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杰卢照邻悲惨人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被病魔缠身终投水自尽

 花间挹香 2019-12-13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王杨是一个时代的,而卢骆则是比王杨大一个时代的,其中卢照邻比骆宾王小十一岁。

盛唐的杜甫也比李白小十一岁,杜甫还是李白的忠实粉丝。可卢照邻根本没有将骆宾王这个前辈视为偶像,他们只是好朋友。文人相轻,朋友也不例外,卢照邻压根就不承认骆宾王的才华能够跟自己平起平坐,齐名天下。

卢照邻是出了名的狂。

在他的诗里,曾强调自己是出自“燕地之高门”的“衣冕之族”,甚至家有 “良贱百口。”

如果说的是真的,那他有这个狂的资本。

因为家境不错,他很早就出门游学拜师学艺。据《旧唐书 卢照邻传》记载:“年十余岁,就曹宪、王义方授《苍》《雅》经史,博学善属文。”

难怪卢照邻如此之狂,原来他在十余岁就游走天下,找到了修得盖世神功的大师教他文艺。

李世民当皇帝时,听说曹宪在《三苍》《尔雅》等训诂学有卓越研究,想征他为弘文馆学士,但他说他年纪大了,不想去。唐太宗只好派人到他家里拜他为散朝大夫,凡是读书有难字,就派人前往请教,曹宪无所不答,搞得你明明白白,心服口服,李世民无不暗暗称奇这老头子有几把刷子。

而卢照邻从迢迢千里之外的故乡幽州范阳,只身南下扬州江都拜师学艺,其志不在于小。数年学艺,卢照邻离开曹宪大师后,继续裹粮前行,到来洹水之旁找到另外一位大师王义方学艺。

诗杰卢照邻悲惨人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被病魔缠身终投水自尽

在唐朝的历史里,王义方是以忠义名号响闻天下的。他为人刚直忠正,人品学问极受时人推重,甚至连权倾天下赫赫有名的魏征都为之惊奇,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卢照邻能够跟着这么一个厉害角色学经史,岂能没有出头之日?

南北辗转,十年磨一剑,当年懵懂童子已长成翩翩之文士剑客。在二十一岁这年,身怀绝技的卢照邻决定出山论剑,跟天下英雄文士试比高。

多年以后,当卢照邻回忆起这段峥嵘的学艺生涯,依然不吝言语夸耀自己那举世无双的才华。

既而屠龙适就,刻鹄初成,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通李膺而窃价,造张华而假名。郭林宗闻而心服,王夷甫见而神倾。俯仰谈笑,顾盼纵横。(卢照邻《释疾文》)

“屠龙”典故出自《庄子列御寇》,比喻高超技艺;“刻鹄”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传》,喻指效仿先贤。

李膺,就是当年那个让十岁的孔融以上门攀亲戚拜访的著名人物;张华,西晋时期被阮籍评为“王佐之才”的政治家;郭林宗,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太学生领袖;王夷甫,西晋玄学领袖,曾被堂兄王戎认为其才华无人能比,只能从古人当中才找得到匹敌的人。

这样,意思就明白了:我出道以来,没多久就学会了犹如屠龙之技的高超技艺,效仿先贤学文成功,文章落笔,烟飞云动,鸾回凤惊。即使跟李膺交往也会获得优评,造仿张华亦留美名,郭林宗听了我的话都要心服口服,王夷甫对我都要仰慕神倾。放眼天地,谈笑纵横,不在话下。

此等狂妄,骆宾王又何曾有过?

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左右,二十一岁的卢照邻正式出仕。

子曰:学而优则仕。卢照邻学儒奉儒,自诩才华盖世,自然要在风华正茂之年投入到火热的政治熔炉中打滚,实现儒者那宏放雄伟的治国平天下之梦。

初出仕道,他便在邓王府里做了典签。

邓王李元裕是个有名头的人。他是唐高祖第十七子,被封邓王,历任邓、梁、黄三州刺史,后又到历寿、襄二州刺史。

更重要的是,这个皇室贵子不是个玩物丧志的纨绔子弟。他十分好学,且善谈名理,甚至还跟卢照邻一见如故,结成布衣之交。

典签,从八品下,掌宣传书教。

在唐朝,拼死拼活地考上进士,初入仕途所任官职也就是八九品左右。就此而论,卢照邻一进仕途获此官职,还算差强人意。

更主要的是,邓王是一个赏识人才的主,常以得到卢照邻为荣,逢人更说:“这可是我的司马相如啊!”

