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山竟然有座800年历史的古塔,就在古冶......

 燕山茶社 2019-12-18

在唐山市古冶区北面的白云山南侧,留存一座挺立了八百多年的辽代多宝佛塔,文献中对此塔年代的记述多为辽时建立,部分记述为金时所建。虽然辽代未留下文字,契丹族也早已融入汉、满等民族之中,但当我们走近这座多宝佛塔时,其众多辽代建筑艺术的特征仍清晰可辨。

唐山竟然有座800年历史的古塔,就在古冶......

这座佛塔高约三丈五尺,青砖砌就,共七层,为七级浮屠,成八角形,每角各挂一铁铃。其塔身一层高约两米,东西南北四面各有顶圆旋形小洞,内有佛像,两侧均有对联,南面是:“阿閦居震卦,持国握乾坤。”北面是:“法船超苦海,仙乐引群生。”东面是:“寻声周沙界,慈悲满大千。”此三联位置有误,疑为后世修护时的疏忽或随意而为。而西面的对联“不染千年塔,难修半圣身。”更是今人之语,非塔上佛偈。这两点已超出了“修旧如旧”的底线。因塔身南面旋洞原为内镶白色石板,刻有多宝佛塔四字,如今已无。

如静心细细观赏,塔上的契丹文化便显现出来,塔顶上为宝葫芦,此为契丹族信奉的萨满教法器。其崇拜的火神是位女姓,又称火神母、火灵、火姑娘,她从天上神火库中取回天火石,用的就是宝葫芦。塔身八面各雕有一件吉祥物,既有汉族的吉祥结,也有契丹族的鸡冠瓶;既有汉族的法铃,也有契丹族的火轮。而在细小的横边上都刻有辽人喜欢的牡丹图案,因辽道宗喜欢牡丹,辽代建筑也多有牡丹图。在这座辽塔上,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水乳交融地融合为一体了。

金朝之后,不许民间修寺建庙,但对原有佛寺仍给予保护。相传,元朝画家、诗人王冕北上遍游深山古刹时,曾来过此处,并留下“燕山三月风光柔”的诗句;明朝时,燕王朱棣去南京参加马皇后去世的祭典,归来时,朝廷派张勇和僧人姚广孝与燕王同回北平,行至滦州一带,张勇劝燕王不要回北平,因为北平已作好抓捕燕王的准备。并告诉燕王,朝廷派他相随是要一路监视燕王的行踪。燕王大吃一惊,阵阵秋风中途经这座辽金古刹,眺望巍峨矗立的古塔,心中犹豫不决。此时已是深秋时节,辽塔旁的山泉淙淙流下,虽冷却未到结冰之时,燕王心中一阵翻腾,不由脱口而出:“天寒地冷,水缺两点难成冰。”姚广孝随即和曰:“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燕王大喜。此后便留下了燕王马跃檀溪,留下越河的地名。燕王回京起兵,计抓北平兵马使,再回开平大败宋忠,又留下上马庄的故事,其后四年征战终成帝业。

这座辽塔历经数百年沧桑,不仅保存了辽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也留下了华夏历史在唐山的足迹,堪称唐山历史上的一颗明珠,如今已列为省级保护文物,不时有游人前去观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