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比喻问题与博友“ 听那一季幽殇”的讨论

 七星钓客 2019-12-17

秋人回复:

谢谢您热情指教!分析很有道理,且举例详实。分类的确可以更细化,只要小类不同相比就是比喻。 这种说法在判断是否为比喻上可以避免很多麻烦。但不知是否已有修辞学教科书把这种定义法写进教材?若有,我们就有据可依。若没有,我们只好祈望考试不要考这类颇有争议的问题。

如果得到您的许可,我将您的见解整理后发到我的博客上,让博友判断分析,扩大影响,好吗?

听那一季幽殇 回复:

自然可以  

秋人:

谢谢!

“不仅是事物,还有动作、性质、状态等等,不仅形貌、性状、动态等可以比喻,就是抽象的道理、复杂的关系、微妙的心情……也都能用比喻”. ▬▬您的这种说法是否有教科书为依据呢?如果有,麻烦您发照片来,好吗?谢谢!

听那一季幽殇 回复:

   就是因为没有,才争议不断,而且更可笑的是, 不同的地区, 对这样的句子的判法都不一样。 上次去安徽, 当地的老师就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句子就不是比喻, 因为老师和工程师都是人 小船像独木舟  也不是比喻, 因为都是船。

在应试教育下, 一个观点一旦被纳入教科书  就很难被颠覆了。 这更须要我们在教育工作中 以语言事实为准, 不唯尊 不唯大唯实 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们, 教科书上用的是什么观点 但更有必要跟他们讲这一观点是如何产生的 有什么局限性;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们考试时候该用什么观点, 但更应该告诉他们真正的语言事实是什么

我经常会跟孩子们讲, 你们来这里, 最重要的不是为了纸上的那个数字; 而是为了学会正确的认知 学会辩证思维的方法 诚然分数是很重要的,我会告诉你们应付考试的方法。但是必须明确的是, 能让你得分的答案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秋人:

同意您的说法。对于教科书或参考书中有异议的问题,我也是先指出其中我认为不对的地方及其理由,而后交代学生,考试时暂从书说,以免丢分。

那么,“小红长得像妈妈”和“小王像他爸一样聪明”如果依您的判别法,是否还是仍然视其为表比较?其依据是:因为有些同类事物之间, 尽管有相似点 但个体特征不鲜明或者不为人所知,故无法用其来描写另一事物。这和老师像妈妈一样的确不同。

听那一季幽殇 

当然是比较。 比喻的本质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是将一件事物当做另一件事物来看待并提升了认知 我们不会因为小红像妈妈就把小红看成她妈妈。

听那一季幽殇

介于构成比喻的本喻体必须是本质不相同的两类事物这一观点依然被教科书所使用那么我们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有必要考试他们在考试的时候如何来判定同类事物是否构成比喻的方法 

第一  如果涉及了极具代表性的 广为人知的典型事物同类事物可以构成比喻 
   
例如:今晚吃的就是一场鸿门宴  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第二  在细致分类上明显有区别的同类事物  可以构成比喻。例如: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第三  除这两种情况以外, 同类事物之间一律不构成比喻就以这个观点来判定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 同一个人的状态、表情 感觉样子,这些都属于无法再细分类的事物 而无法再细分类的那一类事物彼此之间是无法构成比喻的 考试的时候  暂时就按这个标准判定吧 

好了, 我已经尽我所知  来探讨了这一问题  祝顺利 

秋人:

言之有理。但是所言第一点“ 如果涉及了极具代表性的 广为人知的典型事物同类事物可以构成比喻”,可能有时会使借喻与借代相混淆。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传统看法,这是用专名代通名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是借代。那么“我今天赴了一场鸿门宴”是否与之同类?

听那一季幽殇 

现代汉语辞典查询鸿门宴得出结果是“……后以之比喻不怀好意的宴请” 。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在宋振华《现代汉语修辞学》中析为两个借喻 

 借代重相关而借喻重相似 :“站台上来了一群红领巾,这是借代。“站台上来了一群活雷锋这是借代呢  还是借喻?

听那一季幽殇 

最后举一个例子说明:”今天小明在街上摔倒了,后来遇上一位雷锋把他扶起来,送回了家。”在这句话的意思中,有没有包括帮助小明的是一位像雷锋一样的人这层意思? 有没有把帮助小明的人当成雷锋来看待?

如果把他判为借代  那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小明遇上了一位乐于助人的人 。而“ 帮助小明的是一位像雷锋一样的人”这层意思就无法得到体现了,所以那个更符合语言事实呢?

 秋人:

你的说法很有道理。可是以前的修辞学教科书都是把“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等作为专名代泛称的典型例子。如果部分同类可以作比喻,那么在借代中就要取消专名代通名泛称这一类别了。

修辞界和语法界的争议,让教师无所适从,所以有暂凭一家之说的做法,以免学生所学不成体系。也就是说,如果专名代泛称是借代的说法没有变化,那么此类句子的修辞法就不能看做比喻了。

听那一季幽殇 

同类事物无法构成比喻这一观点, 一直以来就造成了大量的争议 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有人去深纠这一观点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细细去分析一下这一观点产生的逻辑显然是错误的

现在的修辞界也明确认识到了这一观点的错误 但是并没有彻底推翻它,而是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既承认一部分同类比喻的存在,又维护了传统观点的成立,两边都不得罪  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最后再来看下比喻的定义: 比喻是用一件事物去描写或者说明另一件事物的修辞格其本质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把一件事情当做另一件事物来看待并认知了它,只要符合这个定义  就可以判为比喻。

至于同类事物是否构成比喻这一问题 判定的依据依然是看是否符合比喻的本质有没有把一物当成另一物来看待 例如哥哥长得像弟弟, 这显然不是比喻你不会说哥哥就是弟弟。但上海像巴黎一样繁华时尚,这就是比喻了上海就被称为东方巴黎了比较是不会把一物看成另一物的  

秋人:

言之有理,谢谢!

这些共识是否已经写入修辞学教科书?如果没有,建议考试不考这样有争议的问题。

您说:“今天迎来了倒春寒流,一丝寒意穿心而过…… 正所谓:‘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是比喻 ,但我认为“一丝寒意穿心而过”没有出现喻体,应该是拟物。把寒意当作可以穿过心的东西。“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是夸张吧?

听那一季幽殇 

我们看下比喻的本质 ,将一物做另一物来看待 并得出认知,我们将落雨的春季看成寒冬,这自然就是比喻了, 比喻和夸张通常是同时存在的。例如“您的胸怀就像大海一样宽广  这是比喻呢 还是夸张呢?还是兼而有之呢?

秋人:

哦,我没有看到您写的是“倒春寒”,我以为您只是说冬初因为下雨使气温剧降。如果是说春天,按您所说的判断标准,那就夸张兼比喻了。

秋人:

谢谢您再次回答!

听那一季幽殇 

客气了  祝教学工作顺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