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会计应用与创新的诀窍:业财融合

 新用户90036971 2019-12-19
本序言重点讨论业财融合。为此,本人专门拼组了一张图(如下所示)来表达业财融合的含义。细心的群友如果能够看懂此图,足矣,甚至不必继续阅读这个序言。


2013年以来在财政部的推动下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在指引体系方面财政部已发布一项基本指引和34项应用指引,并建成大容量的案例库。这对我国企业应用和创新管理会计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促进我国企业在形成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的同时,也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相契合。工信部所属企业GDP占我国GDP半壁江山,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立足工信行业,通过出版《工业和信息通信业管理会计案例集》,以案例形式总结和挖掘我国工信企业应用与创新管理会计典型经验,为破解“我国管理会计落地难”的问题提供行之有效、可资借鉴的方案,为世界范围内管理会计的发展贡献中国的经验和智慧。

财政部发布的“指导意见”(2014)和“基本指引”(2015)都先后提到“业财融合”。我国学术和实务界关注和探索“业财融合”也有相当长的时间。据我所知,类似于“业财融合”的观点上世纪60年代前半期就在我国出现,主张摈弃“就财务论财务”的做法,将财务报告分析与业务活动结合起来并互相印证。上世纪90年代在大庆油田曾将一批非财务出身的业务骨干,经过培训后充实到财务岗位,以摆脱预算管理中财务人员因不懂业务而出现的尴尬局面;2011年曾承办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专业委员会专题会议,其内容就是“财务如何与业务活动相结合”;本世纪初还创造性实施“大预算战略”等,都可归结为“业财融合”。从中国石油的经验看,所谓“业财融合”无非就是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与供产销、人财物以及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等互联互通,甚至在数量上达到联动共振。

大家知道,管理会计作为创造企业价值的信息系统就是为企业高层、各级经理以及普通员工的决策及其执行提供财务与非财务信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两者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因果关系,非财务信息是因,财务信息是果,“果”就是股东价值!因此,“业财融合”就是管理会计,是我国实务界对管理会计的中国式表达,是中国财会人员“听得懂,做得来”的理念!实际上,财务表示企业价值,供产销、人财物以及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等都必须与企业价值创造结合起来,与此相应的业务人员必须掌握财务知识,否则,撇开财务抓业务,势必导致业务“野蛮生长”,造成企业价值毁坏;反过来,财务人员也必须掌握业务知识,为业务创造企业价值服务,否则,撇开业务抓财务,“就财务论财务”,财务部门极有可能变成“衙门”,用财务数据武断地约束、限制甚至关卡业务活动,其结果不仅“贻误企业商机”,而且自己也沦为被淘汰的对象。

业务活动也包括技术,包括技术的采纳、研发、创新以及新产品开发等。财务与技术结合,特别是利用技术降低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或高于竞争对手利润来开发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企业经营的潜台词。摩尔定律是说芯片的成本在18到24个月成本降低50%——尽管现在延长到30个月,在很多情况下,被国外公司卡脖子不是技术而是成本。在这方面,日本丰田汽车的目标成本制度值得我国企业借鉴。另外,我国企业也有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的传统,值得总结、提炼和发扬。更重要的是,管理会计应用和创新必须结合行业及其企业的特点,而这些特点通常是由技术经济指标反映出来,只有同时抓住技术经济指标,才有可能既创造企业价值,又能贯彻国家经济战略。

说到“业财融合”,有人会抱怨:“什么都是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也成了筐,什么都可往里装”。这种抱怨不无道理,学术和实务界确有一种将管理会计泛化的倾向。但我以为,大可不必担忧,只要坚持管理会计创造企业价值的宗旨,以实际的效率和效果作为评价管理会计是非曲直的标准,那些不能创造价值、没有效率和效果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会势必会自行淘汰。其次,管理会计源于美国,几十年前已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界限比较清楚,但在我国却常常在内容和范围上引起争论。其中不乏因利益粘连和既有偏见而故意歪曲事实,但不得不承认,像管理会计这样的应用学科,没有相对独立的教材体系、理论体系和现实系统,很难立足于现代学科之林。

窃以为,教材体系就是管理会计教科书,现实系统就是管理会计实务,这两方面都可以将国外最新成果(比如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激励制度等)以及我国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装进“业财融合”的框架,从而使得那些“普通话式”的知识与“方言式”的行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变成“川普式”的管理会计。只有这样的管理会计才真正属于企业自己的,才能够发挥作用,才具有中国特色。我见过一家快餐店的平衡计分卡,如果你将名字改为另一家快餐店的名字时,觉得没什么不妥,简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仔细了解会发现,这样的平衡计分卡对哪家快餐店的绩效评价都没有任何作用。又如预算,本来作为经理的控制手段,可节省经理的时间,但按照某些预算软件的设计,经理不仅参与预算编制,而且预算执行时还要经理签字,反而给经理增加麻烦,令人匪夷所思!“管理会计应用就是创新”,道理就在于此!

最困难的是理论体系,国外学者没有共识,我国学者百花齐放。中国管理会计理论应该既能融入世界知识主流,又具有中国特色、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国管理会计现实系统所面临的问题,为中国管理会计教材体系提供支撑和素材。这需要理论工作者锲而不舍地努力并有所突破。另一方面,通过观察中外管理会计文献可发现:其中有一条突出的脉络,即在多学科(如心理学、控制论、信息经济学、机制设计理论等)基础上,将管理会计构造成一个广义的管理控制信息系统,其目标是创造企业价值,其途径就是“业财融合”,其内容包括计划(决策)、控制(狭义)和激励以及由此诱发的当事人的个体行为和互动行为。对于当事人行为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并非所有的学者都同意我的观察,但是,这至少为学者们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为实际工作者设计管理会计现实系统或者软件,提供一条可以尝试的线索。

我们承认和坚守管理会计相对独立并不意味着我们认同一些学者对管理会计边界的研究。我们担心“划分清楚的”管理会计边界很可能限制了专家学者和实务精英们的思维和视野,会阻碍“业财融合”的开展。比如我们认为管理会计为企业内部经理提供决策信息,但不能用企业边界划分管理会计边界,因为信息技术应用和金融创新等已经使现代企业失去边界。比如建筑行业企业,业主可以跨越组织对施工、监理、设计等进行考核和奖惩;以核心企业、供应链或互联网为基础的企业联盟或集群等为基础的管理会计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企业边界。而且,在企业管理实务上很少遇到纯粹的管理会计问题,即使有,也可以给出纯粹的管理会计解决方案,但就方案实施而言,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因为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总是涉及到权责利的调整或重新分配,需要“左邻右舍”联手协同,涉及多个部门,进而多种学科的知识。
《工业和信息通信业管理会计案例集》所精选的案例的中心思想就是“业财融合”,其中包括的9类案例,特别是成本管理、信息化、营运管理、预算管理等,都详实地诠释了工信企业“业财融合”的故事。其特点也非常明显:一是案例企业通过“业财融合”创造出看得见的企业价值;二是为案例企业的决策者提供有效的管理会计信息,特别是CFO参与董事长、总经理的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三是按照“业财融合”逻辑将财务共享向管理会计拓展,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集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四是表明管理会计在工信企业有效落地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业财融合”的过程,这是一条重要的经验,对其他行业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