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注重变式训练 防止机械套用

 GXF360 2019-12-13

教学完“稍复杂的方程(2)”(即已知一个数较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求这个数)后,教师布置了几道习题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其中有一道题(具体如下),由于教师反复提示和点拨,且引导学生反思了分析过程,学生的临场表现非常出色。

题目:地产公司新进了一批木材和钢材,木材和钢材共650吨,其中钢材比木材的3倍还多50吨,求购进了多少吨木材?

学生独自解答后,教师来回巡检,发现居然有40%的学生这样列方程解答:设购进了x 吨木材,则3x+50=650。当询问原因时,多数学生吞吞吐吐,不知如何作答。

师(引导学生重新读题,对比算式,组内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1:我发现算式有误。因为“3x+50”代表的是钢材量,而“650吨”是两种材料的总量,方程不成立。

2:方程左右两边不相等。

师:大家都同意吗?(多数学生表示赞同)那么,正确的方程是什么呢?(马上有学生回应:加上木材x 就可以成立,即3x+50+x=650。到这里,问题似乎已经圆满解决,但教师并未满足于此,继续追问)大家为什么会这样想?错误的背后的诱因是什么?(经过片刻的沉思,教室里沸腾了,学生议论纷纷)

3:“3x+50”这个代数式其实是表示钢材量,而我误认为这个算式包含了两种建材的量。

4:我以为3x 中包含有xx 代表木材,所以就忽略了木材,3x其实整体表示钢材量。

师:看来你们都是错判了未知数x的意义。

5:我也是一时糊涂,现在听了大家的讨论才明白,才弄清楚。

师:仔细想想是什么误导了我们?(继续引导学生反思)

6:可能是受课本的影响。

生(错愕):课本难道还有错?

由图 3可知,扬稻 6号(Ghd7-EZ18)株系中的1个株系(C1312)同对照扬稻6号的抽穗期进行对比,表现了扬稻6号(Ghd7-EZ18)株系同对照扬稻6号之间播始历期的差异。在图3A中,株系C1312的穗部基本抽出时,扬稻6号仍处于营养生长阶段,尚未抽穗;在图3B中,扬稻6号穗部刚开始抽出时,株系C1312已经结束灌浆,进入蜡熟期。

6:你们看,课本上的例题、习题中设计的方程千篇一律,代数式的结构都一样,都是一个数字加一个字母,于是就容易都想当然。(经他这么一提醒,有的学生眉头紧锁,有的若有所思)

1.1.2 主要试剂 T4 DNA连接酶、Taq DNA聚合酶为Takara(大连)公司产品;质粒提取试剂盒为QIAGEN公司产品;胶回收试剂盒为Promega公司产品;荧光染料Cy3,Cy5为Amersham Pharmacia biotech公司产品;伤寒沙门菌基因组芯片由本实验室制备.

Mohammed Aslam Hossain,Mayank Acharya,Dharmendra Joshi,Niraj Bhattarai,Satish Vaidya,Karan Rai,Sanaul Sarker,Samir Azam Sunny

目前,诸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这样的设置不能反映出学生对专业的掌握能力,是中职学校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目前有些机构增加了实践课程的课时,但是理论教学缺少与实践相互结合,在课程安排上也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重点,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师:那么大家能发现这道习题与课本上的例题有什么区别吗?

7:课本上的例题都是用类似3x+50的模式就可以等于某已知量,直接列方程。而这道题中3x+50 并不等于某已知量。

8:如果按照课本出题,650吨就应该是指钢材量。

9:区别在于已知量。这道题的已知量是两个基本量之和,而课本上的与它有区别。

显然,这种聚合轴上的“选择”与“被选”揭示的是底本与述本之间潜在的且无法穷尽的替代之可能性。无论是底本中材料的取舍还是再现方式的“选择”,所最终呈现出来的述本都只露出冰山之一角。如果将底本与述本之间的“双轴关系”结合可能世界理论,则可以发现底本存在于无边无界的“可能世界”。而述本则是“三界”(实在世界、虚构世界、可能世界)混合所形成的文本形态。因此,从“跨世界通达”这一理论视角来看,“底本”指涉的是可能显现(但不一定显现)的可能世界之素材与再现方式集合。而“述本”指涉的是显现在“三界”之中的叙述文本。

