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之路》

 昵称46115412 2019-12-12

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书是《幸福之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的著作。单看书名大家可能觉得又是一碗鸡汤,但此鸡汤非彼鸡汤。如果一定要说,也是一碗入口即化,没有丝毫油腻之感反而觉得回味无穷,想要再来一碗的鸡汤。

本书的英文名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其中Happiness可译为快乐或者幸福,(当然幸福本身就可以理解为一生中的长期快乐)而Conquest则有征服之意,其言下之意为征服幸福的方法。幸福是容易的吗?恐怕并不是,至少就我而言,还谈不上幸福。罗素在文中开头直言,幸福绝非易事,甚至对大多数人而言从未有过真正的幸福,并且幸福就像成功一样,需要去努力争取,并且比成功更为难得。(当然即便成功也不一定意味着幸福)

幸福虽难,但并非无迹可寻。本书作者罗素有着极其辉煌的一生,在哲学、逻辑和数学上成就显著,而且在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建树,在西方乃至世界有着极其大的影响力,他也是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奖。同时他也是一位情圣,据不完全统计,他至少前后与5任妻子结婚,并拥有不计其数的情人。除了以上这些,他最引以为傲的是拥有极为幸福的一生,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享受着无边的快乐。

而本书就是他对幸福的一些见解,他在该书中讨论了各种常见的问题,如生存竞争、烦闷、嫉妒、疲劳等等,并阐述了自己认为可以避免的方式。通过学习思考这些问题,他认为可以有助于常人去获得幸福,至少离幸福更近一步。看完这本书后,的确让许多困扰我的问题迎刃而解,并且由衷地佩服罗素超人的智慧。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人们不幸福的原因,论述了竞争、忧郁、烦闷与兴奋、嫉妒、犯罪感、被虐狂和恐惧。第二部分则论述了一些获得幸福的方法,从闲情逸致、爱、家庭、工作、奋斗等角度。在这两个部分,罗素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精细考察,以严密的逻辑去讨论这些广泛性的社会问题,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式。阅读这本书,你会惊喜的发现你的许多烦恼被一语中的,并且得以以大师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你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命题去阅读这本书,下面我选两个书中有趣的观点,结合我自身的经历和思考,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观点:幸福来自于外求,而不是内求。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感到快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做什么呢?是和朋友聚会聊天,看电影还是阅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又或者是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我想,我们大部分的快乐无非来自于两种:我们感兴趣的人和我们感兴趣的物。人可以是我们喜欢的朋友、恋人或者亲人,物可以是爱好、物品或者事情。总的来说,这些都属于外部世界。换言之,正是外部世界的缤纷多彩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王小波曾说:我最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而且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这里引用王小波先生评论罗素先生的话,当然是为了加强文章的逼格和说服力)

或许有人会说,自己的快乐来自于内在的思考。的确,思维中获得的快乐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东西,罗素也无比的推崇此点。但是归根结底,我们思考的东西是由外在世界获得的,它是我们思想的源泉。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太浮躁了,不得幸福的要旨,开始不断思考获得幸福的方法。在一开始,我的确让心灵安静不少,但时间一长,我发现我的心灵不仅没有变的充实饱满,反而是一片荒芜,空荡而无所托。但当我开始和好朋友聊天,看喜欢的电影喜欢的书,我又变得充实了起来。

总的来说,幸福源自我们对外在世界无穷的多样性的好奇心,我们越好奇,越去外在世界探索,对他人越感兴趣,对外在事物越感兴趣(比如有更多的爱好),我们就会在探索中获得越多的幸福,并且充满创造力,那么内心自然也就丰富多彩。但如果我们妄图通过自闭式的自我探寻来获取幸福,那么我们的内在和外在终将一片荒芜,并且将陷入抑郁的烦恼。

所以如果你现在感到不太快乐,千万不要自我闭关,苦苦思索。我建议你去寻找更多感兴趣的爱好,去认识更多的朋友,让自己对他人他物更感兴趣,那么你每天就会充满幸福的烦恼了。

罗素也说,快乐的秘诀是:让你的兴趣尽可能广泛,让你对人和物的反应尽可能友善。

第二个观点:有安全感的纯粹的爱要高于需求渴望的爱。

罗素认为给予之爱有两种,一种是生活热情的重要表现,另一种则是恐惧感的表现。对这两种爱,他有一段很精彩的比喻:

如果你在晴朗的天气里,沿着一条风景如画的堤岸乘船航行,你会赞美堤岸并且为之陶醉。这种陶醉完全是一种源自外部的快乐,它与你自己的任何渴求毫无关系。另一方面,如果你的船只失事了,你拼命游向堤岸,想要抓住岸边的稻草,这时,你就对它产生了一种新的爱:它意味着浪涛之中的安然无恙,美丑变得无关宏旨。

第一种爱在一个人有安全感的时候才可能,这时他对另一半的爱完全出自另一半身上的美好,是一种给予的纯粹的爱,一种对美的赞叹。而另一种爱则更多地源自自身的需求甚至渴望,被爱的价值仅仅在于它能为自己提供的援助,对这种爱我们是迫切地,紧张地。它往往在没有安全感,感到恐惧时需求,就像我们溺水时岸边的稻草。

在很久以前,我刚谈恋爱的时候,我感到我的女朋友美丽动人,善解人意,不由为之倾倒,不断地做一些取悦她的事情,并且感到由衷的幸福和快乐。当我有一次分手以后,我突然感到十分的空虚寂寞,十分迫切地想挽回她,感到恐惧,没有安全感,极度的忧郁。这时候的我也爱她,但我想这时候的爱更多地是出于我自身的需要和恐惧,更加的自私和主观,这样的爱是不健康的。

当然,我们生活中的爱大多是这两种爱的混合,既有对对方由衷的欣赏,也有对自我安全感的需要,而且只要这种爱确实消除了不安全感,它便会使人再次对世界感兴趣。

不过,罗素也在书中说到:在承认这种爱在生活中的地位的同时,我们必须坚持认为,这种爱远不如第一种爱,因为它基于恶魔般的恐惧感,也因为它更加自私。在完美的爱的沐浴下,一个人应该期盼崭新的欢乐,而不是逃避旧日的不幸。

书中有趣的观点非常之多,并且辅之以逻辑性、哲理性的论证,虽然短小但足够精悍,推荐一读。最后,以罗素先生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

我的一生始终为以下三种激情所支配:对真理的不可遏止的探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对爱情的不可遏止的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