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鼎:针灸中的调气治神

 三山六水 2019-12-14

对针灸基础理论的研究

着重在循经考穴;

只有将两方面结合起来,

才能照应全局,推进学科的发展。

下面就谈谈

01针刺的作用,总的说来都是调理气血。

《内经》中对气血的论述主要是从针刺出发,其认识是从针刺实践中来。通过刺血络而认识血的特点,就是很好的例证,所谓“刺其血者”,或说“取血于营”;关于气就较为抽象,但这是指可感知的有动态的现象。针刺中的感觉和反应(简称感应)就称为“气”。

古代刺法就有“取血”和“取气”的不同,在“取气”中还要区分出各种的“气”。现在有人把针刺取气、得气的概念局限化了,以为针刺出现酸、胀、重、麻的感觉就叫“得气”,解释作“针感”。有人还主张用“针感”一词取代“得气”,这种说法不全面。

02血管神经的分布,对于针灸施术者是应具体了解的。古代所说的各经气血的有多有少,实际是从针刺临床上得来。血多者适宜取血,气多者适宜取气;血少者不宜取血,气少者不宜取气。对这一理论讲得比较完整的是《灵枢?九针论》。

03候气、得气是否都要达到针下出现酸、麻、胀、重和沉、紧、涩的要求呢?

根据临床的实际和经典的理论,把人体的“气”分各个层次,不同层次的感应是不相同的。如刺皮肤层有轻微的痛感,不会出现酸、麻、胀、重,可出现些皮肤潮红而不会有沉紧涩的反应;有的话那就是沿皮下透刺,如刺百会穴等;也有很快透过皮肤,沿皮下浅刺,不引起酸胀等感觉,如“腕踝针”刺法。

这种刺皮肤或刺皮下的刺法是否算得气呢?这也是得气,是得浅层的“卫气”。七星针叩得轻些是微痛,叩得重则出血;针刺到血管壁时也出现痛感,并引起出血,这是否不算得气呢?这也是得气,是得较深层的“营气”。这就是《灵枢》所说的“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和《素问》所说的“取血于营,取气于卫”。

04针刺痛觉算不算得气呢?

这也属于营卫之气。

《黄帝内经太素》说的“卫气虚则不仁而不用”,麻木不仁者是卫气虚的表现。“痛则神归之”,痛能引神气,如针刺人中的痛觉,就能起醒神的作用,说明针刺并不是一概避免痛。感觉到了沉重的程度都可成为痛。针刺治疗在于掌握不同部位和不同程度的感觉,有分析地加以运用,使能起到良好的效应。

针刺痛觉也属于得气,这可从末端部位的一些用穴去说明。

四肢末端的井穴,可用于取血和取气,取气多数是刺痛感觉。《难经》说的:“诸井者,肌肉浅薄,不足使也。”就是指其不便于用针。

可见浅层的感应是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而深层的得气则属于“谷气”。

05谷气是指“分肉”或称“筋肉”(现称肌肉)中间的气,一般所说的得气主要指此。

《灵枢?官针》说的:“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浅刺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这里说的是先刺到卫气,再刺到营气,随后刺到谷气,有浅深、大小的不同。

下谷气,说明谷气是有上下传导作用的。

所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都是指的谷气。还说“谷气顺脉,卫气逆行”,顺着经脉传导的是谷气,而卫气则可不顺经脉走。由于谷气在筋肉间,针下出现的沉紧感是由此而来。

《标幽赋》所说的,“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即指谷气而言,将此作为主要的得气是对的,但不应忽视得卫气、得营气也是得气,只是浅深和感应程度有不同,随证施用,都能取得疗效。

06对谷气的掌握,根据传统观点,要求感应的出现较为和缓,酸胀沉重为病人所能耐受,一般不用激烈过强为病人难以耐受的麻电样感觉。

以往陆瘦燕前辈就不赞成刺激神经干的强刺法,认为这是暴气。

《灵枢》说过“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徐缓而调和的感应为病人所能耐受,且能反复行针,可延续较长的时间,有利于作用的积累。

紧张而急骤的麻电样感应,古人可能视之为“邪气”,对正气是一种损害。临床上须作持续行针的针麻镇痛,所得的气就需要这种徐而和的谷气。

07气的感应主要因部位的解剖特点而有不同,还因体质和病情的关系其敏感程度各有差异。

感觉过敏的,有所谓“神动而气先针行”;正常的人是针入而气至;迟钝的人经多次才有所感觉,所谓“数刺乃知”。

有些人因疾病而感觉迟钝或缺失,自然就不能很好得气。

对这类病人,可采用附子饼灸法以温运其阳气,这是取“寒痹者纳热”之意。

08通过刺卫、刺营、刺谷气而达到调气治神,所说“神气”就包括卫气、营气和谷气。

“神气舍心”和“头者精明之府”以及“脑为元神之府”,是指其内的也是高的部分。

《灵枢》说的“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以“神”为本是抓住了总的要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