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根据统编教材特点 提高童话教学实效

 GXF360 2019-12-12

童话反映儿童的精神世界,适合儿童阅读,能使儿童产生心灵的融通与情感的共鸣。童话是中低段统编教材的重要内容。在童话教学中,很多教师关注了学生的朗读、表演和评价。但是,朗读常常忽视整体观照,将阅读童话异化为阅读对话;表演却只注重其表,而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的体悟与关注;评议则始终局限在文本的范畴内,没有注重从文本到生活的扩展。笔者以为,童话教学需要围绕童话特点,在解读故事内涵的基础上,探寻童话创作的密码,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式来学习童话。

一、紧扣练习,科学设定童话教学目标

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是编者精心研制编写的,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更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抓手。这些练习题既体现这一篇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同时又紧扣了单元训练的核心目标,揭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语言生长点。因此,童话教学要从课后练习中提炼出与童话内容相关的元素,综合制定童话教学目标,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循环结束后,将迭代结果U和V相乘即可得到重构感知矩阵在算法1中,最外层循环最多执行k次.在迭代求解子优化问题式(8)时,需要执行mr次循环.在迭代求解子优化问题式(9)时,需要执行nr次循环.因此,算法1的计算复杂度为O(krmax(m,n)).而MKFC算法[8]的计算复杂度为O(kmn),因此本算法由于进行了降维操作,在计算速度上优于MKFC算法.

如,《去年的树》一文,练习的第一题是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注意读出鸟儿心情的变化。显然,这是根据童话类文本故事性强的特点,关注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心情变化,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的朗读就不再是泛泛而读,而是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富有情韵的朗读。在朗读中,学生不仅能体悟人物的形象特点,而且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课文的第二道练习题,与第一道习题联系紧密,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依托文本的语言走进鸟儿的内心世界,揣摩鸟儿的心理活动。这样的习题有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获取丰富的言语价值和意义。

鉴于此,在教学这篇童话时,除了常规性的目标之外,教师将“感受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作为这一篇文本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一核心目标的设定源自教师对课后习题内容的精准解读,既体现了童话文体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观照了这篇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更为学生的具体学习提供了方法和策略支撑。

如表3所示,第2周和第4周的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干物质(DM)消化率各组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数值上,丙酸组与丁酸组的CP消化率高于对照组;丁酸组NDF消化率在第2周高于对照组,而第4周3组之间数值差距不大;ADF消化率在第2周和第4周时皆以丁酸组数值最高;丙酸组和对照组第4周的CP、DM及ADF消化率均大于第2周,而丁酸组第4周CP、NDF、DM消化率均小于第2周。

二、注重文本关联,多维探寻童话表达特质

统编教材单元中的课文与课文之间、课文与习作之间、习作与语文园地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单元语文要素的引领下,每篇课文都有共同的学习目标。这就使得教师不能将教学的视域局限在一篇课文上,而要以统整的视角,将单元前后的文本进行关联,探寻课文之间的共性特征,在对比中洞察彼此之间的不同点。

图7为稀土停采图斑。从图中可看到,2016年9月无人机影像上,稀土沉淀池明显,而2017年2月无人机影像上,稀土沉淀池已被破坏,稀土非法开采得到很好的打击。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编者将语文要素定为“感受童话想象的丰富。试自己编童话,写童话”。要达成这两个核心目标,仅仅落实在一篇童话文本的教学中是根本无法完成任务的,因此要分解到每篇文章中。教学时,教师尝试运用探寻共性和辨析个性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的过程中习得语言,更让童话的创编水到渠成。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联系略读课文《那一定会很好》,让学生发现这两篇课文的异同点。它们都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了相关的故事,都给人以启迪;它们的不同点在情感基调不同,一个较为灰暗,另一个较为暖色。

这种统整性、联系性阅读童话文本的方式,满足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的需求,确保了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对自由而广阔的空间中释放自我,让童话学习真正有效。与传统的单篇教学相比,学生的提炼与归纳能力、辨析与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三、基于单元框架,积极实施童话创编实践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学年设置了一个专门的策略学习单元。三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是预测单元。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童话故事。教学时,教师要基于单元整体,利用童话的丰富想象和情节变化,引导学生尝试运用预测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掌握并积累基本的预测方法,为后续的续编、创作童话奠定基础。

如,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教师可以利用文本旁边的批注,让学生明白预测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而要有一定的依据。在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时,可以运用预测的方法来阅读,让学生习得方法、提升能力。《不会叫的狗》这篇课文有着极强的故事性,情节跌宕起伏,结尾看似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童话文本的故事情节,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并与课后习题提供的多种结尾进行对比,形成思维的碰撞。最后的习作板块,编者的目的就是将预测的阅读方法进行实践运用。这样教学,虽然是循教材设置之“规”,但并没有蹈死板僵硬之“矩”,给予学生广阔的预测和想象空间。

这样的教学,就不是局限在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而是基于整个单元的认知框架进行的整体性考量,让童话文本的教学在科学严谨的教学体系中绽放出别样的精彩。

四、依托教材插图,自主开启童话想象翅膀

统编教材在插图的绘制和选用上可谓是匠心独运,不仅有着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美感,更与文本表达的主题、情感形成相得益彰之势,是教材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童话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想象特质。还是统编教材三个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为例。从单元的篇章页开始,教材编者对插图的选用就与学生的认知特点高度匹配。在篇章页,三朵小花在星星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美妙的画面与形象的文字彼此交融,开启了童话学习的大门。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腹地,是连接我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枢纽,科教实力雄厚、自然资源富集、文化积淀厚重。党的“十九大”以来,陕西省奋力追赶超越,各项经济指标迈上新台阶。基于此,本文对金融支持经济增长效率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每篇课文的插图都是那样的清新、优美,给学生的阅读注入了活力。在阅读文本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的插图,使学生的想象不断奔涌而出。在学生静心阅读时,教师要巧妙地穿插插图,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闸门完全打开,充分利用教材插图与文本内容的关联性沉入故事鲜活而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身心意识全部都浸润在色彩斑斓、立体动态的童话世界中。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编者在第一处旁批中提示:“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这是一个充满幻想和神奇色彩的提示。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页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幽暗的天空、长着一副老人面孔的房屋以及青褐色的小草等具有朦胧之感的画面中,激活学生的想象,预测这座老屋之所以不倒,可能是被施了什么魔法。画面的观察与浸润的最大价值就是激活了学生的内在思维,打开了他们阅读童话类文本的情感,这样展开的想象和猜测便会充满神奇的幻想色彩。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童话阅读局限在僵硬的文字符号上,而是抓住故事内容、编者提示与插图之间的内在关联,利用插图直观性、形象性的视觉冲击,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动力,开启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与作者、与童话中的人物一起沉浸在童话奇幻的世界中。

童话是一扇引领学生走向世界的大门。在教学中,教师要带着一颗童心并俯下身来走进童话世界,通过充满童真童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知世界,教给学生解构童话类文本的钥匙。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在童话的世界中习得语言、生发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