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住了岁月洗礼的文字,才能叫经典。有很多诗词,当时写出来时世人或许并不觉得惊艳,但却像老酒一样能在多年后仍飘香。就像蒋捷的这首《一剪梅》,当时没人在意,近几年却因最后8个字风靡网络。 《一剪梅》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上阕直接写春愁,是对风雨漂泊生活的愁恨。船在江上飘着,载着的是词人满满的春愁。岸上酒家门口飘摇的帘子,像是在召唤着词人去借酒消愁。借景抒情,诗人用乐景,来衬托着自己的哀情,景物无情,不能体会诗人的心情,即使诗人心中痛苦不已,它尤可以热闹明媚的艳丽着。“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中,风雨其实是一语双关,既指眼前之景,也是指风雨飘摇中的大宋。 下阙之中,诗人开头便发出疑问,天涯流浪的羁旅生活何时是头?抒发自己对漂泊生活的厌倦之情,他渴望能够结束这样子的日子,和家人团聚,一起过安定的生活。而在思乡之外,他还表达着对时间易逝的苦涩和无奈。 最后一句是全词最妙的一句,樱桃红了,芭蕉绿了,春光飞逝,任人怎么追也追不上。 红与绿之后,都加了一个“了”字,使这一句读来朗朗上口。同时两种颜色的对比和冲击,将流光易逝形象化、生动化,十分亮眼。这一句看似是在写景,其实是不露声色的抒情,可谓相当巧妙。这种写法是词人的首创,确实是灵光一现。 在《一剪梅》这个词牌里,这首词算得上是一首佳作。写景笔意清丽,抒情也恰到好处。除最后一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外,“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等句子也十分惊艳。而最后一句之所以能打动现代很多读者,正是因为虽然它是700多前的作品,但对岁月的深刻感受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讨论。(编辑阿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