司马相如,那可是西汉著名的写赋高手,汉武大帝读到他的赋时,都无不惊叹,后来传入宫中,极受宠幸。

卢照邻不是骆宾王。

骆宾王拒绝了道王李元庆的橄榄枝,而卢照邻却极度享受邓王李元裕给他的种种殊荣。

诗杰卢照邻悲惨人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被病魔缠身终投水自尽

卢照邻进入邓王府时,邓王李元裕正任寿州刺史。而后,李元裕又迁襄州,再迁兖州,卢照邻就一路跟到了兖州。

兖州,那可是骆宾王的落脚多年的大本营。

尽管没有诗句或者其他史料证明卢照邻在兖州时期跟骆宾王有任何来往,但是两个一代文士豪杰,应该就是在这个时期认识的。

卢照邻在兖州的时候,正是骆宾王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不过,卢照邻也好不到哪里去了,因为他马上要结束跟邓王李元裕的政治蜜月期了。

唐朝为防范亲王跟府第官僚日久生情,合谋生事,于是规定亲王府里的官僚任期不能超过“四考”。

两年一考核,四考就是八年。

也就是说,卢照邻不能在邓王府里超过八年。

四考期满,卢照邻不得不离开邓王府。他辗转多处,终于又谋到了一个官职,但这不是他满意的去处——益州新都尉!

当是时,唐朝连年对外用兵,击突厥,平百济,征高丽,这正是武将意气风扬建功立业的好时代,而文臣则无用武之地。正所谓:“文臣鼠窜,猛士鹰扬。故吾甘栖栖以赴蜀,分默默以从梁。”(卢照邻《释疾文》)

文臣如鼠乱窜,猛士却似苍鹰飞扬在天。所以我只有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来蜀地赴任。

谁能了解此时的卢照邻?

益州都新尉,从九品下。这个官阶跟他在邓王府时候从八品下的典签比,足足降了三级,叫他情何于堪?

还有,益州又何处寻他的“邓王”?何人又能容忍和欣赏他那无可匹敌的豪情才华?

抑郁失志而又孤傲不群的卢照邻在蜀地呆了几年,终于按奈不住写了一首愤世之诗。而正是这首诗,给他惹了一场大祸。

赠益府群官

卢照邻

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

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

昂藏多古貌,哀怨有新曲。

群凤从之游,问之何所欲。

答言寒乡子,飘飖万馀里。

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

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

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

所以成独立,耿耿岁云暮。

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

羽翮毛衣短,关山道路长。

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

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

卢照邻骂人都不带脏字。

在诗中,他自诩为来自北燕的大鸟,只愿与群凤游,不屑息落于西蜀这“恶木枝”, 不喝西蜀那“盗泉水”,甚至不跟西蜀“愚夫”来往,所以只有独立望远,思念着我的洛阳城,只要机会一来,便一举而起凌空飞去。

清高自傲的情绪一泄无遗,就差没跟人家开撕了。

骂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不久,“群小”即让卢照邻尝尝他们的厉害,将卢照邻送进了监狱。

这段政治人生耻辱史被卢照邻记了下来。

他在《穷鱼赋》序里这样写道:“余曾有横事被拘,为群小所使,将致之深议,友人救护得免。”