10:大家出错的原因,就是把650 吨认作是钢材量。

师:大家发言真积极!那么我们做题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保持平衡的秘密就是重量和距离。把比较重的物品挂得离中心点近一些,把比较轻的物品挂得离中心点远一些。如果两端的物品重量相等,它们离中心点的距离也应该相等。

11:不能照搬套用课本例题的解题模式。

12:课本例题中的方程具有代表性,与习题中的方程有差异,要注意区分。

13:做题要随机应变。

15:做题时运用知识要灵活。

……

一、从一类习题着眼,反思答题方法

学生对照课本查证,发现7道相关应用题,仅仅是情境变了,解答模式和方程结构高度相似式。当然,课本也仅是一个范例,并非唯一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通过这次教学实践,笔者重新认识了学生答题后的反思。以前,我们只注重纠错改错,拘泥于一题一解,常常忽视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让学生丧失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机会。本课答题后的反思虽是偶然事件,但是深入剖析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这种反思是有益的反省,是觉悟,是站到局外纵观全局,意义重大。笔者认为,答题后的反思要注重以一道题为立足点,着眼于一类题,反思解答过程和答题方法。若解答有误,首先要对题目的解答进行剖析,找出错误原因。从上一道题的错误来看,有的学生是被课本上的例题误导,有的则是把方程中的3x当成是木材和钢材的总量。第一个错因许多教师会想到,但第二个错因却是出乎意料的。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方程中是不是只要有了未知数x就代表木材和钢材都有了呢?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必定会看清问题,错误就会消除。当问到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什么”时,学生自动回顾学过的类似习题,从而成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于刚学完课本上的例题,练习中的习题形式过于单一,因为重复率高,所以学生很快就能回忆起方程结构。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不同之处:已知量不同。分析到此,学生就大致找到了错因。有的学生开始质疑课本,认为课本上的例题结构过于单一和刻板,适用范围非常狭窄,这就为打破思维定式、灵活解题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从学的角度出发,反思学习方式

对上述题型的解答,学生刚学会没多久,出现错误是实属正常,还是意外?笔者认为实属正常。虽然学生之前积累了许多解题经验,但对这种结构的题型还是首次遇到,既然是首次,对部分学生来说,模仿是必须存在的阶段,虽然这种模仿是被迫的,但是学生却欣然接受。这也是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照此分析,学生出错实属正常。因此,教师要正视必要的机械模仿学习和恰当的变式训练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杜绝:刻意规避错误,提前人为地清除障碍,不让学生有犯错的可能。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认知经历的认识很到位,分析很精辟,领悟到做题“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应用知识”等,这本身就是一种高级心理体验。

高中学生在生物学科中的核心素养体现高中学生在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为了让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全面了解,也帮助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与形成.知识素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而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各个方面的培养,情感态度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建立在知识教育能力的培养之上.

三、从教的角度出发,反思教学方式

上完本课后,笔者发现学生很有反思的潜力,同时也发现了教学本身的短板。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出错?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方式不对吗?仅仅是课本例题的误导吗?教学过程给学生带来哪些改变?……在一连串的反思下,笔者详细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渐渐发现,笔者基本是按照课本的路子走,出示例题时,示范的解题方法过于单一。这样教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考虑到本班学情,教得越多,学生越乱。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被束缚,思维僵化。其次,课本的练习怎么样,笔者就一板一眼地教,忽略了变式练习和综合练习的补充,从而导致学生解题时生搬硬套。

“这帮人们,都干啥去了!”他返回洞里,气哄哄地往地上一坐,“他们难道不知道缺了两个人吗?可是师父该知道的呀!师父该让人来找咱们呀!”

一位学生斗胆质疑课本,让笔者颇感惊讶。这还是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可能是跟笔者平日的引导有关,平素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不同观点。纵观课本这类练习的确较为特殊:雷同的例题结构多次重复出现。由此,笔者建议,课本应多编入一些基础题、变式题和综合题,或者调整布局,比如将上述题目作为思考附加题,当然,笔者的想法也许不成熟,希望引起业界的关注,提出更为合理的建设性建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教师,可选择合适的题目让学生做,课本虽重要,但也不要盲从,要活学活用。

经历了这次教学和反思,笔者颇有感触,也深刻认识到学生反思解题思路的重要性。虽然这个尝试暴露了笔者教学中的疏漏,但让人欣慰的是,在教会学生反思的同时,笔者也学会反思教学和教材,学会了站在学生和编者的角度检视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