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 |16章| 放空内心,静观万物之来去

 布衣学者研究室 2022-07-01 发布于北京

第十六章

【合校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今译】

达到虚空无欲的极致,持守清静无为的彻底。万物生长,我凭着内心的虚静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

万物纷纷繁繁,最后都要回归各自的出发点。回归出发点叫做虚寂死亡,也就是重获生命。这一死生过程是万物的自身规律,通晓它是明智的。不了解这一规律,而胡作妄为,就会遇到凶险。

通晓这规律就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就会公平无私,能公平对待一切就能称王,王者治理必合乎自然无为,自然的无为必定合乎大道,大道是永恒不灭的。掌握了大道,终身没有危险。

【注释】

① 致虚极:致,达到;虚,虚空清静;极,极点。做到内心无欲的极致。

② 守静笃也:郭店竹简为“守中督也”,此处采用王弼本。笃,十分、彻底。保持清静到极致。

③ 并作:作,兴起。一起生长。

④ 吾以观复:以,根据。复,循环。我凭借虚静而观察万物生长衰落的循环往复。

⑤ 芸芸:众多纷繁的样子。

⑥ 根:出发点,比喻死亡。

⑦ 静:死寂。

⑧ 复命:重获生命。

⑨ 常:普遍规律。

⑩ 妄作:胡乱作为。

⑪ 容:包容一切。

⑫ 公:公允。

⑬ 王:音读四声,为王,即治理天下。

⑭ 天:指天道,即自然规律的无为。

⑮ 道:大道,即老子哲学之道。

⑯ 没身不殆:没身,“没”通“殁”,指死亡。殆,危殆、危险。到死也没有危险。

【悟道】

观自然而明人事,是这一章的主旨。

“致虚极,守静笃”,是名句,然则郭店竹简本为“守中”笃也。郭沂先生在《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中有考证可参看,此处照录王弼本,守中也是虚静的状态,而致虚守静已通行大众,故不必改动。

万物纷纷然,生长在天地间。老子自感,秉持内心的无欲、清静无为去观察万事万物的最本质的规律——复。如果是内心贪欲,充满躁动,那就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而洞察不到精微。复,是循环往复,万物的循环就是生灭。从“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再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一个花草的生命循环。所以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看它花草盛,终归“零落成泥碾作尘”。

万物发展的链条是“并作——芸芸——归根——复命”,老子给这链条的取名为“常”,深刻认识这种链条的方法论是“致虚极,守静笃”。并作是生长,芸芸是茂盛,归根是死亡寂灭。因为链条的法则是“循环”,所以,死亡并不是终点,在死亡寂静中能孕育新生,叫“复命”,向死而生,重发新生命是万物自身的规律,这种必然的普遍性规律是长存的,叫做“常”,能够“知常”是洞微烛深的大智慧。“不知常”,不遵从规律行事,违背自然法则,“妄作”,往往动辄得咎。

不知常的结果是凶,老子一笔带过,而将主要的重心放在“知常容”这一句上。认识到世间万物的这种普遍的必然规律,就会容纳一切,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贵,不管是高尚还是低贱,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是邪恶还是良善,无论生死荣辱都能包容,大肚能容天下事。能够包容,才会做到公允、没有偏私。有公心才有大同,公平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能做到公平地对待一切,民心就如潮水一般涌来,天下之人都归往之,就可以称王。“公乃王”的王,做动词,为王、称王之意。“王乃天”与第八章“与善天”意义相同,王者如天一般周覆普惠众生,施予公道,“民莫之令而自均”(第三十二章)。国家治理符合天道,天道的自然无为必合乎大道。“天乃道”与第二十五章“天法道”异曲同工。“道乃久”,大道常在,是宇宙之本体,是万物之本原,是规律之总和,岂不曰久,正如第六章“谷神不死”。最后“没身不殆”掌握了大道,终身没有危险是说政治平稳,天下安定,海晏河清。

老子政治哲学阐述的最重要价值就是公平。“公乃王”是龙头,字眼逻辑是“容乃公”,似乎是“容”推出了“公”,其实心不平,如何做到包容呢。平等对待所有,就是公心。生死不经心,荣辱不经心,旷达豁达,心才能平。即第十三章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宠辱不惊,是人道合一的境界。致虚极,守静笃,内心公平,方可观万物之复,明万物之常,容万物之态。王者就是天下公心的归宿,儒家《礼记》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此处可以说:天下为公,公道大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