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传千年的导引术,是如何调达身心、觉悟生命的

 为什么73 2019-12-15

 导 语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擎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指明了真人、至人、圣人与贤人的目标。真人需提擎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至人需淳德全道,和于阴阳。仅从圣贤的目标,即有“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与逆从阴阳,分别四时”的要求,同时,“逆从阴阳”,又昭示了人类从后天返先天的现实道路。

1
修养生命

在古人修养生命的道路上,其传统的训练方式,从“行气铭”于汉代导引(现存有马王堆导引图)开始,均以中医经络为张本(内联脏腑,外联五官九窍筋骨皮肉),讲求精、气、神一贯,而以呼吸为下手方便

以八段锦为例:

八段锦流传极广,看似肢体运动,其实仍然不离经络脏腑功能,而以呼吸为轴机。

八段锦口诀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单臂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

纂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其预备式,有凝神静气,意守丹田的要求。八段锦炼养,讲究精、气、神一贯,注重形体与精、气、神的沟通。

还有中国传统的五禽戏、净明动功等,此类炼养之法,旨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直至炼神还虚。

2
觉悟生命

而所谓的觉悟生命,又从何谈起?

《周易》说“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其方法就是炼养身心,以德全道觉悟性灵,全活身心以至升华生命

《黄帝内经》曰:“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擎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就基本说到中国人追求生命主体精神的最高境界了。不是说物质决定意识吗?但物质能否决定意识的反作用呢?这就是中国哲学觉悟性灵、全活身心的根本。

其心要,是在炼养精气的基础上,进一步调身、调息、调心,以觉悟性灵,全活身心,这属于炼神还虚的功夫。

调身:

简而言之,即调适自己的身体姿势,使助于人体气血的运行,与身心高质量的统一。

行:“行如风”,以不徐不疾为度。能和气悦色、洞达踊跃。

站:“站如松”,以不偏邪与坚定为上。谦逊而欢喜。

坐:“坐如钟”,以空心拔背,“虚心实腹”为上。

另有中国各家拳法与导引术,亦可归于调身。若调身能服务于调心,其境界会因之提升。如儒家的静坐反省,道家的内丹修炼,佛家的禅定及至修持生圆二次第,均属此理。

调息:

以人的呼吸而言,脏腑的一张一缩,气机的一出一入,是人人都能觉察的大呼吸。另有幽微的呼吸,不是通过人体脏腑完成的,而是由人体共振完成的,表现为潜在的、隐微的、细致的内呼吸,是由先天祖气孕育出来的。

调息的根本目的,是要将后天胸中大气与先天祖气融为一体,成为先后天一元化的整体。此为后天返先天的功夫,这样,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在体内就畅通无阻,卫气营血自然充沛于全身。这便是心志向上的一招,奠定了人们升华生命的生理基础。

调心:

简单说,调心是让人一心不乱,一意不散。《尊生经》说:“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怡神吝欲,肾水自足。”这便是攒簇五行,和合四象的初步功夫。气是随心动而动的,心能离欲则真气下沉,于是气归元海,后天之气,成为无火的真“炁“,此时心神与天地气和。

当自身元气与虚空元气融成一体,便进入大周天境界。为什么要说气呢?因气与心识本是一体,人一气不来,便成古人。所谓“动为气,静为心”,就是这个道理。这就为感知良知性灵做好准备了。太虚大师所谓“必焉调和其体气,融化其物欲,安固其情性,精浚其神灵,然后一身粹美,万事顺成”。

这是中医人文关爱的基本情形,以法术敷设而言,则以简便廉验为总摄;从道的追求而言,旨在安立升华人类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在身心统一的前提下,以敬畏生命、调摄生命、修养生命、觉悟生命为阶次。真正明白这些道理并努力实践,不仅养生,更立生至达生。

*内容采集自李仲愚《灵源家课》,仅供交流学习使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