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对称协调的五个规律 来自太极网 00:00 06:55 太极拳的连贯圆活,是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全身肌肉群在意识指挥下作精确的、严密的、有组织的、有规律的统一性运动,不使各关节拉力所产生的分力破坏平衡,而是在节节贯串中求得每一动作的合力点。这在太极拳中称作“对称协调”,或者称作“气势团聚”。力学上说,“一旦求得合力,就可以代替无数分力,。处处求得合力点即能避免“气势散漫”,而达到对称协调的要求。太极拳的连贯圆活,必须具有对称协调的内在质量,才不致于空洞无物,徒具形式。太极拳对称协调的内在规律,可以总结为五个方面,即1.意欲向上,必先寓下。2.意欲向左,必先右去。3.前去之中,必右后撑。4.上下左右,相吸相系。5。对拉拔长,曲中求直。由于练法细致复杂,学的人不经过示范和分析是不容易摸索出来的。因此,拳论指出:“入门引路须口授”,“仔细留心向推求,得来不觉费功夫”。它的复杂难练处,正是它的引人入胜处。今试将这五个规律举例说明其具体操作方法,供练习时参考。 1.意欲向上,必先寓下 例如,双掌向后收回,重心后移。吸气将尽时,为合、虚、蓄势;转变为向前按出或向前掤出时,左右胸肌带动两肋骨先弧形松沉,同时呼气(部分气呼出,部分气往下沉),胯骨微内收而松沉,沉肩垂肘,两掌随着微微弧形下沉,随着腰腿的前去,随即两腹侧内劲弧形向前上折射,与两掌的浅弧形向前上按出或掤出的动向相一致,力点交叉集中于一点;裆劲下沉,过半路略为升高些(但在外形上不能显出忽高忽低的现象)。身形仍须保持端正,不凹凸,不断续,不歪斜,动作松静圆活而不僵滞。为开、实、发劲。这是“意欲向上,必先寓下”的一例。 2.愈欲向左,必先右去 例如,欲迈左步,右腰肾先下旋落实,右胯根右旋内收落实,重心移于右腿,然后左足提膝开胯,缓缓迈出左足足跟虚着地,同时缓缓吸气。反之亦如此。向左或向右转动时,身形须端正,动作要柔顺协调,两肩不可有一高一低的现象。 3.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例如,身手腿前去时,裆劲下沉,足底着力,而内劲由裆中往上翻,经背脊透达于掌指而直射,腰脊命门穴须后撑;手掌前按,意远劲长,而手背有内吸后撑之意。这是有前必有后的对称协调的练法,也可说是前后的对拉拔长,目的是为了求得全身不失中正安舒的基本状态,加强反射力量。 4.上下左右,相吸相系 例如,左腿轻灵地向左前斜角迈出,右手臂则轻柔地向右后斜角展开,右手尖与右足尖成斜向垂直线,左手臂也紧随着往右去,停于右肩前,两足尖之间,两手尖之间,两手尖与两足尖之间,须上下左右互相呼应,有相吸相系之意,使动作舒展而不散漫,精神仍然团聚,开展中不失蓄势,也就是“开中有合”。迈出的左虚腿(动力作业),主要靠右实腿的支撑力〔静力作业)得以灵活前迈,但也须与右胸侧有相吸相系之势,使虚腿不致偏浮。这是上下左右的“相吸相系”来达到“对称协调”。 5.对拉拔长,曲中求直 例如,脊柱松沉直竖,骶骨有力,沉气于小腹,裆劲下沉,足底劲似植地生根,而头顶百会穴须始终虚领上顶,这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提顶、吊裆”的练法,有上下对拉拔长的作用。这时,上身则含胸拔背,大椎鼓起,下身则小腹前突,而背后腰脊命门穴往后撑,脊柱节节松沉,又要一资节虚虚对准笼住,使节节灵活,而又增强负担能力。这是躯干在正直状态下保持脊柱“三弯形”的自然状态,也是上下对拉的曲中求直。膝关节屈而不直,足底平实踏地,其劲似植地生根,而又劲起脚跟,意往上翻,加强地面的反作用力。手掌向前伸展,意远劲长,而又要求肩往下松,肘往下垂,肘节屈而不直,以加强手臂沉着之劲。足劲往下蹬,手劲往前发。这是两手与两足的对拉拔长,曲中求直。两手向左右或上下分开,方向相反而互相呼应;两腿的胯根撑开,膝关节分向相反方向前挺,都是在缠绕运转中对拉拔长,曲中求直的。可以说,太极拳是始终贯穿着“对拉拔长,曲中求直”这一特殊规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