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议“奉为圭臬”

 杏坛归客 2019-12-11


朱英贵

 “奉为圭臬”这个成语出自清·钱大昕《六书音韵表序》:“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臬,而因文字音声以求训诂古义之兴有日矣,讵独以存古音布局哉。”一说出自清·钱泳《履园丛话》:“三公者,余俱尝亲灸,奉为圭臬,何敢妄生议论。

成语“奉为圭臬”是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奉”意为遵从信奉,“圭”是测日影的圭表,“臬”是圭表上南北两端的标杆;用“圭臬”来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喜欢将一些名著中的“名言”奉为圭臬,“二十四史”中就有许多令人奉为圭臬的名言,诸如: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三国志》)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迷而知返,得道不远。(《魏书》)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周书》)

时不可再,机不可失。(《隋书》)

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旧唐书》)

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新唐书》)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金史》)

言路者,国家之命脉也。(《明史》)

然而,是不是名著、名人说的每句话都是真话,是不是名著名人从不造假?其实也不尽然。看看历史上那些奸恶小人,那些蛊惑君王的伪君子,哪个不是显赫一时的名人?哪个不是让君王信以为真的谗害忠臣?为了利益,因为矛盾,谎话编得冠冕堂皇,让人信以为真。如果一开始他们就说谎,那么他们就只能一直欺骗下去,害怕被戳穿,害怕失去靠谎言获得的权力地位,害怕曝光背后犯下的累累恶行,害怕谎言被揭穿后身败名裂,所以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将谎言一个接一个地编下去。因为台下有无数的听众和观众,在那里等候观赏他们还在编织的《皇帝的新衣》

“圭臬”本是测日影以定时光与节令的准则,那么测量人心与测量社会的准则又是什么呢?测量人心的准则是道德良心,测量社会的准则是法律契约,这也就是所谓的“底线”,泯灭道德良心,蔑视法律契约,则社会的险恶深不可测。

《孟子·离娄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看待自己的手足,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心腹;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常人;君主看待臣子如同尘土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待如同强盗仇敌。”“奉为圭臬”的反义成语是“视如草芥”、“视如敝屣”,这一正一反的语义关系所要表达的就是人心的道德关系与社会的契约关系。

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今天新产生的让人奉为圭臬的东西,也许正如传销谎言一样蛊惑人心,权术被奉为圭臬,谋人被奉为才具,阴谋被奉为智慧,自保被奉为明智……世之不端也!不是不可以将某些言论“奉为圭臬”,关键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判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