严重(故又称“消渴”)。

二、茯苓甘草汤证则不然,此证仅单纯的胃内停水,上焦气化尚属正常,即使中焦津难上承,上焦津气亦会输于口舌的。另外,下焦津气亦可旁通经络输于上部。所以,茯苓甘草汤证尽管蓄水,一般不渴。或者说导致口渴的情况极少。或者说即便渴,与五苓散证相比亦微不足道。

三、仲景以口渴与否作为鉴别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的原因所在。更为重要的是提示了病位在口渴辨证中的意义,可谓别具匠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