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王羲之”写成“王義之”,作品直接被淘汰......

 虎晟 2019-12-18
漆钢

中国书协理事

重庆市文联副主席

重庆市书协主席

重庆师大书法研究所客座教授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随着面试结束而终于落下帷幕,很有幸被中国书协聘为评委,前后两次去宝鸡参加草书组的复评、终评以及面试阶段的综合评审。通过前后两个阶段近十天的评审工作,令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书坛最具权威性的全国展,其强烈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在广大书法创作者心目中并未有过些许衰减。

十二届国展面试作者排队入场

反映在整个展览的征稿、评选过程中,其参与人数之多、影响力之大是其它书法展览所不能比拟的。通过国展,人们可以清晰、便捷地看到中国书法的现状和发展方向;通过国展,广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工作者和书法研习者可以总结和研究很多当下创作现象。因此,每次国展的举办都牵动着全国众多书法人的神经。

十二届国展的评审现场

国展不仅为书法创作者提供了展示技艺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年轻书家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平台。将十二届国展与往届国展相比较,可以发现几个值得注意的变化。在此,我谈如下几点粗疏的感受——

变化之一:评审机制的设置更加科学严密。本次国展在延续“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这一理念的同时,评委班子及评审机制的设置更加科学严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届评选除评委会、监委会外,增设了审读委员会就文字进行专门审查。这一设置使评委会进行艺术评判的过程中,不致因精力过多分散而造成误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进。另外,增加“复评审议”程序也尽可能地避免了遗珠之憾。由于评审机制的细致周密,使评选的整个过程很好地贯彻了公正、公平的原则。


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变化之二:可多书体(含篆刻、刻字)同时投稿。一人可多投几种书体的规则,既可带动、激励书坛广大作者书内功的同步推进,也为更多诸体兼能的投稿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更多机会。此次国展虽然未设奖项,但从结果来看,一些作者几种书体同时入展,立马受到微信朋友圈的青睐和热捧,其关注度似乎也并不亚于以往的获奖作者。

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变化之三:大概率面试。这个程序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在当下这个高度技术化的时代,最古老的书法艺术也不可避免地遇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及深刻挑战。一个基础薄弱的作者,利用一些集字软件进行集字创作,有时让人难窥其真实水平。尤其是在名利心的驱使下,代笔、抄袭等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且有蔓延之势。此风不杀,无疑对众多潜心研究并老老实实写字的人是一种严重伤害。此现象实则是一种诚信缺失、丧失艺德的表现。而大面积现场面试,对杜绝代笔、抄袭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为书坛营造风清气正、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从而促进书法展览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二届国展面试现场


变化之四:作者队伍更加年轻化。从面试中可以看到,很多二十多岁的年轻作者既有很好的手上功夫,又具有非常敏锐的艺术感觉,部分作者对传统的学习和对经典的把握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反映了书坛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有鉴于此,我们似乎可以预见的是,今后的国展角逐,作者队伍的年轻化必将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

十二届国展面试现场


变化之五:强化投稿作者自撰书写内容。从征稿启事来看,十一届国展就书写内容的表述是:“健康向上的古今诗词、楹联、文赋等(须标出原作者及篇名,附作品释文),提倡自作诗词联赋。”而十二届国展是:“本届国展提倡投稿作者自撰书写内容,文白均可,内容要追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诗、词、曲、赋、联、文等体裁不限。亦可书写健康向上的古今诗文。”两相对照,此次国展把提倡自撰书写内容置于书写健康向上的古今诗文之前,虽然表面上只是颠倒了一下顺序,但足可见中国书协实施“艺文兼备”这一风气的倾向。毫无疑问,这对书坛将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方向引领,对书家自觉提高自身综合修养有着长远而深远的意义。事实上,这次展览书写自作内容的作者在数量上确有所增加。

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变化之六:装饰之风有所抑制。“增其华者减其骨,饰其外者丧其中”,过分在表面上做文章,最终必然将以损伤内质为代价。以往展览中过分装饰和制作之风一度使人反感,而本届国展以八尺整纸大字书写的草书作品明显比往届增多,过去极为流行的以《书谱》、二王小字拼贴、染色、做旧的现象明显减少,过分追求花里胡哨的作品更是大幅度减少。这个变化足以说明,中国书协近年来反复强调不提倡过度装饰之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变化之七:唐楷复出。我虽然参加的是草书组的复评、终评,但在面试环节时也参与了各种书体的综合投票。在这一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入围作品中发现多幅唐楷被选上。这些楷书作品既可看到取法颜真卿、欧阳询、欧阳通,也可看到褚遂良、虞世南等书风的影响,并且很多楷书作品无论从功力还是对传统的深入程度都体现了很高的水平。这个结果已经多年未在国展中出现,也说明评委会更加成熟、更加包容和更加理性的心态。

