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官僚体制的纬度,谈谈它对楚国兴衰所产生的正负能量

 花间挹香 2019-12-12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战国策·楚策一》

上面这段内容是战国时期楚宣王熊良夫与大臣江乙的一段对话,所谓“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足以显示当时楚国雄厚的实力。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家底如此殷实的楚国最终还是被秦国所灭呢?要弄清这其中的缘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今天我们就来从官僚体制的维度来谈谈它在楚国兴衰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从官僚体制的纬度,谈谈它对楚国兴衰所产生的正负能量

楚国早早确立了选官标准

从春秋早期开始,楚国的高级官吏基本都选自王室成员,但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楚王族的人数迅速膨胀,面临着“僧多肉少”的窘境,因此统治者们制定了一套选官标准来保障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尽管这种标准实际上是为贵族等级制度所服务的,但是相比于其他周朝诸侯国,依然可以说是自成一体,有自己的特色,大体说来有这么几个要求。

子文:“夫从政者,以庇民也。”—《国语》

楚国的统治者似乎很早就萌生了民本思想,他们认为国家的各级官吏应该要爱民如子。令尹子文曾经就表示楚国从政者的首要目标就是爱护民众,而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也说过:“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可见统治阶级对于爱民思想的重视程度。

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淮南子》

魏用李悝、韩用申不害,秦用卫鞅,皆由变法而强国。而楚国在这些变法之前就要求国家的高级官吏要身负强国之术。当年楚庄王用孙叔敖为令尹,就是看中了其具备“国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也”的能力,孙叔敖主政期间让士农工商各个阶层各司其职,各兴其业,才让楚国成为了可以挑战晋国霸权的豪强。而后来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虞丘子:“臣闻奉公行法,可以得荣...”—《说苑-至公》

奉公执法,不徇私情也是身为楚国大臣的一个准则,当年虞丘子向楚庄王表示自己没有当令尹的才能,最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自己执法不公,还对此做了深刻的检讨。而子文却因为坚持对犯法的族人使用刑戮,获得了百姓们的称颂,他们都说如果子文是令尹,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忧愁的呢?

从官僚体制的纬度,谈谈它对楚国兴衰所产生的正负能量

从西周初年到楚庄王问鼎中原这段时间,楚国从一个蕞尔小邦成为春秋霸主,在一些列军事胜利的背后离不开对于官僚制度的严格把控,选官标准的建立符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没有这一标准,虞丘子就不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与过失,也不会向楚庄王举荐身负强国之术的孙叔敖,而公正无私,大义灭亲的子文也不会被老百姓所拥戴。当治世良臣一旦遇到像楚庄王这样的雄主之时,楚国一鸣惊人也就并非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所谓的选官标准仅限于王室公族内部,随着贵族生活的日益糜烂,贵族子弟的素质也呈现出江河日下的趋势,这为后来楚国的衰落也埋下了隐患。

从官僚体制的纬度,谈谈它对楚国兴衰所产生的正负能量

礼乐崩坏的时代为何楚国能维持稳定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原本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逐渐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政由诸侯出”,随后又改为“政自士大夫出”的情况。在那个礼乐崩坏的时代,各大诸侯国也受到了很大冲击。比如中原霸主晋国,政权始终掌握在六个有实力封臣手上,卿大夫们轮流执政,久而久之国君就成了空架子,最终导致了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而东方的鲁国也长期受困于“三桓之乱”,齐国王室最后更是被田氏给取而代之,这就是当时各个诸侯国的乱象。

那么问题就来了,同样身处礼乐崩坏的时代,楚国王室为何安然无恙呢?答案就是楚国的令尹皆出自王族,他们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强烈的分离主义倾向,而且上述提到的选官标准同样适用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令尹。如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令尹子玉傲慢无礼,没有听从楚成王“无从晋师”的军令,轻敌冒进,导致楚军在城濮决战中大败。楚成王闻之败讯以后立马派人斥责子玉,后者还没等班师回朝,就在连谷自杀,羞愧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见在楚国早期,国君对于大臣权力的控制还是做得比较到位的。

从官僚体制的纬度,谈谈它对楚国兴衰所产生的正负能量

楚国官僚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王权的进一步加强

事实上,楚国并不是没有像其他诸侯国那样强大的贵族集团,像斗氏、成氏、屈氏和若敖氏都是由若干个家室组成的政治势力。然而历代楚王却一直对那些胆敢挑战王权的贵族采取高压政策,比如楚庄王在位时期就平定了以令尹子越为首的若敖氏贵族发动的叛乱。

