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钢筋水泥外的野蛮生长:这一代孩子,都是塑料做的?

 愚然楼 2019-12-14

“我本来只想出去走走,最后决定在日落后才回程,我发现走出去,其实是走进内心。”

——约翰·缪尔

在美国的一间餐馆里,10岁的马修隔着桌子,一本正经地看着洛夫问道:

“老爸,为什么你小时候比起我们现在要有趣得多?”

洛夫问他指的是什么。他回答道,“你总说起你小时候的树林和书屋,还有你经常骑马到沼泽地附近去玩。”

和多数父母一样,每每谈起自己的童年,洛夫总会添油加醋地加入不少浪漫想象的成分。但马修却是认真的,他觉得自己的童年生活中少了一些重要的内容。

而当洛夫带着孩子们去公园里玩时,孩子们却反问“公园里有电源插座吗?”因为如果没有插座,他们没有办法打游戏了。

作家三毛,曾邀请了几个孩子去山上玩,他们竟一路埋头在漫画里,到了山上也不为所动,像有着心事一般。

“还要看多久可以好?”

孩子中的老大摸着鼻子,很不好意思地说,“是这样的,今天下午三点有动画片,我们不想错过。”

“阿姨,你为什么说我们是塑料做的?我们不是。”他们抗辩着。

前面提到的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写下了《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揭示了现如今儿童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令人惊异的断裂,引发了全世界的广泛热议。

大自然往往有着让人宁静的力量,在成年人回忆起童年与大自然接触的点滴经历时,都会心跳加速,脱口而出:“呀,它在这里!”,然后继续前行。

环境心理学家路易斯·乔拉用“心醉神迷 ecstatic”来形容这样的经历。

她的话语意味深长:“就好像放射性宝石一样埋藏在我们心中,在我们一生的岁月中放射出能量。”

01 割裂与缺失:今天比以前变得更好了吗?

在纪录片《北欧自然教育 Natureplay Take Childhood Back》中记录下了这样的一组对比镜头:

摄制组分别在丹麦与美国学校的公共游乐设施处放置了一架摄像机进行延时记录,结果是前者人来人往,后者无人问津。

在2009年一项对16个国家的2400位母亲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中国,仅有5%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

洛夫在书中首次提出“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

它指如果孩子在成长时期脱离自然太久,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孩子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

甚至很多医学专家认为自然环境中的居所的减少是幼儿肥胖、注意力紊乱、抑郁的重要原因。

“减少学生的休息时间是在摧毁年轻人的生命,依我看,以这种方式教育的下一代不会出色,将来的生存能力不及上一代。我不想这么说,但事实如此。”——挪威高中老师OTTAR

02 反抗与庇护:当教育商业化

“我不想做无聊的作业,就是不爱学习吗?”

一位美国三年级女儿的母亲TESS,听上去十分“叛逆”地教自己的孩子直接拒绝参与学校的测验,写上名字便交卷;或是按照规定在电脑上输入学号,之后不作答。

她在代表家长,与整个商业化的教育制度抗争。

而另一位家长,坚持让汽车公司的员工帮她把新车后座前的多媒体播放系统卸载,只因不愿让自己的孩子错过车窗外的美景。

“我们照顾儿童的原则,并不是要求他们学些什么,而是让儿童内心那盏智慧的灯,不断燃烧着。”意大利教育家玛利娅·蒙特梭利如此说。

在美国,从八十年代开始商业化的理念“入侵”了校园,到九十年代更加白热化。大量方程式一般的教育出现,只计算能够量化的东西,便有了大量的测验。

而在量化的数据中表现的更好的,却是北欧去量化的教育。

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多次名列前矛的北欧学生,让世界都聚焦于其教育模式中。其教学时间位居世界范围内最短,并尽可能最大化地减少对学生的测验。

那它是如何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习的呢?

北欧让人特别关注到的是,自然教育。

自然森林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发源于北欧, 之后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盛行。

德国心理学家、作家 Alexander Mitscherlich说:

“儿童需要玩伴——譬如动物,水,泥巴、树丛、空地。他也可以在没有上述元素的环境中成长。用毛绒玩具、地毯、柏油马路或天井来替代自然。这样的孩子也会长大,可大人们日后不要惊讶他们在学习某些社会基本原则时很吃力。

03 这里只有常识

在幼儿园组织的户外实践中,老师蹲下身来问呆立在一边的4岁半的阳阳,为什么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沙土、喂奶牛。

阳阳躲闪着目光,小心翼翼地说,“土太脏了,衣服会脏,妈妈会说我的。

而在丹麦的森林幼儿园中,这里出现了诸多国内家长不敢想象的景象,小朋友小小的手拿着锋利的小刀,学习如何削去树皮、如何进行食材的切割与准备。

丹麦自然游乐场经理KLAUS表示,

“我通常会和新加入的孩子与家长说,你可以用刀,用火,使用其他危险的工具,只要经得同意。这里甚少有规矩,规矩太过约束人。危险也是游乐场的一部分,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小心。

瑞典作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强盗的女儿》故事中,讲到女儿总是违背父母的意愿去危险的河边玩耍。

当父母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她答道:“要练习不掉进河里,不可以去山上练习,而更应该在河边练习。”

也许,比外面纷繁复杂世界更加危险的,其实是父母想让孩子永远不要走出去、不要去学会面对危险的心理。

04 “再也听不到的声音”

自然教育的重点是“学习”,侧重于孩子在引导下的自主发现。

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环保人士珍妮特和自己的女儿发明了不少“自然游戏”,当她们在森林散步时,她们会去倾听“听不到的声音”,例如:

花茎长出

雪花的形成

月亮升起

叶子的变色

有丝分裂

阳光下暴晒的仙人掌

大马哈鱼产卵

珍妮特相信,这些早期对自然界中细节的注意在女儿的语言发展、写作和艺术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让她知道什么是真实,什么才是永恒。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让孩子们的童年与自然重归于好?

又是否可以逃脱“自然的终结”这一世界最后的悲哀呢?

“勾兑过的自然”早已出现。1973年,被电子科技包围着的人们渴望自然,抓住这一商机的弗鲁贝尔夫妇创办“自然公司”,向孩子们出售仿真动植物,梦幻而怪诞,不朽的“永生花”、填充了雪松木屑的香囊、刻录着风声、水声、小虾的嗡嗡声的录音带和光盘:“自然公司向您展现:自然”。

或许,所有自然界的声音真的成为“听不到的声音”的那一天,也不远了。

弗鲁贝尔认为他的商店已经促使人们开始关心环境。也许,他是对的。

“孩子们并没有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从没有拥有过。”

参考资料:

1.《斯托纳的自然教育方法》

2.《Last Child in the Woods(林间最后的小孩)》

3.纪录片《北欧自然教育 Natureplay Take Childhood Back》

4.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5.《塑料儿童》

文/树獭薇

图/来源网络

编辑/刘恩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