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同文字——小篆

 千冰室 2019-12-19

大篆: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处西周的中心地区关中,继承了西周的文字系统,并在西周文字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秦系文字,即大篆。大篆也称籀(zhòu)文。之所以称为籀文,是因为这种文字收录于已经亡佚的中国古代字书《史籀篇》,但部分字形保存在《说文解字》一书中。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出土了十个顶圆底平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原刻700多字,现存300多字,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为大篆的代表。
大篆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其主要特点是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

小篆的规范与通行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政治上割据,经济发展程度很不相同,语言差异比较大,文字的形体也很不一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采纳李斯的建议,推广统一文字的政策。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为基础,稍加简化,通行全国。这种字体称之为小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书同文字”。


秦朝统一文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文字规范,不仅整理了大量的异体字,还在规范过程中进行了文字简化。汉字发展到小篆,象形的意味大大减少了,进一步方块化、符号化,逐渐开始定型。小篆的形体结构跟以前的文字相比,主要有三方面的不同:
(1)字形固定,每个字一般只有一种写法,单独成字或做偏旁。
(2)在一个字里各部分的位置固定化,不能随意变动;偏旁不能随意更换或增减。
(3)笔画、结构简易规范,便于书写。

小篆的地位与发展
秦国地处西周故土,秦文字更多继承了周代文字的特点。随着时代变迁,秦文字逐渐规整化,特别是小篆的发展比较符合汉字的发展规律,所以秦灭六国以后,以小篆为基础统一文字,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效果。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后秦文字为汉代所继承,成为正宗。

东汉和帝年间(公元89—104年),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著《说文解字》一书,收9353个小篆字形,总结了小篆的规律,是最丰富、最系统的一份秦文字资料,成为此后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

图说汉字

福:会意字。《说文解字》:福,祐也。

  古字形像双手捧着酒坛献于祭台(示),表示求神赐福。本义为保佑,如《左传·庄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又表示“五福”,《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引申为“幸福”,与“灾祸”相对,如《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尘:会意字。《说文解字》:“尘,

鹿行扬土也。

  古字形由三只“鹿”和两个“土”组成,表示鹿群奔跑扬起的灰土。本义是尘土,如晁错《论贵粟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引申为“踪迹”,如[唐]李白《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后演变为成语“步人后尘”。

沉:会意字。

  原作“沈”。甲骨文像水中沉没了一头牛;金文、小篆像颈上束着绳索的人和水,表示人沉到水中。本义是沉没。因“沈”兼指姓和地名,古人另造“沉”表本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盾:象形字。《说文解字》:“盾,瞂也,所以扞身蔽目。

  古字形像一块长方形或梯形的盾牌,中间是手执的把手。本义是盾牌,古代作战时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如《韩非子·难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弟:象形字。《说文解字》:“弟,韦(皮绳)束之次第也。

  古字形像绳子缠绕在(弋)木桩上,由缠绕有先后而生次第义。本义是次第,如《吕氏春秋》:“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引申为“兄弟”的“弟”,如《诗经·邶风·谷风》:“燕尔新婚,如兄如弟。”本义后写作“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