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天在中国的知识体系是个很高的存在。 孔子说:“50知天命”。很多人年过50岁,也不清楚天命是啥,天有多少内涵。知天命是个怎样的体会,以至于碌碌无为的仅强调口腹的物质之乐。丢失了生前身后的关照。 无知有无知的活法,有知有有知的烦恼。生命的体验深度与广度不同而已,说多了也只是50步笑百步的无奈。 从尧舜禹到先秦,一般学者都认为那是人格自由的时代,是高风亮节的时期,是满大街都是君子的身影,君子的言论,是对天命的思考,对人各方面的深度挖掘和体验的时期。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孔子在这里认为,做官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忠,无论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照样拿俸禄的人,就是无耻。同时又把耻与仁发生关联,孔子认为脱除了“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的人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说就不得而知。 我们细查孔子的仁,实际就是成人。是人该如何成为人的价值标准。 如何成为人,这个在孔子哪里论述的很多。《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的秉性与人类的经验之间,有一种共生性的关系。人类经验的礼仪化或制度化是通过教实现的。 教的前提是要人们入道,而道的前提是人性。 命--性--道--教是内在的合理性,这样的过程能引导人们建设向善的社会,有温情的社会。 天的范畴既有宗教意义的天,也有自然意义的天,还有人格化的天。天命就是天的委托。 “性”受到“命”的塑造。与通常将“命”理解为单方面和决定性的“命令”相反,“命”应当在一种“委任”、“任命”的倾向的意义上来理解。也就是说命的意义更多的是“托付”、“委托”。 在这里,天与人通过“命”的行为在天与受命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契约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传递是通过性传导的。 同时,“命”还有一种敬畏和非强制性的意义,一个人由于其特征和成就而赢得尊重,可以被认为是天命的遵从,而从那些仿效这种典范的人之中,则可以引出敬畏之情。 《孟子·万章上》:“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我们可以说,“命”一边在“天”之中,一边也存在于“人”中。准确的说,它存在于天与人的交相感应之中,“命”通过天人之间的相互的影响,通过天人之间的回应以及相互的取予,体现命的定义范畴。 在老子哪里,他给我们描述的天命观是这样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天命臣属于道,道可以在数的基础上展开,老子还说,“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而又向世人断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意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从上面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以数为本,数可以表述一切,其他都是细枝末节,就连“天”也是道下面的分支,进而能推断出天在道面前的无足轻重。天跟数“一”还不在一个天平上。数“一”有一画开天的功能,甚至是先天的。天在数“一”之后。 孔子作为老子的学生,并不认可这种数字化、规律化的天命观。《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天之历数在汝躬”有浓重的意志、道德意味。又说:“天命无亲,常与善人”,还说“皇天无亲,唯德是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