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军事、科学,明代科举为何总能出“全”方面人才

 花间挹香 2019-12-13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虽然未能构建起完整的体系。但是这个想法的提出启发了唐初精英,在唐代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制度。其在中国施行了以前三百多年。这种通过分科考试以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综合产物。自唐宋发展起来的科举制,在元代经过短暂的回落之后所幸到了明代,不仅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且走上了它的鼎盛时期,为朝堂输送了无数人才。那么为何明代科举可以培养出“全方面”的人才呢?

文学、军事、科学,明代科举为何总能出“全”方面人才

一.君臣的科举观

1. 君主的全面人才观

明太祖在明代科举制度的建立上,起了重大作用。曾有人说:“国朝开科,自洪武三年始定条例。”他通过起义从元代人手中得到了江山,因为出身贫寒,真正了解民间疾苦,知道重用人才于一个国家而言意味着什么。早在军事战争的时候,朱元璋就不仅仅只收罗军事方面的人才,也广泛收纳儒、法、道等各家知识分子。更何况当时他从元朝皇帝手中接手时,旧的官僚机构已经被打碎,而当务之急就是快速建立起新的官僚机构。

而同时最重要的是他意识到元朝之所以会国家衰亡,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设官不任贤。长期的社会经验让他意识到:没有众多人才,特别是特殊人才的帮助,一个泱泱大国是很难靠国家一个人治理好的。所以其在初开设科举考试的时候就对中书省大臣说:“政治之道在于任贤”。

他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人才观念,他认为人才应该是文武兼备的,反对单一的人才。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学生虽然应该专心于文学一事,但是对骑射等武事,也不能不学习。只有文武双全的人才,才是定国安邦的人才

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诏令实行科举考试。当时,朱元璋明确指出,汉、唐、宋取士虽有定制,然而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诗赋和文字,轻品德和才干。当时他对礼部官员提出要求,因“科举是国家取人才第一路”,所以必须对其重视。而后,明仁宗、明世宗等都继承了他的这种科举取士的思想,对科举予以了相当高的关注。他们不断重申他们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核心几乎对明代科举制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文学、军事、科学,明代科举为何总能出“全”方面人才

2. 大臣为全面学习提供保障

正是因为统治者对科举制度的足够关注和高度重视让科举制度在明朝有了新的光彩,而他们的臣子,作为他们意志的具体实施者也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早在洪武年间,明朝大臣们就围绕科举制度进行了系列的讨论,发表了很多对科举的发展有益的言论。其中侍讲学士方孝孺就视人才为国家强盛之本。他曾提及:“苟无贤才,即谓之空虚,而不能为国。”而建文年间,杨荣也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分析,得出应重视科举的结论。

要想一个国家有人才可以供选拔,在这之前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没有有针对性地对人才进行培养,再完备的科举制度都会成了空谈。宋濂在元代官至翰林编修,明初被朱元璋重用,他深知“养士之本,在于学校”。他提出:“天下可以马上得,不可以马上治”于是“大兴文教”。到了永乐年间,礼部右侍郎薛瑄明确地提出了养士必本于正学的观点。他认为应该对学校进行整顿、端正学风,主张用儒家的思想来对学校进行治理。明代中期,大学士李贤认为天下的人是否贤能,均直接与学校有关,因为学校的学风影响到社会的风俗,国家的安危。

文学、军事、科学,明代科举为何总能出“全”方面人才

而朱元璋在一开始就不断强调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全能的,只有文韬武略都精通的人,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他们在开设学习科目以及老师配置等上,都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精进,为学子提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一系列有效的教学。

二、学校培养全面人才

拥有诸如此类思想的大臣,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断改正学校的弊端。明初建立的学校教育体系发展到明中后期,产生了不少弊端,明朝大臣们针对这些弊端提出了有效的纠正方法。首先是教师年老体弱,没有办法真正给学子以有效的教育。对于改进教师队伍,大臣们提出严格教职资格条件、选拔优秀的举人和进士来充当老师、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改进。

之后又进一步对儒学教官和教师进行了整顿。当时大臣张居正提出从两个方向进行整顿,首先从全国范围里开始考核各级儒学教官,从而达到官无冗旷,士有楷模的目的,然后要严格教师的取用制度,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保证教师的质量,提升教官从教的积极性。而同时为了培育出全能的人才,他们在选择在不同行业,各有精通的人才来担当讲师开设课堂为学子提供各个科目的教学。

文学、军事、科学,明代科举为何总能出“全”方面人才

我们都明白,当统治阶级愿意耗费心神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他做的那件事于人民于国家都有益,而他又擅长笼络人才,他手下的大臣们,都殚精竭虑不断把他的想法变成现实,那么我觉得这个国家一定是有希望。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就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对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视,让他手下的大臣们都深受他思想的影响,他们积极为培养全面的人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使有志之士可以得到全面有效学习的同时也践行了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

