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皮肤饥渴症”吗? 皮肤饥渴症(skin hunger)学说的创立,源于20世纪40年代初纽约市一名儿科医生为了挽救濒死的早产儿,要求所有的医护人员每天都要搂搂襁褓中的宝宝,结果婴儿死亡率迅速下降趋近于零。
▼▼▼ “皮肤饥渴症”现实中存在吗?下面的场景你一定很熟悉: 妈妈A: “晚上22:00点,3岁的女儿在床上翻滚闹腾。 不让我关灯,也不安静地闭上眼睛睡觉。 “妈妈,摸摸!” 我贴近女儿后背轻轻抚摸,慢慢的她不再闹腾。 没多久便闭上眼睛睡着了。” 妈妈B: 儿子一岁就会走路了,走的还蛮稳。 每次奶奶带他出去玩,走得好好的但一看到我就伸手要抱。 不抱就撒泼打滚,现在都两岁了,还是这样一看到我就走不动路要抱抱。 孩子为什么如此依恋妈妈的抚摸和怀抱?这就要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恒河猴“代母”实验说起了。 实验起初他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给猴子们制作了两种类型的“假”妈妈:一个是用铁丝网制成的“铁丝妈妈”,另一个则是覆盖着软垫的“绒布妈妈”。 这两个妈妈的身体除了大小相同以外,其内部都装有能提供热量的温暖灯泡。 但不同的是,“铁丝妈妈”的胸前会装有一个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装置,而“绒布妈妈”则没有。 铁丝妈妈与绒布妈妈 实验者们猜测,幼猴们肯定会对有奶的“铁丝妈妈”产生依恋。因为只有它胸前的奶瓶,这才能解决最重要的需求——饥渴。 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是的,“铁丝妈妈”失宠了。 刚开始,所有幼猴都会与两只人工母猴有接触。 但过了最初几天的调适期后,这些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没有乳汁的“绒布妈妈”。 只有当感到饥饿时,小猴子们才会爬到“铁丝妈妈”身上一小会。 一吃饱,它们便迅速地回到“绒布妈妈”的身边。 铁丝妈妈身上一秒都不想待 后面哈洛又设置了第二个实验,他把一些能够制造巨响、造型可怕的敲鼓机器人放进笼中。 他想看看在惊吓之下,小猴子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小猴子们果然被面前的“怪物”吓得大惊失色,并毫不犹豫地奔向“绒布妈妈”,用尽力气抱紧她。 就像能从“绒布妈妈”身上寻得保护与安慰一样,慢慢的小猴子们都平静了下来。 被“怪物”吓坏的小猴子 而那些即使是一出生就只跟“铁线妈妈”待过的猴子,也会优先选择“绒布妈妈”。 而把“绒布妈妈”拿走后,这些小猴子也没有选择喂养它长大的“铁丝妈妈”,只能蜷缩在地上瑟瑟发抖。 小猴受到惊吓后趴在窗边看绒布妈妈 ▼▼▼ 这个经典的实验得出结论,爱的一种重要变量是“触感”,与有无食物来源无关。 这里再回到我们前文说的“皮肤饥渴症”。脑神经科学家Lise Eliot说过,抚摸是婴幼儿情感发展的需求,人类婴儿的情感健康与接触舒适有关,婴幼儿期缺乏触觉抚摸刺激的孩子,才可能得“皮肤饥渴症”。(抚触包含亲子间拥抱、抚摸、亲吻等各种形式的肢体接触) 大家还记得前几年的热播剧《欢乐颂》里的安迪吗? 安迪是一个孤儿,小时候基本上没有获得父母的拥抱,她因为缺少拥抱而使皮肤长期处于饥渴状态,时间长了,心灵也变得孤独,长大后不愿与别人过分亲密,即使面对爱人的拥抱也强烈排斥。 是的,“皮肤饥渴症”其实有两个极端: 一是成年后有一部分的人会显得非常渴望肌肤的接触,比如喜欢拥抱或赤裸而睡,强烈地频繁希望被触摸和拥抱,否则会烦躁、情绪沮丧、缺乏安全感,影响日常行动力。 当然,也有另一部分人则会像安迪这样非常排斥肢体的接触。 “皮肤饥渴症”和感觉统合。孩子在1岁前,最先发展的就是五感体验: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而在所有感官发展过程中,触觉是唯一被动发展的。 孩子不能自己触摸自己,只能等待父母来亲亲、抱抱以及做必要的抚触。如果家长经常抚摸孩子,那么孩子触觉的发展会更灵敏。 已经有足够的证据显示,经常得到温柔爱抚的婴幼儿,身高体重都增长较快,同时也比较强壮,不容易得病。而缺乏搂抱和抚摸的孩子,不但健康状况欠佳,而且长大后容易发生各种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 触觉敏感:一旦与别人发生身体的接触,便十分反感和戒备,甚至掉头就跑。 触觉迟钝:从外表上看这样的人是完全正常的,能看,能听,也能说,但是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因为缺失了触觉情感的敏锐,在某种意义上患有“残疾”。 在小的时候,尤其是0-3岁,父母务必要给足孩子这些“亲吻”“抚摸”和“拥抱”的各种关爱。 说到这里,最后再给大家介绍一组简单易做的抚触操(适合0~3岁)。 (从出生就开始进行按摩,每天至少10-30分钟。0-3岁是宝宝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峰,建议按摩到3岁。) 一、做好准备工作 1.抚触最好在婴儿沐浴后或给他穿衣服时进行,抚触时房间需保持温暖。 2.播放一些柔美或者欢快的音乐 3.抚触前需温暖双手,准备好婴儿油 4.把宝宝平放在床上,告诉宝宝:“我们要开始玩游戏,做抚触啦!” 二、开始抚触 1.头面部抚触。 双手拇指放在宝宝前额眉间上方,用指腹从额头轻柔向外平推至太阳穴。 2.胸部抚触。 两手像给宝宝胸部划一个大大的交叉般,先从胸部左下方推向右上方,再从右下方推向左上方。 腹部:妈妈两手依次从宝宝的右小腹上腹向左下腹移动,呈顺时针方向画半圆。 3.上肢抚触。 两手抓住宝宝的一只胳膊,交替从上臂至手腕轻轻挤捏,然后从上到下搓滚。 两拇指指腹轻轻捏手掌、轻捏手指就可以了! 4.下肢抚触。 小腿手法同手臂,然后脚掌脚趾尖。 5.背部抚触。 双手横放在宝宝背部上方的两侧,慢慢推到臀部,再移回肩膀。 从后脑勺轻轻抚摸至臀部,如此反复。 在幼年时期,父母的自然抚爱,能使成长中的儿童从身体到心理上获得安全感,由触觉带动整个感知能力的提升。 当你抱怨孩子表现不好、脾气不佳、任性胡闹...不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看不懂孩子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的时候。 试着放下所有挑剔、评判,各种情绪和诸多怒火。只是用深情的手臂和温暖的怀抱的去接纳他,守护他吧! 其实养孩子哪里那么复杂呢?通往孩子心灵的,就这一条简单的路。 |
|
来自: 昵称33474261 > 《育儿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