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身上发了皮疹,冒出了很多水疱,一碰就滋啦滋啦地疼,就连穿衣服、盖被子也疼,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由于长期熬夜、感冒、外伤等原因导致了免疫力降低,引发的带状疱疹,老百姓俗称“缠腰龙”。 带状疱疹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为什么会使人疼痛难忍? 疼痛该怎么治疗? 为什么皮疹好了一段时间了,还是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怎么治疗? 本期大医生的【医身学堂】,邀请了北疼痛诊疗中心主任华震医生,跟你详细聊聊如何防治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长在皮肤上的神经系统疾病 如果医学上要评选人体最顽强、最会“潜伏”的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必定名列前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已经在世界上存在了几千万年,也就是说,在恐龙存在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这种病毒如此顽强,一直没有被我们消灭掉。 带状疱疹就是由这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虽然皮疹长在皮肤上,但它其实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幼儿时期初次感染此病毒表现为水痘,而免疫力较强的成人感染不会发病,表现为隐性感染。水痘会痊愈,但是病毒并没有被根除掉,它会一直潜伏在人体的脊神经或颅神经的神经节细胞内,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病毒就会跑出来兴风作浪,从而发生带状疱疹。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因此这种病毒在人群中非常常见。有数据显示,在美国,疱疹病毒的感染率可高达90%!这意味着,大部分人都是带状疱疹的潜在患病人群。 亲神经性是带状疱疹病毒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当潜伏的病毒出来大量复制,它会沿着神经走行,导致神经的炎症、水肿、脱髓鞘,甚至出现神经的纤维变性、坏死等神经病变,同时在神经分布的相应区域出现成簇的水疱样的疱疹。 因此,皮肤上的疱疹只是带状疱疹的冰山一角,被带状疱疹病毒不断“啃噬”的神经,才是带状疱疹疼痛难忍的根源,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和营养神经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熬夜、劳累、感冒时 带状疱疹病毒易“趁虚而入” 当我们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时候,比如劳累、焦虑、外伤、感冒、使用免疫抑制药、患癌等,就可能引发带状疱疹。当然,随着年龄增加,患带状疱疹的几率也在不断上升。50岁之前患带状疱疹的几率很低;50岁以后,带状疱疹的发生率就会直线上升;70岁以上,带状疱疹的发生率可以达到8‰~12‰。 带状疱疹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感觉神经分布的区域,主要表现为相应皮肤的红斑、水疱,以及疼痛,临床上带状疱疹主要以胸背部最为常见,其次还有腰部、颈部,以及三叉神经等区域。 在出疹的前几天至数周前,可能会出现低热、皮肤异常刺痒、疼痛、食欲低下、全身倦怠等表现。随后会出现红斑,成群的栗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疹,沿着身体单侧呈带状分布,接着数日内水疱化脓、溃疡至结痂。整个过程可能会持续2-4周,痂皮脱落后暂时会留下疤痕或色素沉着,随着时间发展,瘢痕逐渐消失。 神经损伤带来的“剧痛” 抵抗力比较好的年轻患者,病毒复制少、毒力弱,不服药也能好。但是对于抵抗力低下的老年患者,出现带状疱疹并发症的几率非常大,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带状疱疹神经痛,以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有人将带状疱疹神经痛、癌痛、三叉神经痛并称为世界上最痛的三种剧痛。其中,抵抗力低下的老年患者更是带状疱疹神经痛和后神经痛的高危人群。如果疾病初期治疗不及时,带状疱疹神经痛就会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这种疼痛甚至可以持续数年至数十年,令很多患者痛不欲生。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类复杂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疼痛剧烈,呈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或撕裂样疼痛,患者常伴有情感、睡眠以及生活质量的损害,目前仍然是国际上难治性的疼痛之一。 高危人群包括高龄、治疗不及时、疱疹范围大、疼痛出现的时间早、疱疹部位靠近头面部、疱疹愈合较慢等因素有关。若能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阻止病毒对神经的破坏,就可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几率。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治疗 除了足量、足疗程的抗病毒治疗、以及营养神经治疗,带状疱疹的镇痛治疗也是治疗的要点。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疼痛是除了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ICD-11,已经将慢性疼痛定义为一种必须治疗的疾病。 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疼痛科的一项核心技术就是精准微创治疗,直接将药物注射到病毒感染的神经周围,实现镇痛和促进神经恢复的目的,这种方法叫做神经阻滞,它可以更好、更快地促进神经恢复。 如果经过神经阻滞治疗之后疼痛仍没有缓解,疼痛科还可以采取神经毁损的方法,破坏神经的结构,不过神经支配的其他功能也会一并被破坏,所以这种操作技术仅作为备选。另外,神经脉冲射频技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也有比较好的疗效。 如果以上这些针对外周神经的治疗依然无效,中枢神经调控技术可以带来更好的镇痛效果。如鞘内药物注射,它是将药物打到蛛网膜下腔,让镇痛药物直接作用于脊髓,并且随着脑脊液循环带到更多、更广泛的部位,从而发挥镇痛作用。除此之外,鞘内植入泵、脊髓电刺激等技术也能获得非常好的镇痛效果。 剧烈的疼痛令人抓狂,但通过科学的治疗,疼痛大多数能得到缓解。所以生病不要怕,关键是要看对病,找到合适的治疗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