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娃6年,负债200万:“我拿命买学区房,拼私立,究竟值不值得?”

 peng8jian 2019-12-18

文 | 家学宝主笔团 | 彦廷

来源| 家学宝( ID:jxb579)

01

上周末,跟老朋友们一年一度的聚会,如期举行。不出意外,话题都是围着孩子们转,自从有了孩子,生活总结下来,就一个字:累!

大家都纷纷感叹这一年过的像打仗一样,鸡飞狗跳,轰轰烈烈。说实话,这种心情,也只有亲身当了老父亲老母亲的人才能真正懂得。

在养娃这件事上,我的朋友小陈,可是下了一般人不敢下的血本。他的心里经历着从未有过的跌宕起伏,不夸张地说,就像坐了回跳楼机一样:紧张、刺激,落差大!

6年前,小陈生活在一所五线城市,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小日子稳定而美好。但在2013的时候,他选择卖房,举家迁走,顶着巨大的现实压力,前往上海。

小陈无奈地表示:

“一个人的时候,想怎么玩都行,但有了娃就必须有所取舍,必须与时俱进。

画风之所以有了180度的转变,主要源自发生在他孩子身上的一件小事。

他说,没生孩子之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出色的表现完全无感,像什么“4岁小男孩教英语爆红网络、5岁男孩简历刷爆朋友圈”,觉得这些离自己挺远的。等到自己的孩子出生后,别说是明星家的娃了,看到身边朋友发的视频,足以让他的内心受到一万点暴击:

8岁的孩子,参加小主持人竞赛全程飙着英文;6岁的孩子,在诗歌大会上流利背诵百首诗词;还没上小学的娃,钢琴就已经达到业余满级......

小陈深刻地意识到:绝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一次,当自己6岁的儿子表现出对英语有强烈的兴趣时,他跑遍了当地县城所有的培训机构,却发现当地的英语班没有一家适合6岁孩子的课程。为此,他连续几天都没睡好觉,商量来商量去,他和妻子最后决定,辞职卖房,去大城市生活。

为了儿子读小学,老婆要买学区房,他咬牙借了100多万,再贴上卖房的钱,勉强换了一套房子。又为了让儿子能进入好的中学,不惜砸锅卖铁培养孩子,补习班一个也不落下,6年下来,负债竟达200多万。

儿子好不容易进了名校,结果各种不适应,成绩跟不上,性格变得内向,情绪也越来越不稳定,一点小事就大吵大闹,产生了厌学反应,甚至有了休学的打算。小陈向我诉苦,对自己当初的决定表示痛惜,折腾了这么多年,到头来一场空。

像小陈一样,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被整个氛围推着向前走的家长不计其数,小陈的故事也是无数个中国家庭的缩影。

如今,在白热化的升学竞争中,家长真的太难了。父母、孩子都在择校的大锅里熬煮着,付出的代价之大,不禁让人反思:

难道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教育吗?如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作为家长,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拨开云雾找到正路?

02

在今年7月,传来了一个重要消息: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方向上禁止幼升小、小升初择校。简单点说就是“公民同招、全民摇号”。

消息一经公布,有人狠狠地松了口气,也有的人心情跌至谷底。

受政策影响最深的是明年幼升小、小升初的家庭。

有很多家庭在多年前就规划了孩子的升学目标,为了就读附近的好学校,拿命买学区房。

有些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家长送进了补习班,按以往的政策,孩子凭借好成绩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心仪的民办中学是有把握的,但现在全成了拼手气。

然而,对另一部分家长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因为他们可以预见到,在这个全民抢跑,把孩子不断往前推的社会,终于可以稍微地放慢一点脚步了。

按过去的择校模式来看,好生源被集中在少数几所优质的民办学校,普通的中小学没有了优质生源,就越来越没有人去。

好学校令人趋之若鹜,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的稀缺,但我们一直说的教育资源,最重要的不是政府政策,也不是老师,而是生源。

如果没有优质的生源,再好的教师也会渐渐地找不到价值,再好的硬件也发挥不出它最大的作用,所以准确来说,应该是“ 牛娃 ”成就了名校,而不是名校成就了 “ 牛娃 ” 。

民办学校是教育产业化的结果。最初教育局放开民办的初衷是非常正确的,希望民办中小学走出一条素质教育的新路。

但事情的发展显然出乎预料,民办学校完全沿袭着公办学校应试教育的老路,且走的比公办更彻底。之前出台的减负政策,也大多作用在了公立学校头上。

疯狂的应试教育模式,让民办比公办更容易出成绩。学生的整体成绩好,升学率起来了,家长趋之若鹜,于是学校可以挑选更好的生源。

教育部重招整治的意图也很明显,就是针对民办学校“掐尖”招生而制定的。这一举措虽然会让民办的生源大受影响,无法再像过去一样,把顶级的生源一网打尽。公办学校也必然会招收到相当一部分优质生源。

但我们必须得明白的是:

即使公民同招,即使摇号入学,中考淘汰的学生依然是那么多。在这个前提下,应试在所难免,即使是素质教育,也要在保证分数的前提下才会考虑。

而且,民办学校的生存基础是升学率。假如没了生源,公办学校依然存在,但民办学校不同,它不属于9年义务教育,是需要家长真金白银掏钱的。去民办学校的学生,家长一般都会全力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升学率起不来,试问它存在的必要性还有多少?

没了择校,大家都会双手一摊不管孩子了吗?当然不会。

择校需求降温,但教育需求并不会降温。

周末该补的课还是会补,该读的书一本也少不了,为了孩子以后能上一个好高中,好大学,家长依然会尽全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环境,推着孩子往前冲。

03

起跑线焦虑,真的是所有父母的通病。

看过一篇文章叫《牛蛙之殇》,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为了孩子能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在孩子3岁时,开始了“牛蛙模式”的教育。

孩子被剥夺了童年的快乐时光,马不停蹄奔波于各种培训机构。结果,孩子不堪重负患上了抽动症,未能进名校。不得已,全家决定用移民来改变孩子的求学命运。

凡是能赢在起跑线上的,其实都是短跑。赛程短,起跑线的远近对比赛结果影响不小,但你要知道,人生是一场长跑,在漫长的拉锯战中,起跑线的影响真的微乎其微。

那些先出发的孩子,不一定就能一路领先。

近年来,“三年级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和反思:

“原本在小学一、二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三年级却突然成绩下滑。一部分孩子因为接受超前教育,导致一二年级时厌学,结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学习方法,到了三年级终于暴露出基础差的问题

另外一部分在幼儿园游戏玩得很充分、各方面个性能力全面发展的孩子,到了三年级,成绩反而更加亮眼,有开始超过其他孩子的趋势。”

客观事实证明: 家长用力过猛,不仅累坏了自己,也伤害了孩子。

知识的学习在个体成长发育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会晚,而不好的行为习惯则在时间的堆积下会变成孩子的顽疾,阻碍智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为人父母一定要明白: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不必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要你在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坚持得足够久,就一定能够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教育最终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某个具体的人,从事某种具体的职业,或进入某所学校,而是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当引导,让孩子拥有让他们受益终生的品质。

end

家学宝,您手边的中小学家庭教育专家。600 余篇原创深度好文伴您育儿,每周免费专家直播。关注家学宝公众号(ID:jxb579),后台回复:【学习】,即免费可获得 10 门家庭教育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