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九卷│恢国篇第五十八(3)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2-14

《论衡》第十九卷│恢国篇第五十八(3)

【原文之三】

丘山易以起高,渊洿易以为深。起于微贱,无所因阶者难;袭爵承位,尊祖统业者易。尧以唐侯入嗣帝位,舜以司徒因尧授禅,禹以司空缘功代舜,汤由七十里,文王百里,武王为西伯袭文王位。五代之起,皆有因缘,力易为也。高祖从亭长提三尺剑取天下,光武由白水奋威武,帝海内,无尺土所因,一位所乘,直奉天命推自然。此则起高于渊洿,为深于丘山也。比方五代,孰者为优?

《论衡》第十九卷│恢国篇第五十八(3)

《论衡》第十九卷│恢国篇第五十八(3)

【字词】

1、洿:(wū)不流动的浊水;洼地;池塘;凹陷;挖掘;涂染;古通“污”

【拙解】

立于丘山易借起点之高,俯视潭渊易觉其为深。出身微贱,无所依靠者取得功业很难;承袭封爵官位,凭借祖先基业者易有作为。尧以唐侯之身继承帝位,舜以司徒之职得尧禅让帝位,禹以司空之职治水建功承接舜之帝位,商汤由七十里辖地起家,周文王从百里封地起势,周武王成为西伯侯是承袭了周文王的爵位。唐、虞、夏、商、周五代的兴起,皆有因果机缘,借力易行而有所作为。汉高祖以亭长之身手提三尺剑夺取天下,光武帝从白水之地奋起威武之力,称帝海内,他二人无寸尺封土可以因袭,无一官职可以凭借,是直接奉天命自然而为。此便是于渊洿之深增高,于丘山之高挖深。汉朝与唐、虞、夏、商、周五代相比,何者更为优?

【小议】

俗言称,此一时彼一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社会环境,很多事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依文中所言,尧、舜、禹皆以官身而受帝位,商汤以及周室的文王、武王,便如当今俗称的“官二代”,细思好像真是那么回事儿。即便如此,也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世人不是很愿尊称唐、虞、夏、商、周五代六王为“圣”吗?他们也是建立了令人敬佩的丰功伟业的。汉高祖以其几为庶民的亭长之身,最终赢得天下,建立大汉王朝,的确不易,但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秦始皇虽然亡周灭六国而统一天下,但在此过程中,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社会矛盾,尤其是连年的征伐战乱,导致在不同地域的人之间形成了太多的仇恨,秦廷未能进行有效的安抚,而是一味施以强压政策,民怨极盛,终于彻底爆发。汉高祖正是在此时举剑起事,与西楚霸王项羽共图天下。论实力,项羽确实强过当时的汉王刘邦,然而项羽也是官家之后,虽勇猛,却是傲慢且无谋,只为楚人争天下,不知天下非止有楚人。刘邦则不然,他极善用人,更有为天下人之王的胸怀,故而赚得民心,最终赢得天下。至于光武皇帝刘秀,本是汉室宗亲后裔,借新莽末年绿林赤眉起义之机,复兴汉朝,建立东汉政权。汉朝时期,极重儒学,天子正统之论颇为世人认同,所以诛灭篡汉王莽之檄文一出,很快便汇聚了全天下的民心。唐、虞、夏、商、周五代六王,汉高祖与光武帝,皆有极高成就,却不宜放到一起品评。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