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林僧院净净心

 dtmz 2019-12-18

——唐代李涉《题鹤林寺壁》读后记

陈敏昭

李涉的具体生卒年代、事迹知道的人不多,人们仅知道他是唐代河南洛阳人,自号清溪子,有诗名,世存《李涉诗》一卷。年轻时客居梁园,后逢兵乱,避居南方。性好山水,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其弟后来任江州刺史)。后出山作过一段幕僚。唐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一带)司仓参军(州管仓库的小官,类似今天地市的粮食局长),在峡州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山。唐文宗大和(公元827-835)年间,召为太学博士,复以事流放南方。

这首《题鹤林寺壁》是他在流放途中,勉强登上镇江南山,在与寺僧的闲聊之中,启开了苦闷的闸门,呼进了清新的空气,强化了对现实的感受和认识,给自己麻木的心灵增添了不少欢愉:“终日昏昏醉梦间(另一版本作“终日错错碎梦间”,一作“睡”),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走一走,读读书,清理清理自己的为人处世、思想杂念(三省吾身吧),即使非常烦恼的心境,也会烟消云散。若是闷坐在家,又何来“半日闲”之趣呢!历史上又有多少文人雅士、达观贵人不艳羡这“半日闲”呢?北宋文学大家苏东坡先生也十分喜欢李涉的诗,尤其是那“竹院逢僧”之处,成了他在南山最留恋的地方,并且在那里建起了“苏公竹院”,重享当年李涉与僧闲聊的情与趣。今人胡愈之先生曾经为这诗作注:“人总不能看见自己,唯有和别处的人相比较时,方照见了自己的真实面目。”

这首诗有景有情,写得实在,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是啊,任何一个心中烦闷、宦海失意、心情不佳的人,来到幽雅脱俗的环境中,总会有所感染,得到些许慰藉。我等红尘中人读了这首佳作,心灵上的尘垢也应得到洗涤。有时候,人要学会善待自己,不要把自己的身心局限在有限的空间里、时间里和无谓的纷争之中。

有趣的是在这趟流放的旅途中,李涉还遭遇劫匪,并为匪首作了首《井栏砂宿遇夜客》七绝诗,免遭其害:“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相逢不用相回避(另一版本是“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于今半是君。”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长庆二年,李涉前往九江看望做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船行至安庆浣口江村井栏砂夜宿,忽遇一群打家劫舍的盗贼。数十名贼人手执刀枪,喝令他们停船。船停下后,劫匪问:“船上何人?”船夫答道:“是李涉博士。”匪首听说后,命令部下停止抢劫,说:“若是李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李涉听罢,提笔写了这首绝句。这样看来,匪首当是读书人、性情中人,否则,风高放火、月黑杀人的劫匪不勒索钱财,反索一笺薄薄的诗篇?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亦有如是记载。

想想也是,若非心胸豁达的李涉博士,又怎能写出这心境平和、气韵高雅的佳作呢?

读是诗,也勾起我的游性,想到竹林僧院的鹤林寺做一趟复古游。 据镇江的朋友讲,鹤林寺位于镇江黄鹤山下,背依磨笄山,原名“竹林寺”,是镇江南郊著名的古寺之一。始建于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南朝宋武帝刘裕(365-422,字德与,小字寄奴)潜龙时,游息竹林寺,黄鹤飞舞其上,即帝位后,在永初年间,改竹林寺为“鹤林寺”。唐末该寺毁于战火。北宋绍兴年中重建,赐名“报恩光孝禅寺”。宋咸淳年间高僧庆清重修,寺在山南。明永乐年间又毁,名僧得月就古竹院稍加修葺,即今址。明弘治年中,了心和尚重建。万历年间,吏部尚书陆光祖捐金重建天王殿及方文室、僧寮、莲亭、竹院。清康熙四年,僧净能、无怠重修。咸丰年问,尽毁于战火,同治、光绪年间重修。

鹤林寺古有八景常为人们所乐道:一杜鹃台,二米颠墓,三古竹院(苏东坡所建),四香花桥,五寄奴泉,六濂溪祠与茂叔莲池,七马祖塔,八太傅松。以上胜迹只有杜鹃台与米颠(米芾)墓遗迹尚存,其他六景均俱已湮失。你如果也有游意,不妨与我同行。不过,我要告诉你,在四川邛崃西边约三公里地方,也有一处鹤林寺,同样幽静宜人。其门厅有联曰:“禅院生辉塔藏舍利,空明悟性鹤听梵音”,值得玩味。又是一年好光景,“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之时,这两处鹤林寺足让我辈忘却烦恼,心境平和。

2009年2月27日星期五,三门峡上阳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