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第12篇:【读书有思】之重读《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19年第12篇:【读书有思】之重读《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英国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一书,读研期间读过几遍,不过是从绝对的文艺理论的角度来阅读的,思考的内容自然也是关于文艺理论的,例如文学的本质、文学批评流派的具体主张等。伊格尔顿的理论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在《导言:文学是什么》中,他分析了各流派对于“文学”的定义,例如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学是非实用性的话语等。通过分析,他认为文学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在他看来:“在下述意义上,亦即,文学是一种具有确定不变之价值的作品,以某些共同的内在特性为其标志,文学是不存在的。因此,从现在起,当我在本书中使用‘文学的’或‘文学’这些字眼时,我将给它们画上隐性的叉号,以表明这些术语并非真正合适,只不过我们此刻还没有更好的代替者而已。”说文学没有固定的本质,这一点是有道理的,但据此认为要取消“文学”的概念,这是偏激的。没有固定本质的事物,并不代表它不能存在于一定的交流语境中。其实,当交流双方使用“文学”的概念时,虽然会有语义与意指的偏差,但也会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共同的意义取向。这一点与“语文”的概念很相似。

或者说,我现在阅读这本书,更多是从“语文”意义上思考的,看看书中的哪些内容有助于对语文教育以及文本解读的展开。在一定的语文视角下,我又读出了与文艺理论视角不同的内容。例如伊格尔顿主要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阐述各个流派的观点,在他看来:“给我们的事实陈述提供原则和基础的那个在很大程度上是隐藏着的价值观念结构是所谓‘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我用‘意识形态’大致指我们所说的和所信的东西与我们居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相联系的种种方式。”而文学,在他看来,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与种种社会权力问题有着最密切的关系。那么,这种观点对语文教育有何启发呢?首先,挖掘课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因素,显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但如何从言语表达与言语形式中挖掘出作者的表意内容,无疑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意识形态提供了一种意义生成的方式,我们虽然不比执著于意识形态本身,但意义的生成方式与思路,与在文学作品中挖掘意识形态的要素,其路径有相似之处。其次,对每一种语文教育主张的分析,也可以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入手。意识形态也是一个言人人殊的概念,我比较认同的是阿尔都塞的解读。语文观点与主张,也一定有其背后的理论根源,理论背后一定也有复杂的社会原因。

从文学阅读的角度看,现象学、解释学与接受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发意义更大。现象学批评把注意集中于一个作者体验时间或空间的方式、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或他对种种物质对象的感知,一部文学作品的语言不过是种种内在意义的“表达”。现象学批评不仅关注文学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区别,还注重文学意义的历时性。作者评论说:“意义并不是一个区直观一头洋葱的普遍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个人之间的不断变化着的实际往来的问题。”这也是伊格尔顿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现象学文论的体现。对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与伽达默尔的新解释学来说,其哲学观点对于文本解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海德格尔发现了“时间”与“诗意”,在“世界”与“大地”的话语体系中表达着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看法;伽达默尔则在“此在”的历时性的基础之中,进一步发现了文本意义的历史性问题,这也为德国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的出现奠定哲学基础。于是,文本解读不再是作者赋予文本意义的过程,也不是一个文本意义通过语言程序自动呈现的过程,而是历代读者对文本进行历史积累的过程。这对语文教育的启发就是:执著于某一种文艺理论,不能深刻而全面地解读某一文本的意义,只有将几种不同的观点结合起来,才有助于文本意义的生成。

罗曼·英伽登可以说是现象学文论的大师,他的《文学的艺术作品》和《论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就是借鉴现象学的观点去分析文学作品。在他看来,阅读不是一往直前的线性运动,不是一种累积:我们起初的推想产生了一个参考框架,随后发生的事情可在其中得到解释;但随后发生的事情也许会反过来改变我们原先的理解,突出它的某些要点并使其他成为背景。我们一边读一边变换假设,修正信念,做出愈益复杂的推断和预测;每句话都开出一个将被下一句话证实、怀疑或破坏的视野。我们在阅读中同时瞻前而顾后,预言而回想,或许还在意识到这一文本的其他各种可能的实现,那些已被我们的阅读所勾销了的现实。英伽登阐述的阅读的过程,揭示了阅读的普遍原理。语文教师并非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层面的阅读,而是要善于将英伽登的观点转化为语文阅读的步骤与技术,例如文本解读中的预设与印证的关系,文本阅读中的前后勾连等等。语文阅读的理论并不是凭空构建的,而是来源于文学理论以及其他的哲学理论。这一点也是语文教师要去阅读文学理论著作与哲学著作的内在原因。

伊格尔顿在第3章中对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进行了梳理以及意识形态的分析。其实,很多结构主义观点、符号学观点与语文教育也是密切相关的。例如雅各布逊的隐喻与换喻的观点,以及相似性与连接性的坐标轴,对于诗歌解读是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观点就更不用说了,很多内容都可以直接用于教材小说的解读。我最近分析小说,主要借鉴的就是叙事学的理论观点。尤其是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提出的“叙事视角”的问题,对小说解读很有意义。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中也提出的“符号矩阵”,也有助于分析叙事作品的内在结构。克里斯蒂娃提到的“互文性”的问题,也是目前语文教学提倡的群文阅读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文艺理论是一座富矿,有志于进行语文教育特别是文本解读的同行,应该投入一部分精力在文艺理论的学习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