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华庄子逍遥篇》(一):庄子的逍遥世界

 难得糊塗也糊塗 2019-12-13

《南华庄子逍遥篇》(一):庄子的逍遥世界

鲲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南华庄子逍遥篇》(一):庄子的逍遥世界

《庄子·逍遥游》第一节

北海里有一种名叫“鲲”的鱼。它的身体非常庞大,大到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成鸟之后,名字叫“鹏”。鹏的脊背,同样大到不知道几千里。当鹏飞翔的时候,它的翅膀好像天边的云彩。这种鸟在海水里剧烈运动的时候,便能迁徙到南海。那里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大池,名叫天池。

《南华庄子逍遥篇》(一):庄子的逍遥世界

谈到“北冥”,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金庸老先生《天龙八部》里的北冥神功了,练成此功之后便可以真气护体、百毒不侵。金庸便是取材于此章,并且还将“北冥神功”归于“逍遥派”,正对应于庄子此篇《逍遥游》。那么“北冥”到底是什么呢?

此处的“冥”通“溟”,译为“海”的意思,“北冥”则是“北海”之意,传说北海在世界的最北端,它无边无际,水又深又黑,以至于阳光都照射不到,象征着神秘而又广阔的虚无之境。“北冥神功”之所以能够吸人内力,那便取意于大海的潮汐具有吸附的能力。

有海就得有生命,于是庄子又虚构了一个叫做“鲲”的大鱼,这个“鲲”有多大呢?整个身躯长度可达到几千里,现在地球上最大的海洋生物蓝鲸的体积也不过是33米左右,按照折算对比的话鲲的长度是蓝鲸的几百倍都不止。而这个鲲不满足于只在水里游,又想要翱翔于天际,做一个水空双栖的生物,于是变成了“鹏”。

变成鹏之后,身躯还是几千里之长,展翅一飞就能遮蔽整个天空的云彩,它轻轻煽动一下翅膀,整个北海都会海波动荡,自己便随着海波漂逐从北海漂逐到了南海,南海是一个巨大的池子,鹏便在这个天池里栖息了下来。

抟扶摇直上九万里

《南华庄子逍遥篇》(一):庄子的逍遥世界

《庄子·逍遥游》第二节

《齐谐》是古代记录怪异的书。《谐》中记载:“大鹏向南海迁徙的时候,击打水面扬起的水花足足有三千米之高,由于涡旋而产生的暴风则之上九万米的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大地上的游气、飞扬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息吹佛着在天空游荡,天色苍茫,这究竟是它原本的颜色吗?还是由于无穷无尽的高远而呈现出来的颜色呢?大鹏在高空俯视万物,不 就是这个样子吗!

《南华庄子逍遥篇》(一):庄子的逍遥世界

前不久有个热播的电视剧《扶摇》,讲述的是平凡少女扶摇,从小是玄元山的一名下人,为打破命运枷锁机缘巧合学会武功“破九霄”,在畋斗赛初露锋芒后走出了玄元山,开始了寻找自我和维护正义的五洲历险之旅,最终成功对抗了命运的不公[1],获得了自己的爱情。这个故事情节的背景便是出自于《庄子》“抟扶摇直上九万里”这句经典名言。字句上直接便给人以恢弘大气、气势磅礴的画面感,象征上则具有鼓励人们奋发图强、持续向前之意。

其中“”(tuán)表示“旋涡”,而“扶摇”则是指“旋风”,那么“抟扶摇”就是“旋风加旋涡”,相当于现代我们所说的“台风”,足以见得庄子的“鹏”力量有多么强大,这个鹏飞到南海之后,用翅膀轻轻一拍水面,便击起了三千米高的水花,而后又产生了巨大的旋涡,旋涡又引起了暴风,使得暴风直上云霄九万里之高。

《南华庄子逍遥篇》(一):庄子的逍遥世界

于是这个鹏又乘着六月的风飞去,当它俯视地面的时候,发现天空中到处都是“气”,都是飞扬的“尘埃”,还有一些细小的浮游“生物”,三者共同构成了天空苍茫的颜色,如果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来说,估计那恐怕属于“重度雾霾”了,当然庄子在此营造的是一种幽静感和渺小感,重点来衬托“鹏”的躁动和巨大。

庄子在此节,巧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将视野从人转换到鹏,人仰望天空时,看到的是无边无垠画面,而鹏从天空俯视万物时,看到的是一片苍茫和渺小。庄子在鼓励世人,要有鹏一样的视野和格局,这样我们的心灵就会随着大鹏高飞而提升,体悟也会异于平地所知。[2]

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

《南华庄子逍遥篇》(一):庄子的逍遥世界

《庄子·逍遥游》第三节

再说积存的水若是不够深,那它就无力承载住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的地方,便可以将小草当作船;若将杯子放在水里,杯子就不像草那样在上面浮动,这是因为水太浅、船太大的缘故。积存的风力不够大,就没有办法承载鹏的巨大翅膀,背靠着青天,完全没有任何阻碍,然后才可以开始向南飞。

《南华庄子逍遥篇》(一):庄子的逍遥世界

读完此节你不得不佩服庄子的脑洞,他的观察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并不输于现代的科学家和物理学家庄子用“一杯水”倒在“坳堂”之上,在水面上先后放上“草芥”和“水杯”,他发现当水面上放上“草芥”时,“草芥”能够在水面上浮动,而把“水杯”放到水面上时则直直地站立在中间,于是他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草芥”小于“坳堂上的水”,所以他才会浮动,“水杯”大于“坳堂上的水”,所以他才不会浮动。听着是不是特别有“现代物理”的感觉,想必阿基米德在发现浮力定律之前,是不是也读过中国伟大圣贤庄子的《逍遥游》?

庄子观察完“坳堂上的水”,便开始联想:鹏几千里的身躯,翅膀轻轻一拍就能从北海飞到南海,这需要多么“大而厚”的风力才能够承受得住,难怪它要飞到九万里的上空,这样才能够抵达风的最上方,便可以自由地乘着风力,背靠着青天,飞向南方了。

综上所述,庄子《逍遥游》前三节表面是在描述一个虚构的巨物“鹏”,通过它的视野、力量和飞行,实质上是传递一个观念,那便是“借势”,这也正是庄子区别于老子的地方,虽然庄子也信奉“无为”的思想,但是庄子的“无为”更偏向于“具体性”,也就是说老子强调要发现万物的“道”,而庄子则更加强调发现单个个体的“道”,所以他在自己的著作中通过不同的独立小故事来阐述“顺道而为”的重要性。

因此其所'借”之“势”就是“道”生发的“势能”,这也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此处的“鲲”变成“鹏”之后,原本生活在水里的方法,就不能用于空中生存了,若想看得更远,就必须借助“万物”为参考对象;若想自由的飞翔,就必须借助“风”和“气”的势能,直上九万里云霄。

参考文献:

[1]豆瓣网

[2]傅佩荣《傅佩荣译解庄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