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曲桥畔•湖心亭

 hyd129 2019-12-12

上海古城豫园商城内的九曲桥,也许是今日上海滩最著名的一座桥,几乎所有来到此游览的海内外游客,都会走一趟九曲桥,来过过到上海走上海桥的雅兴。

九曲桥畔的湖心亭,上海人又爱称它为“海上湖心亭茶楼”。此处原为明代上海三大名园之一豫园内的一处重要景点。凡走过九曲桥的人,一定会遇见湖心亭。九曲桥畔湖心亭,如今来上海的人,都会去那儿走走、看看,当然也成了上海古城的一处亮丽的城市窗口,从中走近上海老城厢自己特有的历史与文化。

今日九曲桥畔的湖心亭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时任四川布政司的潘允端被免职后,回到了故乡上海。也许是一份孝心吧,想为老父亲潘恩晚年生活的更休闲、雅致些,便将祖宅进行了扩建,直至万历末年(1620年)才竣工建成据说面积达六、七十亩的园林式私宅,取名豫园。在园中有一个联接着方浜主河道的幽静小湖,在湖中建有一个亭子,取名“凫佚亭”。据潘允端在其写的《豫园记》中,曾这样写道:“湖心有岛横峙,有亭曰‘凫佚’”。

有趣的是潘允端建造豫园,原想给父亲潘恩享用,但最后园子建成了,父亲却不幸去世了,结果儿子潘允端自己享受住了下来。但美丽的家园并没有给潘家带来好运,以后的家运似乎并不理想,后代都较平淡,渐渐家族式微而走向衰败。

清代乾隆的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布业商人祝韫辉、张辅臣等人集资购得包含“凫佚亭”在内的豫园原部分房产。在原“凫佚亭”小亭的旧址上,在推倒老旧亭后重新建起一座新亭,取名“湖心亭”,作为布商行业人员聚会或议事之用的行业会所。有创意的是,同时还建了一条弯弯曲曲的九曲小桥,将亭楼与岸边的两岸,用小桥将它们紧密地连在了一起,此举真可谓之独具匠心,著名的海上一景“九曲桥”由此而诞生。湖心亭木材连接处据说都用竹楔铆住。此时的“湖心亭”与原先的那个“凫佚亭”,已并非一回事了。最初的湖心亭只有一层,整幢建筑为全木结构,屋脊牙檐,梁栋门窗均雕有栩栩如生的人物、飞禽走兽及花鸟草木,还有砖刻和绘画。后来只因空间太小,场地不够用了,才改建成如今两层的亭楼。

今“湖心亭”茶楼

同年1784年的八月,上海人原清朝文渊阁大理寺卿陆锡熊,回故里省亲来到此地,用其秀美笔迹写下《湖心亭碑记》一文,赞美湖心亭的胜景。八窗洞辟,循桄俯临,然后鱼鸟之出没,烟云竹树之晻霭,而倩丽悟不尽于四瞩,因名之曰湖心亭。

现珍藏于湖心亭进门一楼处的石碑

后人赞其行文酣畅,干脆将通篇全文凿刻于石碑之上,立于湖心亭内。湖心亭从建成伊始,便成了上海一处可供来往客人游览上海古城美景的好去处。湖心亭作为上海老城厢标志的老建筑,可以追溯到那个年代。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由于此时西方“洋布”迅速流入上海,这种机织的“西洋布”很快取代了上海城原先的手工织的土布,很快上海城的布业公所渐渐走向衰落。紧接着在清代的咸丰五年(1855年)的时候,湖心亭地产易主,被商家买去。

被称誉为“海上第一茶楼”,那应该是在咸丰五年(1855年)的事。这一年,主人将湖心亭正式开设为营业的茶楼,取名“也是轩”。随着“也是轩”茶楼的开业,也许这在当时的上海古城内,或许是最早一家开门迎客的商业茶楼,才有了日后“海上第一茶楼”的美称

五十年后的清末宣统年间,1910年的“也是轩”茶楼的主人,据传染上爱好赌博的恶习,输了不少家产,最后连“也是轩”茶楼也被盘出,还了赌债。接盘者为商人刘慎良先生。老店新开,换店名也是常有的事。“也是轩”被改名为“宛在轩”茶楼了。

“宛在轩”茶楼的主人刘慎良先生,不旦擅长经营之道,也颇有文化意识和儒商风度。他在茶楼中摆上了红木桌椅,墙上挂着名人字画。堂倌服务周到不说,不收杂费和小费。深受当时文人雅士和市民的喜欢,连不少的外国人也闻名而来……,一时间成为沪上品茗、观景的好去处。据说当年城隍庙的茶楼、茶馆有十多处,唯九曲桥畔的湖心亭人气最旺。

清末民初九曲桥畔的湖心亭茶楼

    1924年时原木质九曲桥,不幸遭遇火灾而受损,重建时被改为钢筋水泥的九曲桥。湖心亭茶楼老板也借重建之机,在湖心亭旁加盖了一方形的二层后楼仿古建筑,使茶楼的建筑面积,到了120多平方米。

加建方形的二层后楼后的湖心亭

湖心亭改为茶馆至今已有164岁了(18552019年),是沪上留存至今最古老的茶楼。这也意味着上海茶馆业的历史也有164年了。

今日上海古城内九曲桥与湖畔的湖心亭茶楼

如今的湖心亭茶楼,在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的浓浓气氛中,由豫园商城举办的“海上名家谈”系列讲座,其安家在湖心亭茶楼的二楼,至今已开讲了二十九期之多。

湖心亭茶楼内景

“海上名家谈”,其“海上”二字,为明、清以来,上海城里人对上海古城的爱称。在明代《弘治上海志》中的开卷首页中,其沿革中的第一句就写道:“上海县,称上洋、海上。旧名华亭海。”从此,上海文人常用“海上文人”来称呼自己。“海上名家谈”,顾名思义是由上海城的文人雅士,来叙说上海古城的历史文化典故。很荣幸“海上名家谈”第三十期,由我来讲“上海之根·上海古城的上海滩”,2019年的12月12日晚上七点至八点半,在湖心亭茶楼的二楼举行。只是湖心亭茶楼需收三十元的龙井茶水费(营业价据说要八十多元)。

上海之根,在上海古城的上海滩,是我学习、研究上海老城厢(上海古城)历史文化整整四十年后的心得。首篇初稿写于1993年,笔者此时担任上海南市区有线电视中心首任主任和法人的工作时期。南市区有线电视台最有资本的,是拍摄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题材的纪录片,作为当家人,认真研究上海老城厢历史、地理,写好纪录片文稿,成了自己的份内工作。《上海文化之根、海派文化之源——上海古城厢》初稿早就完成,但正式作为论文发表,已是2007年了。那是《第六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作为论文提交的。

《海派文化的兴盛与特色》第六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85页

    《上海文化之根、海派文化之源——上海古城厢》发表的十多年后,在它的基础上《上海之根·上海古城上海滩》,也已完稿,但还需修改。这次的湖心亭茶楼第30“海上名家谈”上,自己将述说上海之根·上海古城上海滩的历史地理的研究结果。如有关心上海城市寻根的爱好者,欢迎来30期的“海上名家谈”上坐坐,会有15分钟的互动交流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