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论》(三) (15) 调中益气汤的变化

 逸农农 2019-12-15




前文讲述了调中益气汤的治疗病症,本文介绍该方的变化及适应症状。



正文

如果有时出现发热、烦躁,这是下焦肝肾阴火上炎之征,用调中益气汤加生地黄二分,黄柏三分(如无此证候不用)。 

如果大便欲解不得,或者大便解后犹觉未解尽,腹中急迫难受,这是血虚生燥,涩而不畅,加当归身三分 

 
如身体沉重,虽小便频数,可加茯苓二分、苍术一钱,泽泻五分,黄柏三分(这是暂时权且祛湿,不能常用,因为兼有足太阴病,其经脉也络于心中,所以出现湿热相结而烦乱的症状)。

【太阴病】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或是三阳病误治,伤及脾阳,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或邪陷脾络,脾络不通。所以太阴病的性质以脾脏的虚、寒、湿为特点,证见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 

如胃气不和,加清水洗半夏五分,生姜三片,有咳嗽加生姜、生地黄二分(可以制半夏的毒性);痰厥所致的头痛,不用半夏不能解除病痛,这是足太阴脾不运内生痰浊所引起的。如兼见烦躁、发热,加黄柏、生地黄各二分。如无以上诸症,只需服前述调中益气汤即可。 

如夏季须加白芍药三分,特别是夏季患有腹痛尤其应该加上这味药一起服用;如恶热而口渴,或腹痛的,更加白芍五分,生黄芩二分如恶寒腹痛的,加去皮的桂枝(也称中桂)三分,去黄芩,方名桂枝芍药汤,也与加白芍的调中益气汤同煎;如冬季腹痛,不可用白芍,因为白芍是阴寒之药只加干姜二分,或加半夏五分或七分(用生姜少量制) 

如果秋冬两季,足阳明胃经的气冲穴(也称为,气街穴,在足阳明胃经上,街,指的是四通的道路)是四通的道路,被冲脉的厥气上逆,再加上少阳脉循于两胁的道路被胁迫而上逆,病名称为厥逆《内经》上说:“厥气上行,邪气亢盛充斥脉体,神气浮越, 去离形骸。”正常的精神活动被破坏而昏乱欲绝,如神气游离于形骸则死。其证状有气逆上冲,呼吸失常而喘息有音,不能平卧,宜加用吴茱萸(汤洗去其苦味)五分或一钱五分,观察厥逆之气的轻重的确定剂量。 


【原书正文】如夏月有此證,爲大熱也,蓋此病隨四時爲寒熱溫涼也,宜以酒黄連、酒黄檗、酒知母各等分,爲細末,熱湯爲丸,梧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湯送下,空心服。仍多飲熱湯,服畢少時,便以美飲食壓之,使不令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瀉衝脈之邪也。大抵治飲食勞倦所得之病,乃虚勞七損[3](虚勞七損:虚勞:因臟腑虚損所致的多種病證,也稱虚損。七種虚損的病證,簡稱五損。如《難經·十四難》説:“一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於血脈,血脈不營於臟腑;三損於肌肉,飲食不爲肌膚;四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證也,當用溫平,甘多辛少之藥治之,是其本法也。

 
如果夏季出现此证,为大热证,因为这种病随四时阴阳的消长而出现寒、热、温、凉的差异,宜用酒炒黄连、黄柏、知母各等分,共研细末,用热汤和(huo,四声)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百丸,用白开水空腹送服。药后仍须多饮热汤,再稍待片刻,便服用营养丰富的食物把丸药压下去,不使药在胃中久留,直达下焦以泻冲脉邪气。大凡治疗由饮食、劳倦所致的疾病,如虚劳、七损病症,应当用性味温平,甘多辛少的药味治疗,这是常法。 

虚劳、七损】虚劳:因为脏腑的虚弱和损伤所导致的多种病症,也称虚损。七种虚损的病症,简称五损。如《难经*十四难》中说:“一损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于血脉,血脉不归于脏腑;三损于肌肉,饮食不增肌肉;四损于筋,筋缓不能收展;五损于骨,骨痿不能起床”。

如果出现寒热之症,病在四季;或者由于调养身体不当,或酒食过多,或过食辛热食物而致病,或过食寒冷食物而致病,或居住于大寒、大热的地方使病情加剧,治疗时应临时制宜,姑且用大寒、大热的药来取效。但这是权宜之计而施用,不可以因为有效而久用,否则必然成为难治之证。

【这一点,书的前面也特意强调过,调养脾胃最重要的保障脾胃的阳气,脾阳要生,胃气要降。过于依赖苦寒药物治疗脾胃寒热之症,会削弱脾胃的阳气,长期不利于身体健康。因此在用药时,必须根据症状及时调整方剂,如果方剂中苦寒药过多,而服用几服药后再无不良症状,可以不必再服用,只需要注意不要再出现患病的因即可。】


(本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