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阴道上 禅路九转

 mengk4fz0yyf5h 2019-12-14

文/俞旭东

除了本名,“九禅”这个别署也时常在范斌的作品中出现。他说,“九”取数字之多,“禅”则指向禅意背后的“道”。这是艺术之“道”,也是人生之“道”。“九禅”合而为一,代表着期许,而不是自况:面对纷繁的前代经典,或许让人产生顾忌,却也可以沉淀自我对美术史多元资源的运用一心,恰是范斌艺术道路的一个重要缩影。从上大学时创办书画社团,到走上书法教授,这一点一以贯之。这首先可以在范斌的自述中得到印证:“在学书路上我一直做着加法,学得很多很杂,看我的字,很难辨认出我是学哪家哪派的:篆书隶写,隶寓箓意;碑帖合迹,真行草混写。和学书一样,我刻印也“百米一锅刻得很杂,秦玺汉印、瓦当砖刻、明清流派几乎都涉猎过书法与篆刻,分别构成了经线与纬线,共同标记着艺术世界中范斌行走的方向。对他来说,书法维度上的传统意味着“二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徐渭、王铎、何绍基,以及金文、汉隶、竹简、六朝碑版。他遍临二王、赵孟頫行草楷,对笔法了然于胸,而几十年浸淫颜真卿的《争座位》《祭侄稿》,其抒情激越的浪漫情怀甚为符合范斌的性情,“二王为体颜为用”,在他看来,何绍基在全面、温润以及楷书的生动上,出色地落实了颜体。而他最为欣赏的黄庭坚,骨子里是颜体,碑帖结合也最为完美。后者在碑帖的一张一弛中流露出的“沉着痛快”,恰恰是后来清代阮元、康有为想做而没有全然做到的。

另一方面,范斌又用“自说自话”来形容自己的篆刻。学篆从一开始的吴昌硕,至春秋战国金文、石鼓文,开启并营养了了他纯粹线性书写的性灵。反映在篆刻上,崇尚汉印和古玺的质朴自然和古雅天趣,追求厚重的稚与拙。在乡贤吴昌硕和皖派黄牧甫的印风实践中,较好实现了他对汪洋姿肆和冷逸雅致多种刀法转换和感悟。

在范斌的理解中,不论是书法还是篆刻,最初的气象与规模极为重要。这就像房子,“如果毛坯大,日后依然可以进一步修改、细化。但如果格局从一开始就被限制在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里,那么即便它极尽精美,在艺术上继续周旋、求变的余地,也很可能所剩无几。经营这样一个庞大的规模,范斌的字里往往流露出稚拙的天趣。当他的隶书既保留着汉隶的沉着,又撷取草隶之飞扬,就呈现出一种活泼的坚实。当他的篆书不乏甲骨的流转莫测,其中线条的曲直翻覆,“黄宾虹的草情篆意”就依稀可见。在他的作品中,字形的构成效果与线的锲刻效果被强调到了一种极致。结字奇趣送出,在曲直与奇正的变化中,不断造险破险,一波三折。

在艺术的山阴道上,众多经典如山川自相映发,让人应接不暇。而范斌的禅路又在转折中,借助这些美术史坐标不断延伸,在不少人看来多少有些庞杂的取径,对于他却至少“在路上”。而对他来说,理解、统摄、运用种种元素的,则无疑是自我。又或者,寻找艺术上的自我,本身就是一段充满禅意的旅程。正如范斌所说:“我的这种大杂烩式的学书态度源于我对自我生命意识的感悟和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我的学书过程正像探求谜一样的人生,如一位行者在路上。书写的过程是自己生命逐渐展开的过程,是一种个人情怀、生命独自的方式,是我想要争取到的一种更好的生命状态。”

范斌艺事简历

范斌,浙江湖州人,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导师陈振濂教授。师事乐泉、韩天衡学先生。曾担任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副院长。

现为西泠印社社员,湖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浙江文澜书画院副院长,湖州文澜书画院院长。

2008年《中国书画》杂志提名为浙江省“十大青年书法家”,2009年入选“浙江省青年书法20家”。获湖州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优秀人才、湖州市宣传文化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南太湖本土特支计划高层次人才等荣誉称号。

主持省部级课题两项,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专著(主编)多部。书法篆刻作品入展全国、省市专业展事并获奖。多次作为文化大使出访日本、泰国、韩国和台湾地区并做展览。作品为多个国内外文化机构收藏。

【整理发布】:《走遍中国》杂志、何金德导演工作室 联合媒体矩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