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壁赋》备课札记

 山湖微波 2019-12-19

赤壁赋》备课札记

赋的知识: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征,讲究文采和韵律;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赋有时采用“虚设主客”的手法 ,通过   “抑客伸主” 的方式阐述观点。

熟悉作者:苏轼档案

1. 本名:苏轼

2. 别称:苏东坡、苏文忠、苏仙

3. 字号: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4. 时代:北宋

5. 民族:汉族

6. 出生地:四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出生时间:103718

去世时间:1101824

7. 祖籍:河北栾城

8. 主要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记承天寺夜游》《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9.主要成就:

散文: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诗歌: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豪放派词人主要代表之一,苏辛并称。

书法: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绘画: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创造东坡肉、东坡巾、东坡帽。

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知识点:

壬戌:干支纪年,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农历每月初一称“朔”,农历每月十五称“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晦”。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译文: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这一天,我和客人乘船来到赤壁之下。

分析:

交代游赏的时间、人物、方式、地点。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译文:

清风轻轻吹来,江面静静的连波纹也不起。

分析:

交代环境,初秋天气宜人。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知识点:

①属:劝人饮酒。

②歌:名作动,唱。

译文:

于是举起酒杯劝客人喝酒,吟诵“明月”的诗篇,歌唱“窈窕”的乐章。

分析:

对酒还是要当歌。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知识点:

①少焉:一会儿。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斗牛,古今异义词,斗宿和牛宿。

译文:

一会儿,月亮从东面的山巅升起,徘徊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

分析:

天公作美,月解人意,应声而至,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知识点:

白露:古今异义词,白茫茫的水气。

译文

白色的雾气弥漫江面,水光闪闪与天相接。

分析:

间接写月光,营造出一个朦胧、浩广、独立于俗世的空间,为下文写独特的感受作铺垫。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知识点:

①纵一苇之所如:纵,任;之,往、到达,如《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如,动词,往,如《鸿门宴》“沛公起如厕”;所如,“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所去的地方。

②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茫然,古今异义词,旷远的样子;万顷之茫然,定于后置句。

:通“凭”,乘。

④所止:“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译文:

我任凭这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飘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浩浩荡荡就像在空中驾着风飞行,不知停在何处;飘飘然就像离开了人间,像仙人一样长了翅膀飞向仙境。

分析:

这个画面中,天体有月亮和牛斗星宿,接着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月光如水水如天,将天体和长江水域直接无缝对接,将赤壁空间和宇宙空间镶嵌在一块,将浩浩长江之水引到了云霄之外,变成了一条天河,这等于是重塑了另一个空间,打破了原有的空间界限。这个独立塑造出来的新空间,或者说是新宇宙,其实未必完全是当时的赤壁实景,而是作者心灵世界,借赤壁这个壳,进行了一个无限度的扩张和铺展。在此基础上,苏轼将所乘坐的扁舟也拔离了长江,提升到宇宙空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此时,苏轼所乘坐的船,已经脱离水面,行驶在太空星河。

第二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知识点:

①歌:名作动,唱。

②桂、兰:名作动,用桂木做,用兰木做。

③空明: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④溯:逆流而上。

⑤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予怀渺渺兮,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⑥美人:古今异义词,思慕的人。

译文:

于是越喝越高兴,拍着船舷唱了起来。唱道:“桂木棹啊木兰桨,划破了月光下的清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心里想得很远,眺望美人啊在天的那一方。”

分析:

“乐”字承上启下,“桂”“木”“美人”含香草美人手法。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知识点:

①客有吹洞箫者:定于后置句,“中心词+定语+者”,如《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

②和:同声相应,唱和。

③舞、泣:动词使动,使……起舞,使……哭泣。

④注意“壑”“嫠”的写法。

译文:

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伴奏唱和。那声音呜呜咽咽,像在怨恨,又像在思慕;像在哭泣,又像在倾诉;音乐凄切婉转,像将断又未断的细丝;感动得潜伏在深谷里的蛟龙起舞,使居住在孤舟上的寡妇掉泪。

第三段: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知识点: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危坐:端坐。正襟危坐,成语,要避免望文生义,如“危言危行”。

③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如《烛之武退秦师》“夫晋,和厌之有?”再如《鸿门宴》:“籍何以至此?”“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译文

我不由得严肃起来,整一整衣服端坐着问客人:“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知识点:

南、东、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向东、向西。

②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否定判断句,“非”表判断。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文:

客人答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看是武昌,向东看是夏口,山盘水绕,一片苍翠,这不是当年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

客答主问,由眼前景引出曹操的《短歌行》,进而联想到曹操,引得极妙。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知识点:

破:形作动,攻破。如《鸿门宴》“拔剑撞而破之”中“破”是动词使动用法。

方:当。

下江陵: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攻占。

③顺流而东也: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④酾酒:斟酒。

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⑤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在安,如“沛公安在”。

译文:

当他攻破荆州,拿下江陵,顺流而下挥师向东,船舰首尾相接,千里不断,旗帜遮住了天空,在江边饮酒,横握着长矛作诗吟咏的时候,的确是当时的英雄豪杰啊,但是现在在哪里呢?