值得一提的是,楚庄王当时并没有把若敖氏的叛乱当成一次偶然事件,他从这场政变中看到了贵族势力对王权的威胁,于是这位志在称霸中原的国君开始对任官制度进行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让王室公子来协助执政,比如楚庄王虽然非常信任孙叔敖,但出于巩固王权的目的,还是让自己的王子和弟弟来协助其处理政务。而他的继任者干脆就直接让王室子弟来担任令尹,在孙叔敖去世后的17任令尹中,居然12位都是楚国公子。也正是因为楚国公子的连续执政,才抑制了大世族势力的膨胀,他们甚至不惜用夷宗灭族的残忍手段来加强王权的力量。

而反观当时其他诸侯国的执政大臣大部分都是外姓人,他们要么是世袭贵族,父亲死了儿子顶上,要么就是依靠自己的实力自夺其位。所以总体上说,当其他诸侯处于君占虚位,大夫专权的时候,楚国官僚体制反而显示出了明显的中央集权性质。

从官僚体制的纬度,谈谈它对楚国兴衰所产生的正负能量

盛世下的隐患,楚国官僚制度的短板

在君不君臣不臣的春秋末期,楚国凭借着王族血统内的“唯才是举”加强了王权的统治力度,让国家避免了分崩离析的威胁。但进入战国以后,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破世袭官职的掣肘,魏国用卫人吴起,韩国用郑人申不害,秦国用卫人公孙鞅皆国富兵强。而此时的楚国倒显得星光暗淡,死气沉沉,其官僚制度的弊端也愈发明显。楚国所有的官职几乎全部被王族及其分支成员所垄断,平民士子经世济国的案例根本不可能在这里发生。

楚人中并非没有有识之士,楚悼王曾经深知楚国政治的弊端,长此以往必然国势衰微,成为其他列国攻击的目标。所以他主张变法,并任用吴起主政,但天不佑楚,英明的楚悼王骤然离世让吴起的变法戛然而止,对变法十分仇视的老世族们乘机发动兵变将吴起残忍的杀害并肢解。此外齐国大将田忌因担心受到迫害而逃到楚国避难,但楚人依然无法求贤纳士,导致这位名将被楚封于江南后方而高高挂起。由此可见,楚国的王族官僚制度保守顽固到什么程度了,他们对其他诸侯国的来访者几乎不约而同的采取了排斥的态度。这与“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的商鞅变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官僚体制的纬度,谈谈它对楚国兴衰所产生的正负能量

楚国官僚体制的历史意义

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的永恒不变的,如果一定要说有,它也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与周文化截然不同的楚文化凭借其自身的特点,让曾经被讽刺为荆蛮的楚国成为了春秋的霸主。楚国的官僚体制实质上是一种王族政治,它在西周分封制土崩瓦解,诸侯国政权动荡的时候,为稳定楚国的朝局,加强王权的地位提供了很多正能量,甚至还表现出了一些中央集权的倾向。

从官僚体制的纬度,谈谈它对楚国兴衰所产生的正负能量

然而俗话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历代楚王在逐渐加强王权政治的同时也养成了统治集团内部封闭、保守、顽固、专横的意识形态,当魏、秦、韩、齐等国都在加强人才流通,变法图强的时候,楚国官僚政治在春秋时代的正能量瞬间变为负能量,因为所谓的王族执政在战国已经变成了落后的任人唯亲的制度。这种排斥游学士子和外邦精英,逼迫士族子弟逃亡的做法导致了楚国长时间陷入了人才流失的困境中,最典型的案例有两个,一是伍子胥逃奔吴国,率领着吴军攻破楚国都城,掘墓鞭尸以报私仇。二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投奔秦国,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郡县制的基础,成为一代名相。同时代的很多人也都清楚的看到楚国的致命弱点,有人曾经评论说:“楚国的大臣上逼主而下虐民,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国力削弱。”还有人对比秦楚两大国的时候,精辟的指出“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之法而富国。”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是句句切中要害。

参考文献:

《战国策》

《史记》

《国语》

《淮南子》

《楚国八百年》

《十三经注疏》

《楚史稿》

文:兰台令君

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