因为什么事被拘,他没有明说。但是从之前的诗中可以看见,卢照邻跟益州群僚已经水火不容,即使没有什么事,人家也一定揪出事情来把你拉下马。

万幸的是,他在狱中时写了几首诗送了出去,他那帮凤凰朋友便来救护了。

到底是什么朋友,他也没说。卢照邻跟过曹宪和王义方,又跟过邓王李元裕数年,他的凤凰朋友自然不在于少。

那个能量不小来头不明的朋友将卢照邻救出监狱后,带着他离开蜀地悠游了一个多月。一个多月后,而当卢照邻再次回到蜀地后,却不想再回到群小遍地的官场了。

他之所以回来,只是他在益州有一个老相好郭氏。正是这个老相好郭氏,后面还让骆宾王写诗跟卢照邻杠上了。

经此一狱,卢照邻心境顿变,整日放旷诗酒,聊以度日。

而这在他郁郁寡欢之际,他听说有一只折翼的凤凰正在蜀地梓州漫游,欣喜若狂,撒了腿就向对方直奔而去了。

卢照邻和王勃在蜀地有过三年的交游,三年后,俩人同返京城长安。

想不到的是,卢照邻和王勃同归长安后竟同时患病。卢照邻患的是风疾,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一种类风湿性关节炎。卢照邻寄居蜀地多年,蜀地多潮湿,患有此病实为常见,王勃亦于蜀地游历三年,回来得病估计与此有关,可王勃打小学医,身体无恙。卢照邻却有苦难言,风疾犹如魔鬼死缠,甚至连当时著名的神医孙思邈也束水无策。

本来,卢照邻与王勃同归长安,正逢三府征辟,凭其文才谋职做官,再展图远之志,尚不为远。

不料,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卢照邻又狠狠地摔了两跤。

一跤为不幸染病,二跤为官职卑微。

卢照邻参加三府征辟的铨选,结果不尽人意,他仅得到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的职务。校书郎,正九品上,且还是个清闲之职,命运如此捉弄,辗转官场多年,竟然还一直超越不了当年于邓王府里的从八品下的官阶。

才高位下,牢骚满腹。卢照邻昂天长叹,发出一声:“侏儒何功兮短饱,曼倩何负兮长贫。”(《双槿树赋》)

东方朔,字曼倩,自诩才华万里。当年,汉武帝向天下征选人才时,东方朔上洋洋万言书,得到了汉武帝的另眼相看。东方朔自以为从此鹏程万里,摇扶直上,不料让他大跌眼镜的是,他只得到一份公车府待诏的职务。这不过是份闲职,且俸䘵微薄,搞得东方朔一度饥贫不堪。

当时,宫中行走的侏儒跟东方朔同领一样的俸䘵,东方朔计上心头,对侏儒说,皇帝认为你们都是些废物,做什么都不行,浪费粮食,所以准备要将你们杀掉。如果你们想活命,见到皇帝时请磕头求饶。

侏儒上当,趁一次机会半道拦住汉武帝说请放过他们一命。汉武帝奇怪地问道,谁说我要诛杀你们的?

侏儒只好将东方朔的话搬出来。

汉武帝立即召见东方朔,问他为什么工恐吓侏儒,东方朔这才道出实情,说侏儒高三尺,他高九尺,领的都是一样的俸䘵,他们则饱得要死,我却饿得要命。如果你觉得我没用,就请把我打发走人。

汉武帝恍然大悟,立即让东方朔待诏金马门,东方朔从此命运大改,极受待见。

卢照邻的这篇《双槿树赋》是写给秘书少监崔行功的。他不是废如侏儒,而是人中龙凤东方朔,可却屈居末僚,受此贫困,情何以堪?

咸享四年(673),夏天,尽管卢照邻在京城里跟神医孙思邈同住学医,久受风疾缠绕的他还是轰然倒下,卧床不起。第二年,孙思邈称疾离京,归还太白山,卢照邻为继续治病,弃官随孙思邈移居太白山。

这应是卢照邻人生当中最惨烈的时刻。

诗杰卢照邻悲惨人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被病魔缠身终投水自尽

卢照邻在《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就无不悲哀地写道:他羸卧太白山时,因为贫穷,无钱买上等砂治病,只能取劣药敷身,结果不尽理想。而后父亲去世,每每哭泣,都是药气跟鼻涕一齐流出,有三四年卧床苦嗽,几乎命都快嗽没了。父亲去世后,家族直线衰落,原来家里还有良贱百口,只七八年间全都荡然无存,贫于至此,所以才不得不厚着脸皮向长安名流朝士乞钱买药治病。

对生的渴求,对死的恐惧,卢照邻活出了自己都不想相信的卑贱模样。

如此挣扎,意义何在?

而后,神医孙思邈仙逝,卢照邻决定搬出太白山,移住东龙门山。此时,他病入膏肓,足挛,一手又废,形如朽木。人活至此,再耗已无意义。他用洛阳名流朝士资助的钱财在颍水旁修舍筑墓,于墓中长躺,望明月千里,看昼夜轮回,渗生死苦劫。

卢照邻还是没有熬过这一关。在一个无人知道的一天,他于颍水旁投水身亡。

一切都结束了。

朽骨付流水,诗文万古传,或许其生之所愿,不过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