分析:

英雄一世,功业不可永恒。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知识点:

①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状语后置句,于江渚之上渔樵。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作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译文:

何况我和你不过是在江边打柴捕鱼,和鱼虾作伴,同麋鹿交朋友;乘着一片叶子似的小船,举着葫芦做的酒杯互相敬酒。

分析:

“一世之雄”曹操相比,“我们”更是过着平庸的日子。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

把自己像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中的一粒小米。哀叹我生命片刻般的短暂,羡慕长江滔滔流水无穷无尽。

分析:

生命短暂,个人渺小。以长江反衬生命之短,哀从中来。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分析:

寻仙不得,悲不可抑。

知识点:

①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②骤得:屡次得到。

③托遗响于悲风:状语后置句,于悲风托遗响。

译文:

想偕同神仙一起飞翔,怀抱着明月与它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以得到的,(只好)在悲凉的秋风中把这种心情寄托于箫声之中。

第三课时

第三段的末尾,客人悲不可抑,似乎又到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穷途末路,文字写到这里,似乎真的山穷水尽,无路可走;不想下一段柳暗花明,作者用带有理趣的逻辑思维来反驳这一消极出世思想,把在人意料之中的一点意思却写得出人意料,我们且看苏轼是如何化腐臭为神奇的。

学习目标:

1.掌握五个词语:卒、既、更、之、白。

2.掌握两个句式“而又何羡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和两个固定结构“曾不”和所字结构。

3.品味意脉,感受情脉,学习苏轼自我调适自我完善的精神品质。

第四段:

苏子曰:客亦知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消长也。

知识点

①夫:那。

②盈:满。

③虚:缺。

④卒:最终,到底。

⑤消长:消减和增长。

译文:

 我说道:“您也理解那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地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

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

知识点:

①盖:表假设语气,译为“假如”。

②曾不:固定结构,连……都不,如《愚公移山》“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③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羡何,如本课“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

规律: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由疑问代词“安、何、谁、焉、孰、胡、奚、曷”等来充当,一般来说,宾语要提到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前。

译文:

如果从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羡慕什么呢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知识点:

①所有:所字结构,所拥有的东西。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是,代词,这;判断句,“也”表判断,如本文“固一世之雄也”,再如《烛之武退秦师》“是寡人之过也”。

③所共适:所字结构,共同享受的事物。如本文“纵一苇之所如”“而不知其所止”。

规律:+动,构成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主语或宾语,用来指代人、事、物等,相当于“所……的(人、事、物),翻译时应补充出所指代的内容。

译文:

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主,如果不归我所有,即便是一丝一毫也不占取。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这山间的明月,耳朵听见了就表现为声音,眼睛遇见了就形成颜色,占取它不会有人禁止你,享用它永远也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永恒的宝藏啊,我和你可以共同尽情地享受。

分析:


天地万物与我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曾不能以一瞬

不变

未尝往

卒莫消长

无尽

人生的痛苦皆因把不可比的拿来对比,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错位比较,将自身的变与天地万物的不变进行比较,自然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从“不变”的角度考察,生生不息的生命与万物则是“无尽”的,即永恒的,我们要创造出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来。通达的苏轼于是以不变应万变,正如“纵一苇之所如”的那“一苇”,随意飘荡而能随遇而安。既如此,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惜取“无尽藏”。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无比优越的。...由于生的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

第五段: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知识点:

而:连词,表修饰,此处可译为“地”。

更:重新,如《荆轲刺秦王》“愿足下更虑之”。

既:已经,……之后。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 显出白色,“副词+名词”,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之:惟江上之清风结构助词

耳得之而为声代词,指清风

吾与子之所共适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助词,不译)

不知东方之既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译文: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了酒杯重新斟酒。菜肴吃光了,杯子和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在船上沉睡,不知东方已经天亮。

分析:

“喜”“笑”——释怀,秋风未变,已换了人间,只因心境全然不同,所以要“洗盏更酌”,不需要刘德华的忘情水,因为作者的认知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文章的结尾真是洒脱到极点: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本文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楚:看景——听曲——客答——主辩。语言之精美,可谓观止。

如果说苏轼从京城走向黄州,是完成了一种突围,从那群卑鄙龌龊的小人包围中突围出来,从那看不见对手的围剿中突围出来,《赤壁赋》则是在完成另一种突围,从自己原先信仰的价值观念中突围出来,从自己原先的人生方式中突围出来。前一种突围是生存的突围,后一种突围是精神的突围。

巩固练习:

解释红色词语,翻译划线句子。

初升高中,喜忧参半,所喜者入黉门,会群贤;所忧者学新知,遭大困。既而虑,思及屈子亦余心之所之兮,虽九死其犹愈奋。既来之,安之。其果若何?①吾曾不能怠之毫毛,而又何虑乎?惟考佳绩、夺奖状、获打赏,②是吾之愿也。此时已,正襟危坐而待

答案

更:重新,如“洗盏更酌”。 所之:所字结构,如“及其所之既倦”。

卒:最终,如“卒莫消长。   铃:名作动,打铃。

危坐:端坐。         课:名作动,上课。

①我连一点懈怠都没有,又担心什么呢?

②这是我的希望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