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察举制!魏晋以前的选官用人制度,却诱发了百年的乱世

 思明居士 2019-12-19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下虽为帝王独有,治理却非他一人,官员选拔尤为关键,官员清廉,国家昌盛,官员腐朽,王朝衰落,隋出科举,选任官员,在此之前,如何选官?

浅谈察举制!魏晋以前的选官用人制度,却诱发了百年的乱世

在中国古代一共出现了4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先秦时期实施世官制,汉代实行察举制,魏晋时期是九品中正制,到了隋唐以后才开始了科举制。看起来这些制度似乎并不复杂,只有4种,但其实每种制度之间的差异极大,就比如今天说的察举制,当时是由汉武帝主要推行的。当世卿世禄制被推翻以后,新的官员选拔制度出现,用来适应新王朝的体系。没想到汉武帝的一纸诏书却让无数的平民百姓失去了翻身的机会,察举制成为了一场名门望族之间的明争暗斗,而这些平民百姓成为了围观者。

秦朝统一中原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封建世袭制度土崩瓦解,秦二世而亡,汉太祖刘邦建立汉朝,统一天下以后急需一种适应汉朝体系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当时的刘邦求才若渴,手底下也非常缺能干之事,于是下了一道求贤诏,要求各郡国推荐有治国才能的贤士,来为自己治理国家,刘邦的这一道求贤诏:

“居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

这就是察举制的雏形。

到了汉武帝时期,察举制才逐渐成型,当时的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在国家层面设立太学从太学之中毕业的人,考得甲等,任命为郎官,郎官听命于光禄勋,当作备用,当国家需要人才的时候,就从这些郎官之中挑选。这套政策就是典型的自产自销,自己培养人才供自己所用,后来汉武帝为了进一步的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推恩法,就像三公九卿,太守县令等官职,由朝廷直接任命,郎官就是任命的主要人群。当然不可能人人都能考试通过成为郎官,如果在太学之中,考试成绩是乙等的话,那么就可以成为郡吏,那些有朝廷任命的官员,就从这些人中选出自己的幕僚,魏国的大将,张辽,徐晃等人皆为郡吏。

浅谈察举制!魏晋以前的选官用人制度,却诱发了百年的乱世

我们再来说说“举”。其实在之前就曾经有过推选人才的先例,当时的选举制度,非常类似于如今的选举,从乡村镇县等单位选举人才,选举主要分为三种。

第1种推荐制度,就是在新帝登基的时候会大规模的选举人才或遭遇天灾人祸,急需人手时也会要求地方。选中者称为贤良,成为贤良方正的代表,以后方可入朝为官。这种选举制度是没有固定时间的,当时主要的考核方式就是政府机关将一些政治问题写在竹简上,由这些贤良们回答,通过他们的回答,由皇帝选择人才。

浅谈察举制!魏晋以前的选官用人制度,却诱发了百年的乱世

晁错就是从中脱颖而出的贤良,当时有100多人前来对策,只有他的回答深得汉文帝青睐,于是就被升为了中大夫。汉武帝时期,大名鼎鼎的董仲舒也是曾经被推荐为贤良参与了对策,才成为了一朝宰相,当时他针对汉武帝天人三策的政治方针,阐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还提出了独尊儒术的建议。这种选举制度不仅仅局限于他人选举,你也可以毛遂自荐。在汉武帝刚刚登基的时候,东方朔就曾经连同上千人一起上书自荐,最后成功得到了提拔。

第2种选举制度,出现于特殊时期,譬如国家需出使别国,就要求会外语,吃苦耐劳的人才,治理水患的时候,则需要懂天文地理的人才,这个时候就会像全天下征集人才,人人都可以毛遂自荐。

第3种察举制,察举制是一种固定时间的选举方式。也是比较官方和正规的一种,察举科目有十几项,主要就是为了征集更加全面的人才,到了汉武帝之后,开始举孝廉,并下令: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开始之初举孝廉并不是常科,选拔人才开始依靠成绩,后至东汉,举孝廉逐渐代替了科目考试。

浅谈察举制!魏晋以前的选官用人制度,却诱发了百年的乱世

举孝廉成为了步入仕途的主要政治手段,而那两种不定期的民间选举也被搁置了下来,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文官都是通过举孝廉才进入了朝堂。其实初期的察举制还是非常公正的,不论你是什么样的家庭出身,只看你的才能和人品,你就可以成为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就像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等人,在汉武帝时期得到重用,这些人就是通过察举制才获得了进入官场的机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也开始逐渐变味。尤其是在汉武帝下达一次诏令以后,更是让察举制发生了巨大的扭曲。

当时汉武帝认为如果一个地方连一个孝廉都推举不出来,那绝对是地方官吏失职,他还想出了一个罪名来惩罚这些不举孝廉的地方长官,为自保,地方官吏开始积极举孝廉,这些孝廉进入皇宫以后,大多数都成为了一个郎官,服务几年之后又会成为宫廷侍卫一类不大不小的官职再后来发展到这些郎官,经过中央政府的考试之后,就可以入朝为官,举孝廉直接成为了入场围观的正式方式,在这时的察举制形同虚设,真正入朝为官的方式,只有通过举孝廉,直接暴露察举制的弊端。

首先助长贪污贿赂之风。地方官吏推荐出来的孝廉和贤良,他本身是有连带责任的,如果这些人在朝中为官有所失误,地方官员本身也要承担责任,而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想成为能够被推举出来的孝廉,那么你必定要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读书人,在当时那个年代普通农民老百姓想要读书显然是天方夜谭所以举孝廉的制度仅存在于官僚贵族阶级内部,为了能够让家族子弟入朝为官,不少人开始通过贿赂的方式,来让这些地方官员推举自己的家族子弟为孝廉,此制度间接助长了贪污腐败之风。

浅谈察举制!魏晋以前的选官用人制度,却诱发了百年的乱世

其次威胁皇权统治汉朝纸张昂贵,普通民众无力承担。所以说读书已成一种家庭富贵的代表,只有有钱人家才拥有学习读书的权利,这已成一种内部循环。一个家族中,如果他能够做到2000石以上的官吏他就拥有了察举的权力,可以推荐自己的族人或者是门生,这其实是在朝堂之上拉帮结派,形成了小的利益集团,就比如司马家族和曹操家族的互惠互利,本来就是官宦世家,在朝堂之上拥有背景,互相推举更是形成一个利益集团,极大危害了统治。

在察举制盛行之初,的确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为后来的科举制度也算奠定了基础,可是到了东汉后期,察举制被各大世族垄断,选举人才成为了豪门贵族的博弈,各大世家的权力越来越大,势力也越来越大,也为后世魏晋埋下伏笔。汉武帝当年的一纸诏书,直接导致了后是几百年的战乱,历史一向都是如此,一个小小的选择,甚至就会改变整段历史的进程!

【参考资料】

[东汉]班固: 《汉书》中华书局2017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