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备课的三个视角 ——以《曹刿论战》为例

 大奔h1wmjlcm1r 2019-12-19

   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可以归为四大派——重言派、重文派、重章派和重道派。不过,无论哪种派别,都不能离开文言文教学的主旨。因此,在文言文备课时,就不能落人固定模式的窠臼,而应该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每一篇文章,让每篇文言文发挥最大的价值。以《曹刿论战》这篇文章为例,备课时我就从三个视角来考量,以期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教师视角: 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拿到一篇文言文,大部分教师的备课常规是,先疏通文言字词,读准字音,读顺文章,接着结合注释翻译句子,理解文意,然后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解决课后练习题。教师看似脚踏实地地备课,然学生是否学有所得却不得而知,只看到学生惧怕文言文的现象日益严重。

      针对这种情况,在备课时我先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从课文中获取了哪些信息,二是获取的信息中哪些应该教给学生。这样思考的意图很明显,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度读《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关注点肯定不一样。因此,作为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先站在教师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接着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应该教几个课时? 理由是什么?

2.总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又是什么?

3.是否需要进行诵读训练?

4.是否需要介绍故事背景、《左传》相关知识和左丘明其人?

      之所以要想清楚这几个问题,是要明白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教学一篇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弄清《曹刿论战》备课时该备哪些内容,我采用排除法,先排除一些不需要教的内容,如诵读指导、生字读音、逐句翻译、作者简介、《左传》简介、背景故事、爱国主义品格、人物形象分析......因为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诵读指导、生字读音、逐句翻译”是七八年级的任务,早就训练过;“作者简介、背景故事、《左传》简介”学生自己就能预习;“爱国主义品格、人物形象分析”根本不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而且内容过于浅显。学生已知的东西不必再重复教,过于简单的知识没必要教。

      经过以上分析,我最终确定了重点教学内容: 课文的“鄙”与“智”; 重点实词运用; 重点语法现象突破;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阅读困惑; 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 文本的写作价值。这些才是学生不知道的知识,才是教师备课时应该考虑的东西。特级教师李卫东老师说,文言文教学应该教文言文的“言”和“文”,积累基本的文言词汇,运用有生命力的语词和句式,感受文气,理解内容,承继文化。可见,从教师的视角备课时,应该做到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二、编者视角:见树木还要见森林

     平时的备课,大多教师是就一篇文章来备一篇文章,有点思想的老师,会结合单元教学目标来备这一课,然而却少有教师会考虑编写者的意图,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教材编者为什么要将这篇课文选人初中教材?他们想用这篇课文传递给学生什么样的信息? 《曹刿论战》这一单元的单元提示是这样表述的:“本单元所选的 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它们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这是编者的意图,而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大多都忽略了这一点。带着这一想法。继续研读课文,我提出了这样几个同题:

1.鲁庄公凭什么如此信任曹刿?

2.“ 忠之属也”便“可以一战”,长勺之战胜利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作者为何强调“忠之属也”?

3.关于长勺之战,《春秋》中只有一句:“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作者为何将重心放在“论”上?

4.《曹刿论战》是真实的历史吗? 作者为何这样写? 他想要借助这篇文章传递出什么样的价值意义?

      从前两个问题,我们能发现文本省略了很多内容,这些省略的部分,是要靠 读者的想象来补充的。李华平教授说过:“文言文中的很多文字不会自动展开,应该用想象来泡开这些文字,让文字焕发出它的魅力。”但是,既然《春秋》中写了“公败齐师于长勺”,按理应该重点写长勺之战的过程,作者为何把重心放在“论”上呢? 这是不是作者左丘明特意想借助这篇文章传递当时社会的一种平等、和谐的环境呢? 查阅历史资料发现,的确,这种君民平等、举国上下和谐一片的“美政”,就是左丘明最想传递的信息。

      只有站在教材编者的视角,才能有不一样的发现,才能在备课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学生视角: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教师备课是为了谁?当然是为了学生。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在实践中却常被遗忘。我们的心中应始终装着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文言文备课该备什么。因此,我大胆提出一个问题:

《曹刿论战》的教学核心是什么?

思考角度之一: 学生为什么要翻译? 为什么要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和用法?

思考角度之二: 学生为什么要知道《左传》的相关知识? 为什么要了解左丘明? 为什么要了解长勺之战的相关背景? 不了解这些,学生是否就读不懂课文?

思考角度之三: 在古汉语知识之外,《曹刿论战》中还隐藏着哪些教学元素?

        这个问题使我豁然开朗。九年级的学生,即便什么都不凭借,大体上也能够读懂《曹判论战》这篇文章。既然学生自己能读懂,老师还让他们做这么多无用功,岂不浪费时间! 这就能够解释,平时教学中,学生为什么对文言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因为我们的语文课让学生没有新鲜感,那些经历了千百年风雨洗礼的文言经典,设能滋润学生的灵魂,反而成为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当然不乐意学。

      济南商河县教研室孙迎辉老师在“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解读及教学策略”的讲座中,播放了古代私塾先生教 《论语 》和现代学校老师教 《论语》)的两个教学片断。私塾先生教《论语》时,是直接俯首伸眉、摇头晃脑地教学生吟诵文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腔调,现在听起来有些滑稽,可是,学生们跟着老师一起吟诵,很快就背诵下来。而现代学校老师教《论语》时,一节课进行到15 分钟,还没有开始进入课文的学习,而是一直在出示PPT,简介孔子及弟子、简介《论语》这部书的特点、介绍孔子的家乡、介绍时代背景...学生早已经听得不耐烦了。这正如一位作家所说:“难道我们在吃鸡蛋时,还非得要知道这个鸡蛋是哪只鸡下的吗?

      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教师应多从学生的视角想一想: 学生需要吗? 学生的困惑是什么? 学生需要什么?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备课时,如若这些东西都考虑了,就不会出现出力不讨好的尴尬。 

      综上所述,文言文备课应从教师、编者、学生三个视角全面关注,抓住这三个要素,再结合文本梳理应该教给学生哪些知识,才不会有失偏颇。精准备课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可见备课的重要性。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传承古代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是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而这些,都应该从备好文言文的课开始。(此文发表于2017.10的《语文教学通讯》,由王金金老师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