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除上述变化外,本次展览评审,中国书协延续了过去一些具有很高操作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评选程序。这些程序在各个环节的适时运用上,以其组织方法的细致周密和评选程序上的创意都给人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在评审过程中,为评选出真正好的作品,评委都能出以公心,在“四回避”(近亲属关系人回避、特定经济利益关系人回避、师生关系人回避、所属团体会员单位关系人回避)原则下,真正从内心深处尊重每一位书法创作者的劳动成果,全力做到公正、公平评选。

当然,任何一次大展的评选都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就本届国展的作者及作品而言,也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反映在:

一是跟风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在复评阶段,随处可见取法当代名家的大字草书作品,这种缺少主见、一味盲目的跟潮流现象,反映作者急于求成的心态。所幸的是,这类跟风作品几轮评下来,最后入选并不多。

二是在草书作品中草法混乱的问题非常严重。在终评审看环节,经审委会审读的308件作品,存在严重问题的有65件,存在其他问题的尚有12件。其中,一件小字草书作品错误达120处。对于草书的创作,作者心目中应该有不生造一字、不妄书一字的严谨态度。

三是部分入围作者明显感觉实力不济。在面试现场创作中,按规定,面试作者可以带一本字典进场以供查阅草法。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拿到短短一首七绝、五律或七律,部分作者居然每字必查,且查阅后反复打小稿而迟迟不敢动笔进行正式创作。即使是正式书写时,又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进行描摹钩填,完全不具备写草书应有的熟练和胆气。其实,草书创作既不是随心所欲、不加克制地任意挥洒,但也绝不是这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书写状态。草书是一种在限制中凸显身手,在法则中去求得自由的书体,没有高度的熟练度,很难进入创作层面。按说,能够进入这个环节的作者绝不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反映出这些作者并不具备与国展相匹配的真正实力。真正的草书创作,其可贵之处,需以有形的文字来表达无形的情感,要得之于心方可应之于手,没有笔墨的高度,实难打动人。要创作出好的草书作品,必备条件应该是对笔法、草法有高度的精熟方可进行创作。而其创作状态绝非如部分面试者那样字字皆查后依样画葫芦书写。当然,这也是一些作者最终因现场创作与入围作品存在明显差距而终被淘汰的原因。

四是错字顽疾依然严重。除草法错误外,错字、别字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诸如将“汉章帝”作“汉张帝”、“王羲之”写作“王義之”等。特别是在现场命题创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发放的书写内容,明明已经是繁体字版本的,可有作者还是把“鐘”写作“锺”,把“制”写作“製”;其他错误如“数里入云峰”写作“千里入云峰”、“自作对联三首”以及落款中辞不达意等问题也不在少数,实在令人难以理解。要知道,对一个书法研习者来说,把字写对、写准确并非苛求,而这恰恰是最基本的要求。

五是真正的大草作品欠缺。不少所谓的草书作品,给人更多的是行书快写的感觉。这些作品由于笔法并非典型的草书笔法,终致其书缺乏草情、草意及草书的韵致而使评出的作品令人稍感遗憾。


遗憾归遗憾,综观此次展览评选出的作品,从总体上来讲,具有重基础、重法度、重传统的特点,入选的大多数作品代表了当下草书创作的较高水平,充分展示了当前书法创作的整体风貌和时代精神。

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在写这篇感言的过程中,偶见微信中一文谈到国展,认为国展中的作品是浅层次地模仿古人。其实,文章作者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国展投稿者以年轻人为主,用一个大名家的标准去衡量这些投稿作者,无论如何总给人太过严苛的感觉。况且,拿这个标准来衡量这个时代甚至前人,又有几人真能遗世独立?

我们知道,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大略没有比书法更讲“血统”的艺术形式了。任何名家、大师都离不开模仿,虽然,凡是有所成就的书家,既应该有深入的入古功夫,还要有独立、清晰的书法观和求新意识。但是,对于求新意识,我们始终应该秉持的是入古出新和借古开新。夫书者,必有所法而后有所创。创新是每个书家的终极目标,但这个新又不能走得太远。很多人自以为是的“新”如果不能让观赏者赞一个“好”,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应该是传统的经典部分与时代特色自然而有机的融合体。我们常常说,书法是国粹。什么是国粹?国粹是指发源于本国,最富于独特性且传之久远而又生生不息的文化遗产,也就是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所在。如果我们承认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承认书法是国粹,那么国粹的特点其实是保存其特色,甚至是保守。

虽然,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须要有创新,但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些许的不同,都是要付出长期甚至终生的努力的。所以,国展中有摹拟古人书风面目相似者,这也算是正常现象,也正可见薪火传承之生生不息。

十二届国展入展作品


且不说身为当代人,我们都还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让历史上每个朝代的书家集中起来展示,一时的相似也是一目了然的,但在一时的相似中,总有人会不甘于此种相似而突显出来。因此,我们应该坚信的是:“他年史册留名处,信有时英不可删。”(原标题为:“全国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评选赘语”)

供稿:2019《书法报》第4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