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中国,关于社保问题已经有了比较健全的法制,人民在企业工作时,企业必须为个人缴纳社保,等年老之后,凭借年轻时缴过的社保就可以过的养老金。而且社保中的各种保险,在发生意外之时都由社保机构出资解决问题。那么在古代,普通人有没有各种保险呢?官员有没有类似于现代这种的社保呢? 一、古代赈灾社保《大道之行也》中记载: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篇做于文章记载了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养老的意识,社保的观念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形成。并且古代的社保,并不仅仅体现在养老上,也有工伤险、养老险等等,只不过没有现代这种健全的社保制度,也就是有实却无名。 最早的社保起源于先秦春秋时期,《周礼》中记载“荒政十二策”,而荒政十二策又包括
这些内容。 为了从根本上保证百姓的生存,先秦设立这十二天政策,这是古代政治社保的一种体现,虽然不同于现代的法律,但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无异于最大的社会保障。 直到秦汉时期,为了保证在天灾发生之后能够有解决之道,全国各地都设立赈灾仓,当天灾发生时,百姓没有收成,就能通过赈灾仓中积蓄的粮食度过。 据《汉书· 食货志》记载,常平仓最初建立在汉朝,“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 以利农, 谷贵时减贾而粜, 名曰常平仓。 民便之”。国家自己各郡都建造粮仓,当粮食价格低廉时购入储存,当粮食价格增加时把储存的粮食低价卖个百姓,这就是汉朝最初的社保一种。 到了隋朝,天灾方面的社保办法更加完善,据《隋书》记载,隋朝天灾多有,为了解决天灾带来的危害,隋炀帝规定,百姓每年秋收除了缴纳税收之外,还需要缴纳一定的粮食作为赈灾粮,类似于现代的“社保金”。当某年发生天灾时,百姓没有收成,便可以从赈灾仓中获取粮食。 二、古代伤病社保关于伤病的社保,其实就意义上讲比起现代社会不会差多少,只是由于古代权力的分布,导致官员的权力过大,所以出现了贪污现象,从而导致有些伤病社保无法落到实处。魏晋初期,儒家思想再次兴起,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受儒家思想影响,魏晋时期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多心存善念,热衷于慈善。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魏晋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民心,所以统治者争先恐后在“社保”问题上大动功夫。且不论出于何种目的,之前在魏晋关于伤病社保问题非常受重视。“六疾”与“孤独园”这些社会公益性的机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六疾指各种病,也就相当于救助疾病的机构,孤独园则类似于现代的福利院。 据《南齐书》记载:“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 立六疾馆以养穷民”。不难看出,在魏晋时期,无论本心是什么,统治者对于伤病类的社保非常重视。 另外,关于现代社保中的工伤问题到了宋朝也有一定体现。由于宋朝经济发达,所以涉及到的工作比起其他朝代多了很多,不再仅仅是农业劳作,有了更多的商业发展,所以工作性质以及种类也就更复杂,那么意味着工作中出现伤亡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安石变法中提出,工作中出现的一切伤亡问题,皆由雇主负责,如雇主不愿承担,则由国家出面强制施行。宋朝这条法律,相当于中国最早的一天具有文字记载的工伤社保。 三、古代养老社保除了上述几种社保之外,养老社保一直是现代社会中热度不减的话题,那么古代关于养老的制度又是怎样的呢? 中国自古重视孝道,汉朝“以孝治天下”,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朝廷选拔人才通过考核为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考核就是孝道。孝顺的人,如果被街坊邻居称赞就能入朝为官,所以可以看出古代对于孝的重视。 这么一来,老人的地位在古代非常高,那么养老问题自然也成了国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尤其汉朝,可以说整个汉朝从天子到贫民,将中国传统孝道体现的淋漓尽致。汉武帝为老人立法,尤其对于年岁大的老者,在人品没有问题的前提下,五十岁老人可以担当“三老”,也就是相当于一族族长之位。 而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与当地县官平起平坐,可以说这是对老人极大的尊重,在古代官为上的时代,普通人能与官员平起平坐,不得不说,汉武帝对于老人的优待以及意义上的社保做的极好。 《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
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根本不需要担心没人赡养的问题,每个月都有肉糜以及米粥等赐予,而且在赋税严重的古代,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完全免除赋税。所以说,汉朝的老人,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保,可实质上的社保却远比今天来的丰富。在汉朝的影响下,再加上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的引导下,这种某种意义上的养老保险一直沿袭下去。 参考文献: 《后汉书》 《周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