三. 明代的全面考试选拔

明代的考试分为三级,其中明代的乡试是所有考试的基础,虽然它基本上沿袭旧朝,但是随着历史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也让明代的乡试有了皇帝直接钦派考试官和乡试解额的逐年递增性这两个明代特有的历史特征。而明代会试作为选拔官员的第二道关卡,是宋元会试的进一步发展。但是除了简单的继承以外,也有了自己的特色。

比如在名额上是按照地区来进行分配以及会试分为南北中三色试卷进行考核。殿试作为最高级别的一级考试,虽然基本上仍旧是宋元时期殿试的沿袭。但是与之不同的是出现了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进士发榜上“春夏榜”的出现,“春夏榜”为南北两地的学子都提供了最公正最透明的机会得以入朝为官。而第二个特点就是进士鼎甲和三甲的健全性。鼎甲制度到了明代已经有了完备的制度。而这套制度也很顺利被后朝所沿袭。

文学、军事、科学,明代科举为何总能出“全”方面人才

四.考试试题

而各级考试试题种类在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治国总论类、封建伦理类、经济理财类、军事武略类、文化教育类五种。

治国总论类的试题上通俗来说就是从总体上谈论该怎样治理国家的策略,题型分为策问和论两种。策问一题目在殿试、乡试、会试中都有出现,而殿试唯一的题型就是策问。在明代的策问题目中。主论占了大多数,并且主论中在开头有一句话来概括了主旨。而乡试、会试的试题中一般第三场也会考“策问”。而第二种题型“论”则一般会出现在乡、会试中的第二场出现。

文学、军事、科学,明代科举为何总能出“全”方面人才

封建伦理类题型系专门考核应试者关于封建社会中的仁、义、智、信方面的知识,其题型为“四书”义、策问、论。“四书”义是唐宋时期经义题型的沿袭和发展,这种题型就是要求考生有对“四书”中的个别语句进行一定的论述的能力。比如:“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等。在这种题型中,“论”要求考生能够描述封建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到底代表着什么深厚的含义,并且讲述自己的一些相关心得体会。

经济理财类则顾名思义是对考生在没有经过官场实践历练之前在经济方面的各种能力的考察,希望可以通过这种考试的方式看到他们在这方面的一些个人观点和在经济相关的事件上的处理方法。这其中涉及了最基本的农业问题、关系民生的水利修建、最普遍的金钱流通、各种赋税的征收、米粮食盐等生活必须品的调控、个人财产和公有财产的分配、经济相关的各种纠纷问题等方面,其通过策问、判语进行考核。其中判语是属于官场上的应用文测验,考题例子为“守支钱粮及擅开官封”、“践踏灾伤田粮”、“失时不修堤防”等。其中“策问”题目中,也有涉及到经济理财的考题,比如策问有关如何治理马政之事等

文化教育类则主要考怎样对人才进行合理有效的培养、学校到底怎么开办最有益、古往今来各种教育家的观点、相关的教育方面的书籍等几个方面。通过“四书”义、策问、诏、表、判语来对官员进行考核。

虽然参加这些考试的普遍都是文人,但是由于朱元璋的全面人才观深入人心,在当时的考核中也是有军事武略方面的题目的。题目有判语和策问,判语这一考题要求要求考生有对官府中出现的一些与军事相关的问题进行判断的绝对能力,而策问则是会针对军事武略这一方面进行考核的试题,其要求考生能够就一些军事问题阐述自己独到的看法,拥有自己的军事眼光。

明朝各级考试的试题涉及到了各个方面,旨在选拔出全面的人才,而正因为试题在各个方面的考核,导致所有有入仕之心的学子都从试题题目这五个方面进行学习,逐渐向全能发展。为明朝科举能选拔出“全面人才”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因为考题会涉及军事武略方面,使得考生都不局限于文字方面的学习,不仅仅拥有文人特有的思考模式。使得文科科举进士出身的人甚至可以担任中央军事武职,而同时文科科举进士的部分人也撰写了少数的军事著作,为明代的军事提供了文人的力量。

五.小结

正是因为统治者重视人才,明确地知晓广罗有能之士是治理国家的不二法门。而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出身贫穷,使得其真正明白民间疾苦,知道自己得到皇位的一大原因是他身边有很多能人鞠躬尽瘁地辅佐。

文学、军事、科学,明代科举为何总能出“全”方面人才

而他眼中真正的人才是全能之士,明朝官员也积极践行了他的想法,付诸了行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兴办学校,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一片学习的乐土。在考核中,公开透明,调和南北方矛盾,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子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在五个方面对考生进行考核,使得学子在学习中对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且精通各个方面,使得选拔出来的人才能够在各个领域展现自己的能力,为明代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