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中“篆隶草行楷”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梅怀 2019-12-18

中国书法的历史流变,也就是中国文字的历史流变。篆、隶、草、行、楷是书法演变的基本顺序,那么这些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一、篆书者,掾书也,即官书也

书法中“篆隶草行楷”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秦代小篆:统一度量衡的诏令。

篆书是秦汉时期开始的提法,那么篆书为什么叫篆书而没叫别的什么书,比如“象形书”、“画书”——你看篆书多像画画呀!这个问题,郭沫若有研究,他在《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中说:“篆者掾(yuàn)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按这个说法,官方之书,即篆书。历史上,曾作为官方正体书的,有三种书体,一是秦时的小篆,二是汉时的隶书,三是魏晋后的楷书。这三种书体都可叫官书。

启功老先生曾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篆”即“引”,“引”意为划线,因此篆书就是划线之书,当为一家之言。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书同文”的统一文字,大篆指先秦时的籀文、金文、石鼓文、六国文字等。由篆书而引出的词如篆刻、篆额(碑刻一般有四步,撰稿、书丹、篆额和镌刻,篆额是重要一环)等可知,虽然篆书在后代不再作为主要书体,但仍在使用。


二、隶书,即官吏之书

书法中“篆隶草行楷”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东汉隶书:《乙瑛碑》

隶书名称的由来,与秦时的文吏有关,隶书最早出现在秦,是因为文吏书写公务繁重而简省的字体,或者说是篆书的俗写体。文吏古代又称“隶人”,隶书由此得名。

我们常说秦篆汉隶,很多人都以为到了汉代才有隶书,其实不对,秦时就有隶书了。不过,作为官方正体书,却是从汉代开始。东汉时期,隶书终于丑媳妇熬成婆成为官方的正体书。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隶书是由秦狱吏程邈所创,程邈因此被称为隶书之祖。不管怎么说,隶书都与古代的官吏有关。

古称隶书“篆之捷也”,跟篆书只有点、直线、曲线,而隶书则有了点、横、竖、撇、捺有关。从篆书到隶书是一大变革,今天我们看书法,对普通人来说,认识隶书是不成问题的,但认识篆书却犹如读天书。


三、草书,草率之书

书法中“篆隶草行楷”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东晋王羲之草书:《初月帖》

汉代是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奠基时代,除了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外,草书、行书、楷书无不在汉代出现。其中的草书尤其特别。很多人都会认为应该先有行书再有草书吧?可事实上却是先有草书!草书,即草稿,可谓草率之书。当汉代出现这一说法时,是单指写得潦草,还是作草稿之用,已不太重要。草率之意已在其中。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别。章草指汉代的草书,字虽草率却限于一字之内,字字独立;今草始于王羲之,字简易得更厉害,字字纵引连绵,不再是独立状态;狂草就很好理解了,更草率再潦草。需要说明的是,章草之名,是到了今草出现之后才有的,也就是晋代的事了,是为区别今草取的名字,指汉时草书有条理、法则之意。


四、行书,走起来的书法

书法中“篆隶草行楷”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北宋米芾行书:《蜀素帖》

“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走),草书如走(跑)”。行书的名字含义不言自名。“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还有一种对行书的称谓“行狎书”,也为书写利落之意。行书的出现和隶书、草书一样,都是为了书写得更快。但行书好在,又快还好认。今天我们大部人写字的书体都可谓之行书。

东汉的刘德昇被称为行书之祖。但行书真正的大家还是东晋的王羲之,到这时,行书书写越来越简易,也就越来越流行。


五、楷书,楷模之书

书法中“篆隶草行楷”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元代赵孟頫晚年楷书:《仇锷墓碑铭》

楷书,从汉代出现开始,叫过章程书、真书、正书,宋代时专门用楷书一词。楷书之楷,即楷模之意。楷书其实是隶书的俗写体,说白了,隶书写快了但又没草没行就是楷书。行书之祖刘德昇有个徒弟叫钟繇,他是三国时人,曹魏的重臣,曾做过相国,他被称为楷书之祖。师徒二人各为两种书体之祖,真让人叹服。晋代王羲之进一步发展楷书。这个时候,楷书地位急剧提高,成为官方的正体书。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出现了不一样的楷书,被称为魏碑楷书。

自此,中国文字书写的形态都演化完成了。如果非要再说一个,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简化字了。从晋代楷书成熟到今天,算起来我们老老实实地使用楷书已经1700年了。什么叫文化传承?这就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