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经脉之大肠手阳明经之脉白话解

 金星jⅹ 2019-12-12

大肠手阳明经之脉白话解


一  运行路线

大肠手阳明之脉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字词句解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大肠手阳明的脉起于食指的顶端。大指次指,大指的次指,也就是食指。肺经脉“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经过阴阳转化后变成了大肠经脉的起点。肺经脉直行脉在大指出其端,它会去那里呢,会走大拇指的外侧经过虎口与肺经的支脉共同出于食指的顶端,阴阳转化后变为手阳明经脉的起点。

每一个指端都是阴阳的转化点。

循指上廉沿着食指上边的赤白肉际运行,过二间三间。上廉,把手竖起来,掌心向内大拇指这边在上,小指这边在下。

出合谷两骨之间出合谷,合谷在两骨之间。,表示气机是向外运行。“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会就是肉与肉相合相并,肉的相合相并多发生在关节的上下。人身上溪谷的地方很多。所谓“溪”就是肉与肉相合相并时形成的空间小。所谓“谷”,就是肉与肉相合相并时形成的空间比较大。合谷,肉与肉相合形成的谷。合谷穴的定位,“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间”,也就是说,在骨头分岔的地方,相当于董氏奇穴中的灵骨穴。这才是合谷穴的正确位置。比我们教科书上看到的那个点功能强多了。

上入两筋之中上行后进入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之间,也就是阳溪穴所在的位置。两筋之中,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之间,大拇指上翘时在腕部跳起来两根筋。


循臂上廉沿着小臂的上边,进入肘窝的外边。

上廉,这个“上”定位是,掌心向内,拇指在上、小指在下。这时,桡骨最上面的部分就是上。上廉就是桡骨的上面的外侧边。

入肘外廉进入肘窝的外侧边。也就是曲池穴所在的位置,我们来看曲池穴的位置,

“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也,屈臂而得之”。辅骨,指肘外侧的前面摸到的骨头包。往回退一点的坑中,这就是曲池穴。我们现在的曲池都取在肉上,曲池不在肉上,在肉与骨之间。

所有的穴位都不在肉上。


上臑外前廉向上运行于大臂外侧的前侧边。运行于肱肌与肱三头肌外侧头之间。,肩下肘上叫臑。

上肩,出髃骨之前廉走三角肌中束的下面上行到肩部。从肩胛骨与锁骨的相交处的前边出来。髃骨,指肩胛骨与锁骨的相交处。前廉,锁骨在前,从锁骨的这边出来。


上出于柱骨之会上向上运行,从柱骨之会上出来。柱骨,颈椎。柱骨之会上,胸椎与颈相会之处,也就是大椎穴这里。上,表示在大椎这里运行浅。

下入缺盆,络肺然后从大椎穴这里向前运行,从缺盆处进入体内。分支网络肺脏。

缺盆是一个区,不是一个点。

下膈,属大肠直行支向下穿过横膈膜,回到大肠。回到本脏腑叫属。,表示经脉与脏腑是从属关系。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手阳明大肠经脉,有一个分支,从缺盆处出来,走脖子的前面,向上运行。,脖子的前面叫颈,脖子的后面叫项。望其项背,看到时的是脖子的后面。刎颈自杀,割的是前面。

贯颊,入下齿中穿过脸颊,进入到整个下牙床。,从中间穿过。以绳穿物曰贯。进入的穴位是大迎穴。

还出挟口,交人中从大迎穴再出来,运行于口角的两边,在人中穴相交。,去了又回,回到原来的那个点。从大迎穴进去再从大迎穴出来。人中,鼻食天气,口食地气,人在天地之中。人中在鼻之下,口之上,所以叫人中。


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在人中穴处,左边的脉向右走到时右鼻孔的旁边,右边的脉向左走到左鼻孔的旁边。挟鼻孔,鼻孔的两边。鼻孔的两边是迎香穴。到这里,手阳明大肠经脉结束,从迎香再向上运行,到山根穴就成了足阳明胃经了。


二 是动病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字词句解

是动则病脉有异常的跳动就是病了,容易得以下的病症。

齿痛下牙齿的疼痛。手阳明入下齿,足阳明入上齿。手阳明可以引起下齿痛,足阳明可以引起上齿痛。

颈肿“其支者,从缺盆上颈”。病之所在,经之所过。经脉病多发生在经脉所经过的地方。颈肿,脖子的前面肿。阳明阳气最盛大,病则易热,热胜则肿。


三 是主病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

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字词句解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主要是津液运行不正常所引起的病症。津液,大肠主津液,主津液是大肠的功能,大肠主津液的功能出问题后引发的一些疾病。,“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zhen溱,是谓津”。汗在没有发出体表的时候就是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nào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滑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淖nào泽,

水谷所化之液丰盛。水谷所化之液,能够注于骨、能够滑泽关节、能够补益脑髓、能够润泽皮肤的那部分,叫做液。

津液都是五谷水液所化。津稀而液浓。

从大的方面讲,“人体阴阳,气血而已”。所以从气血的方面讲,津液是血的一部分。大肠主津液,小肠主液。所以大肠的功能更偏向余津。汗出溱溱zhēn,是谓津,正常的汗出起什么作用呢,散热。当大肠津运行出问题,就会引起热郁。所以大肠经病多热肿的症状。

目黄五色中,黄赤为热。目黄表示有热,目黄这个病症在十二经脉中一共出现了五次,都与津、液、血,有热有关系。

口干津液不足的表现。

鼽衄鼽,鼻塞不通。衄,鼻出血。,在这里实际上是鼻腔里面肿,是热症,病在气。,也是热症,病在血。都是津液运行失常热郁引起的病。

喉痹咽喉部红肿疼痛。是外邪在血,引起的血郁。

痹,“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痹病皆在血,不在气。常见的扁桃体红肿,可以在肺与大肠经上调。新病在少商、商阳放血一般都可以好。旧病在大肠经的五俞穴上可以到痛点。处理掉痛点就可以好。

肩前臑痛手阳明经脉行于臑外前廉,肩前臑痛指大臂手阳明经脉运行所经过之处的疼痛。

大指次指痛不用食指痛,不能正常使用。不用,不能正常使用。热痛为气有余,冷痛为气不足。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当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有余时,手阳明大肠经脉所运行经过的地方会发热,发肿。当气不足时,所过之处会振振发寒。这种寒,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温而恢复正常。不复,指穿衣取暖不能改变发冷发寒的这个症状。


我们来看看这些病症的特点:1.与经脉所过之处有关系。2.与脏腑的功能有关系。内经中说,阳莫盛于阳明,所以阳明病多热症。热胜则肿,所以,阳明病多肿症。


四 针刺原则

为此诸病,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字词句解

盛与虚:盛则是邪气盛,是邪引起的有余,所以用泻法。虚则是本气虚,是本气不足,所以用补法。

热与寒阳气盛则生热,所以用泻法,泻热用快刺法。本气虚则生寒,所以用补法,补法要留针。

陷下因虚而陷下,陷下都是虚症。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人迎脉跳动的力度是寸口脉的三倍。

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人迎脉跳动的力度比寸口脉的小,反过来就是寸口脉跳动的力度是人迎的三倍。

注:如果您感觉写的不错请转让更多的人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