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血常规、便常规、肝功能等。一般寄生虫感染的患者,EO及EO%会升高;便常规中可检测寄生虫虫卵,简单方便,但因粪渣影响,阳性率较低。笔者的经验是,如患者出现以上指标升高,而检查却未发现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胆道恶性肿瘤或胆道受压,应高度怀疑肝吸虫感染的可能,必要时应行其他相关检查。 表现为胆管扩张、胆囊增大、胆囊内有絮状物或结石,同时出现肝肿大、肝内光点增粗或纤维增多等。这些特征性声像图改变,对肝吸虫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一种影像学筛查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也可作为肝吸虫病治疗效果随访观察的手段。 表现为肝内胆管呈囊状、杵状扩张,其特征性CT表现为胆总管无扩张,其特异CT表现为扩张的胆管内可见点状虫体影及胆囊内片絮状或团状虫体影。CT多平面重建可更仔细的观察肝胆管扩张情况及胆管内虫体的显示。但因虫体于CT上呈絮状、团块状软组织密度,不易与周围组织区分,只能通过胆管扩张情况间接反映是否为肝吸虫,因此诊断价值可能不大。 胆汁引流后,沉淀后查虫体、虫卵。对于外科来讲,患者已行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或ERCP,发现虫体可直接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可更直观的鉴别是否感染肝吸虫。胆道探查术后,患者规律服用抗寄生虫药物,此检查可作为患者随访的手段,但由于该方法复杂,费用高,尚不推荐作为随访的必要手段。 既可以行胆道造影,作为检查手段,又可行胆汁检查,甚至直视下获取虫体,作为诊断手段。但由于费用较高,患者接受力差。 其图像能清晰显示肝内胆管扩张程度、管径和走行,肝包膜下末梢胆管小囊状扩张影,可作为特征性征象诊断。 主要是皮内试验和ELISA,皮内试验可作为筛查工具,而ELISA由于缺乏敏感性,临床应用较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