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助比较,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与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比较

 GXF360 2019-12-13

三年级上册的语文统编教材,相比人教版教材,虽然保留了10篇课文,但定位却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人教版中的《我们的民族小学》,课题调整为《大青树下的小学》,显得很有意境;《灰雀》一文,从“名人故事”主题调整为“美好品质”主题。即便课文相同,其课后习题也有调整。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是其语文要素落实的关键载体。通过课后习题,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编辑意图,指导学生展开语文活动。通过比较人教版与统编教材同一课文的课后习题,我们可以发现统编教材的编辑意图,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

一、落实训练载体,注重想象培养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当前,我们正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知识积累已经变得不重要,学会信息搜集、比较,进行思维创新,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流。因此,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向。借助想象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推促学生阅读、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落实语文要素,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图6为CODCr的分析结果,由图6可以看出降雨开始时CODCr为25mg/L,基本为Ⅳ类水体。随着降雨径流对地表的冲刷作用,3小时后初期雨水污染汇集至水源地,CODCr浓度开始逐渐升高;降雨开始5小时后污染物浓度达到峰值170mg/L,为劣Ⅴ类水体,水质明显恶化。降雨开始9小时后,随着径流量的增加产生的稀释作用,污染浓度开始降低,水质逐渐改善;14小时后基本恢复为Ⅳ类水体。随着降雨第二次峰值的出现,CODCr仍然存在前期的冲刷效应和后期的稀释作用。24小时后降雨结束水质恢复原来的水平。由此可见,一天内超过劣Ⅴ类时间约为15个小时,降雨径流对CODCr的影响比较显著。

比如,人教版教材《我们的民族学校》一课的课后习题为:“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你抄了哪些?”这明确要求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统计整册人教版教材,类似的语言积累一共出现了16次,至于想象能力培养却一次都没有出现。分析统编教材,同样还是这一课,不仅课题调整为《大青树下的小学》,而且课后习题也进行了修改:“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类似这样“想象”的要求,在统编教材20篇讲读课文中,一共出现了8次,而抄写仅仅只有2处。

再进一步研读分析统编教材课后习题,落实想象能力的培养,不是空谈,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训练载体。具体来说,有的“想象”培养,要求与“读”结合,通过一边读一边结合文本句子想象相应的画面或者情境;有的“想象”培养,则是与“说”紧密相连,要求学生通过换位思考,身临其境,揣摩文本角色内心情感,加深与文本主题对话;有的“想象”培养,则是与“写”有机结合,要求学生借助想象进行句子仿写……想象培养虽然抽象,但是在统编教材课后习题中却有了实实在在的训练载体,在助力想象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整合文本生活,发展说话能力

听话与说话,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学过分注重读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听与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这里的“工具性”除了表明它是他学科的学习基础外,更重要的是交际沟通能力。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能力,85%取决于沟通。因此,说话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人素质修养的高低。统编教材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把说话能力训练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比如,人教版与统编教材都选编了《秋天的雨》这一课,其课后习题也都有“说话”的训练要求,但在内容上有细微的差别,由此看出说话训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人教版教材中,说话训练要求是“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其立足点是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训练的是概括能力、陈述能力;而统编教材将说话训练要求调整为:“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和同学交流你最感兴趣的部分。”这里虽然也是“交流”,但内容更倾向于学生个体选择,强调对话,具有多样性,毕竟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肯定有所不同。

在中小企业开展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并未认识到预警系统的重要性,没有按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现实需求探索预警系统的构建,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市场动态变化情况,难以实现对相关风险的有效规避,会对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除了立足文本,统编教材更注重实用性,强调整合文本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训练。比如,《大自然的声音》这一课,明确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说说“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在人教教材中,其课后习题为“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出发点虽好,鼓励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但明显脱离了教材,与文本的紧密度不高;而在统编教材中,将这一习题调整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从中可知编辑的意图。

三、推进段式训练,渗透写作技巧

三年级是学生练习写作的起始阶段。传统教材虽有写作训练,但大多置于单元训练中,其课后习题很少出现。研读统编教材,我们发现,它设置了习作单元,增添了“习作例文”,这样便于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给学生“拐杖”。这对刚接触写作的学生来说,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写作难度,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除此以外,统编教材还将习作训练分散到相应的课后习题中,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句式训练,凸显了习作意识,强化了表达训练,为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花样游泳又叫水上芭蕾、同步花样游泳,它被视为奥运会最美项目,常使整场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因为花样游泳是全方位观赏性很强的项目,无论是运动员的连贯性动作,还是节奏性和优美程度都要做得惟妙惟肖。

比如,《秋天的雨》这一课中,针对“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类比喻句,在人教教材中,要求学生进行抄写,意在积累,未能体现习作训练要求;而在统编教材中,更多从学生习作训练出发,要求学生依据这些比喻句的句式,进行拓展想象、仿写。虽然都是一个知识点,但体现出编辑的不同意图,统编教材更注重学生运用,引导学生进行迁移,真正推促语用的落地生根,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再如,《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其课后也出现新的练习,即“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其目的是对应第二学段的习作训练目标,尝试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样使学生逐步学会表达。

四、借助图表体验,培养语文思维

语言是表象,思维是内核。《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当前统编教材注重语文要素的落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强化学生的语文思维。比如,《父亲、树林和鸟》这一课中,有一道课后习题:“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表面上看,是让学生结合自己想法谈谈,没有标准答案;但实际上,涉及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从中作出判断。

除了这一类文字思维题外,统编教材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借助图表,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如,《大自然的声音》这一课中,有一道课后习题,内容非常简单,就是让学生填写课文中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思维导图,找准课文的中心句,即“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明白每一部分内容都是按照“总—分”的方式进行构段的。

总之,顺利地推进绿色金融的顺利实施,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监管部门应该更多的从企业从事绿色化生产模式的生产需求出发,如资金需求、银行优惠利率优惠程度等,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另外,企业为了从事绿色化生产模式,应加大科技研发费用的投入,较高的科技研发投入能够得到金融机构优惠的贷款利率。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是在新课标中提出的。但在人教教材中,借助图表进行阅读较少提到。但是,现在是读图时代,统编教材顺应了这一形势,大量采用图表习题,引导学生经历分析、概括、比较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将文本中较为感性的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加工,转化为较为理性的认识,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比较人教版与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我们发现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指向学生的想象、说话、表达与思维能力,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研读课后习题,借助比较准确把握编辑意图,从中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