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身篇02 第十六章 致虚极

 南阳jsk49eltts 2018-08-03

小编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修身篇第二讲——《道德经》第十六章,老子指出,只有在虚静到极点的状态下,才能得到对万物规律的真知,从而逐渐到达修之于天下的得道境界,才能终身没有危险,得到长生久视,描述了修道成功的整个过程。


《道德经》第六讲:修身篇 02

第十六章 致虚极

致虚极

守静笃(dǔ)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fù)

夫(fú)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①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没(mò)身不殆

注:

① 王:有些版本作“全”,是根据劳健《老子古本考》之意见而改。可参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注释。校订依据并不是很充分,故保留王弼本之原文。

修身篇02 第十六章 致虚极

绎 读

这一章很深奥,可以说是把整个修道的后期讲清楚了。但是,老子讲清楚,不等于我们能理解清楚,所以我们尝试来理解这篇巨制。

致虚极:让心虚到极点。

虚,是虚其心。要把大脑之中的前识、先入之见,都要打扫干净。这个前识,指的是对道的预先的认识。

我们人生之中,各种似是而非的认识,通过传说、小说、鸡汤、微信等等,让我们对道,有很多的前识、先入之见。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所以,一开始就要把这些前识统统去掉,内心只剩下一本经典。对我而言,就是一本《道德经》,先精一本,再根据需要,逐渐通别的经典相关的内容,这样就不容易乱,逐渐开窍。

也可以这么理解虚其心。当我们要向他人请教的时候,能否清空自己的内心,虚心倾听,达成有效的交流?假设内心已经有了固有的框框,又如何进步呢?

致虚极,即虚其心到了极点。这个时候,不需要特意想,而自然出来的,往往都是真知。前识太多,即使有真知,信号相对太弱了,容易被前识湮没。

守静笃:守住静到极致。

静,指心静。一开始要通过静坐等方法,到达心静。安静的环境下,塞其兑,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没有信号进入到意根,即识神。大脑形质上,没有信号进来形成兴奋点,内心自然就容易安静。

一开始静坐的时候,因为大脑形质上原来的兴奋点太多,热点太多,所以即使环境安静,一坐下来也会发现各种念头纷至沓来。这说明平时就在胡思乱想。念头一一对治而逐渐减少,就现出了内心的纠结,进入解其纷阶段。逐渐解开之后,就能进入深层的安静。但是往往安静了,又会胡思乱想。要能守住静,就会越来越静;静到了极致,自然就有灵机的出现,形成真知。静到了极致,也容易失去,所以更要守住。如何守住呢?一般讲,需要一个实操的方法,才能稳定住在这个境界。此时,才可能观。

致虚极守静笃,是修行的第一步。迈出第一步,才谈得上后面的整个过程。如何走出第一步?25章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实前面还需要加一个:民法人。要取法于明师,效法明师,得到修身实操方法,才能逐渐进入修身境界,感应到无,进而感应到大道。

以下是老子在虚静下对万物返观所得到的真知。

万物并作吾以觀复:万物一起发作,我观察万物循环往复。

观:指用心感悟、返观。庄子曰:通天下一氣耳;复:看上去繁杂的万物,也有它们的内在规律,表现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所以,万物随着大氣的节律和它的生命的节律,而一起发展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等,有种同步,所以是并作,一起发作。如惊蛰,则万物复苏。老子直接返观到大氣之中万物的循环往复的变化。

觀,不是用眼睛看,用眼睛看是察。觀与察不同。老子善于反觀,反觀什么呢?当然是俗人察有,老子觀无,反觀无形的氣象。李时珍曰:内景隧道唯返观能照察之。他是从医家的角度看到了反觀的重要。老子返观的范围就更大了。天地橐籥、大道玄牝、有无徼等等,都在其中。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物纷纷芸芸,各自回到自己的根源、大道。

夫物芸芸:物很多的意思,指道生万物的万物。根:玄牝之门、大道、母。

万物有人物、动物、植物,而植物才有根。北方的草木,到了冬天就彻底凋零。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北风一吹,地面上很难看到草,树叶也无影无踪。但是春天一到,草木就都萌出新芽。何以故?因为能量在秋天就逐渐往下降,到了冬天彻底复归其根,进入冬藏;到了春天能量逐渐上升,草木自然复苏。所以春夏秋冬就是一个循环往复。

植物各复归其根,那么人物呢?动物呢?他们的根分别指向什么?各复归其根又是何意?引发出更深入的思索。

从有、无两层意义看,无形的根,也就是“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的根。因为,道生万物是通过玄牝之门的,所以,万物重新回到自己的根,也就是道。

老子效法自然,《道德经》蕴含了自然万物的道理。从有形到无形,从小的时间节律如一年,到大的时间节律如人的一生两个甲子,都是各复归其根。而人的一生,最后复归于樸。

万物孕育于混沌,最后也各自回到了他的根源:混沌。复,有重新回到的意思。

归根曰静:归根就逐渐能静下来。

根:大道。静:心静,没有噪声。曰:与后面的“乃”,应该解读为有个过程,逐渐做到。

归根:植物的归根,是植物的能量逐渐下降到根上;那么,人的归根,也应该是能量,也就是内氣,与大道沟通上。归根曰静,即对大道有感应,信号强了,内心噪声自然减少,自然逐渐安静。

