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9,42(11):858-861 DOI: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9.11.015 作者:王凤燕 王凌伟 杨宇琼 梁振宇 陈荣昌 邱晨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深圳市人民医院 深圳呼吸疾病研究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健康损害和疾病负担严重,其个体化防治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2018年以来的慢阻肺研究,增加了室内外空气污染促进慢阻肺发病的知识,发现了电子烟的危害。 嗜酸粒细胞、气道葡萄糖、免疫调节介质等生物标志物被发现参与慢阻肺发病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防治靶点。 研究者提出了早期慢阻肺的概念和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的新定义,利用微生物组学研究探讨了急性加重表型的稳定性。 几项大型药物临床试验的结果对三联吸入疗法、双支气管舒张剂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适用人群、疗效及安全性等贡献了新的认识,有利于慢阻肺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病死率高,健康损害大,社会经济负担重。 慢阻肺的个体化防治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通过Web of Science、PubMed、Google Scholar检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发表的文献,发现关于慢阻肺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诊断分型、药物治疗方案、生物标志物等都有较多研究报道。现将主要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