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益机构传播技巧与实战操作——如何写好公益故事?

 乐康居 2019-12-16

我们常说,改好一篇文章,或者说吃透一篇文章,比看十篇好文章可能收获还要多。自身的感受也确实如此。在刚开始学习写稿的时候,往往修改的过程是收获最多的。编辑修改后的稿子跟自己的原稿有多大差别,一字一句的去对比,去感受差别,下一次再学着去运用,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写稿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写出好故事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天赋异禀,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没有什么写作套路,有自己的一套风格。通常不建议学习这些人的文章,因为学不好就会东施效颦。

而另一种人,就是勤奋学习的人,脑子也还算好使,可能语言天赋不足,但通过模仿,学习,也会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写作套路。这种人写的故事可能并不如第一类人能够惊艳四座,但也不会太差,再有一些灵气的,最后也能从有形到无形。

明确一个定位

要明白自己的定位,即讲好公益故事。通俗一点说,就是写好人好事。

在这里强调一句话,就是“做好传播,就是把原本晦涩难懂的项目语言,变成通俗易懂的人话。”去掉复杂的逻辑和一环扣一环的项目结构,用故事来打动人。

但好人好事,不是只有一种写法和风格。纵观现在的公益机构宣传文章,一眼望去都差不多。可能会写社会问题的重要程度或者严重程度,获得了哪些认可;然后就是人活着很辛苦,项目受益人苦、做项目的人苦,总之一个字就是苦!

苦不苦?确实苦。但是直接把这些塞给读者,不仅起不到这样的效果,反而有可能会产生反作用。从人数上来说,公益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或者说小众群体,工作性质的原因,自身很容易产生共鸣。但是公众对于公益是不够了解的,或者说并不能很深刻的理解公益行业的艰辛和不易。这就是传播工作的意义,去弥合这二者之间的鸿沟。

所以不能只站在自己队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要站在公众的角度。什么才是公众爱看的,容易产生共鸣的?

一个好的细节应当具有画面感。在开头,将读者瞬间带入一个画面,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效果肯定比平铺直叙要好。我们也经常说,好的故事性稿件跟电影很相似,是需要节奏感、画面感的,在设置细节的时候,可以用长镜头、短镜头、蒙太奇等不同的表现方式。细节四所体现的就是画面感。

细节!细节!细节!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时刻记住一句话:所有动作、故事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多问一个为什么,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论是事也好,人也好,都需要由一个个故事组成,而故事,又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这也是为什么要不断的强调细节!细节!细节!

采访或者素材搜集到位,故事一定精彩,写作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但若相反,内容准备不到位,细节不足,那么通过写作再怎么弥补,还是会缺少味道。

因此,一个细节的构成,一定要包涵多个元素,公益人不只是辛苦,还有他们对项目的各种考虑。一个项目落地可能仅仅是几天或者数月,但是之前所做的工作肯定是大量的。辛苦不只是吃泡面这么简单而已。

尤其要注意动作的细节,就像拍电影一样,每一帧都有实实在在发生的内容,故事都在进展。人的一切动作,做的任何事,所做的任何反应,背后都是有原因的。这里一定是有当事人的考虑在里面。采访,其实也是一个换位思考的过程。写作者要把自己想象成项目的执行者,一分一秒的去想象一系列的动作是否能清晰的在脑海中回放,如果可以了,那么细节就问到位了。

真实的场景中不只有一系列动作,还有当时的天气状况、温度状况,等等其他辅助因素。总结起来,就是要用五感 + 一“感”去描写细节。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一“感”,就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不是每个细节都需要全部采用以上这些,但是尽可能的运用更多角度去丰富细节,会更真实生动。

这里想着重强调一下心理活动,只是一点浅见和大家分享:故事的触发都是需要由一个个人来推动的,写故事离不开写人,一个好的写作者应该学会在采访中捕捉人物心理的变化,它与故事情节的变化是相互呼应和互相影响的。

有时候,所有人都能看得到的并不是最重要的,有些时候别人没说的,或者隐藏在一大堆冠冕堂皇的发言背后想表达的,才是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如果采访足够扎实,有时候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可以作为文章的一条暗线,是推动情节发展比较自然的一种方式。在构造画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动词的使用!明线是一连串动作,暗线是一系列心理描写。

再有就是,文章结构——要有“节奏感”!一篇文章的节奏感,我们可以想象看一场精彩的电影。开头一定是引人入胜的,然后节奏慢下来铺垫,中间有小高潮,推动情节发展,再慢下来,最后高潮结束。

很多项目传播文章的结构基本就是流水账。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要遵循这种自然时间的结构。而是要将整个故事重塑,先讲哪部分,后讲哪部分,哪些事情可以不讲,不用面面俱到,否则会显得冗杂。

用五元素做“广播体操”!

最后再说几点具体的写作技巧——解构一篇稿子的语言,要分清五个基本元素:直接引语、间接引语、数据资料、叙述性语言(陈述事实、背景介绍)、描述性语言(白描、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细节)。

一篇文章,基本就是以上这五个因素在交替进行。语言上节奏的把握,也就是这些元素的排列组合。其实就类似广播体操: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数据资料并非每篇文章都会有)

根据素材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排列方式。

其实,一篇好看的稿子里没有那么多直接引语。只有当这句话只有“他”能说出来,或者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或者推动情节发展的句子,才会使用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是最生动,最能直接还原故事的元素,但如果通篇都是直接引语,一颗明珠放在一堆普通的珠子里会很耀眼,但如果所有都是很漂亮的珠宝,那没有一个会被别人一下就记住。

所有文章都是如此。要有记得住的金句,不用多,一篇文章有两三句让大家记得住的话就够了。不用追求句句精彩。

再就是,文章中尽量少用,慢慢做到不用形容词。一篇合格的文章里应该一个形容词都没有。朴实的文字最能表达出真实的感情。

比如伟大的、辛苦、勤奋……这些都是很抽象的,当你想用这些形容词的时候,应该追问自己一句:他怎么伟大,怎么辛苦,怎么勤奋?应该用一个个事实来告诉读者你所想表达的意思。

满页都是形容词、比喻或点缀太多的词语,往往表明了震撼读者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则来自于采访量的不足,没有扎实的信息支撑,笔触中便会有渲染。文本不好,通常是内容素材支撑不足、采访量不够。

在写作时,应该要让读者意识不到技巧的存在。

写作者在表达感情的时候要有节制,要给读者留有余地和想象的空间,你所要做的,就是为读者营造出这个故事的画面,让他能够进入到这个故事里。至于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你不需要直接在文中告诉读者,这是他自己的事情。

一百个人看哈姆雷特,有一百种看法,就是如此。如果故事已经限定了一种或者两种情绪,那么这个故事就会变得很无趣。

这里要强调一下反差。好的故事、好的细节,通常都是有反差的,有矛盾、有冲突,是最抓人眼球的。

重要的事实要放在前头说!所以改成一上来就告诉读者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他最快直接的获取到信息。

杜绝在蚊帐里写“在问到xxx感受的时候”!机构硬广等强调的句子也不宜多用,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一篇好文章里,提到所属机构,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让读者察觉不到写作者的存在,但其实所有的故事细节、情节安排、镜头替换,都是刻意为之的,都有写作者的意志在里面。而不是赤裸裸的摆在明面上告诉读者:你必须要这么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