静曰复命:静就逐渐能重新回到生命本原。

命:两个含义,一个是天命,一个是生命。《易·乾卦》各正性命。《疏》命者,人所稟受。《說卦》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註》命者,生之極。

命与令基本上是一个字。令,上面的类似仝的部分,表示一个铃,一为铃舌;下面部分为一个跪着的人形,表示听从、接受使命。

对大道有感应,内心噪声减少,自然安静,涤除玄览,用其光复归其明,就逐渐能重新回到生命本原,也就知道了自己的天命,这辈子要做什么,如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命,古人认为人生下来有其天命,天赋使命。有什么样的天命,也就有什么样的禀赋,即具备完成相应天命的生命物质基础。这样就能跟现在对命的理解对应上。

所以安静下来就逐渐明白这辈子自己的天命了,而以前不知。

复命曰常:重新回到生命本原就逐渐能到达恒的境界。

复命,回到了生命的本源,逐渐开始直接感应、理解天地万物循环往复中永恒的氣化规律。这种境界,叫作常。

常,即恒;恒,即亘。亘,上下两横,指天地、阴阳、男女、万物之间,日,为回旋,指氣的循环往复,按照一定规律,不断变化的玄机。这个玄机是大道赋予的,如天地之间,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一来一往,犹如橐籥;如一年春夏秋冬四氣变化,12地支,60甲子,以及更高级别的氣化规律。

知常曰明:知恒就逐渐能到达明的境界。

知亘,懂得永恒的阴阳氣化变化规律,这样逐渐内心就有种明,就逐渐能到达明的境界。

明:一阴一阳之谓道,且一阴一阳之间的变化、周旋,对此已经很明了,知道天文地理人事的变化。

不知常,妄作,凶:而如果没有对万物永恒规律的真知,违背这种规律妄为的话,那就凶险了。

凶:极端危险。好比冬季不复归其根,晚上到点不睡觉折腾,跟氣化规律违背,当然就有很多凶险。不作死,就不会死。

这是老子对世人的一种警示,内心要安静下来才能有真知,否则就太凶险了。

知常,就能动善时。也意味着,不该动的时候就要隐藏,不该行的时候就要不出户,否则就有种危险、凶险。

知常容:有了对永恒规律的真知,就能逐渐做到宽容。

容:包容、宽容。

知天文地理人事,尤其是知人,知道人本来就是芸芸众生各种性格,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能有种谦下、包容。当然深入氣化,会自然超脱于人事,胸怀逐渐宽广,也容易做到宽容。

容乃公:包容就能逐渐做到公正。

公:平均分配、无私。《说文》: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猶背也。韓非曰:背厶爲公。

懂得包容,也就懂得合理分配利益。厶,就是财物、物质;八,左右平分。所以公,就有平均分配的意思。分与公,上面都是八。

公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指王下面的最高级别的辅佐大臣,如三公,仅次于王,在现代,相当于副国级。

公乃王:做到公正无私,就逐渐成为王者。

王,《说文解字注》:天下所歸往也。見白虎通。王往曡韵。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見春秋繁露。韋昭注國語曰。參、三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又引孔子語證董說。

因为能做到公平,也理解为: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分配利益的时候我最后一个拿,所以,大家推举他作为万物之官长,带领大家前进。有了这种公正,慢慢就能得到大家的信任,推选而成为王者。处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自然百姓乐意跟随,而不觉得有种压力。王者,一开始懂人事,慢慢懂天地。

王,一开始是把斧子,那为啥古人拿把斧子就是王?斧子,代表礼器,只有王者才能拥有。

而后世,字形逐渐变化、拉直;且孔子、董仲舒做了新的定义:一貫三爲王。王者,要得一,通天地人。说明王的汉字本意,随着字形,在逐渐变化。

王公本身也有他的职务的含义。如,周天子为王,下面重要的大臣为公。42章: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62章:立天子置三公。公,即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可见,王,要具备通天地人的能力;公,要具备公平的品德。就如现在社会,不仅仅是要讲法治,还要德治,还要道治。

王乃天:成为王者就逐渐合于天之道。

作为王者,就不仅仅要考虑百姓,还要考虑天地氣化。天之道,抑高者而举下者,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王者要做到公正无私,不仅仅是在利益分配上做到无私,还要选择贤者作为领导人,这样就逐渐合于天之道。

天乃道:合于天之道就逐渐合于大道。

合于天之道,逐渐思索如何道治,即清静无为,太上不知有之,逐渐合于大道。

道乃久:合于道自然就能长久。

07章无私诀: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合于道自然有玄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以其无死地。所以就能长久。

殁身不殆:终身没有危险。

殁:[mò]死;殆:危险。德厚不危,德全不危。一直到死,终身没有危险。

本章总结:

老子指出,只有在虚静到极点的状态下,才能得到对万物规律的真知,从而逐渐到达修之于天下的得道境界,才能终身没有危险,得到长生久视,描述了修道成功的整个过程。

修身篇02 第十六章 致虚极

本 章 重 点

第一步:致虚极守静笃,如何做到?

(以上讲解著述:黄晓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