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热度才随着高考结束而降温,又因为分数线的公布而沸腾,就像夏天的热浪,越滚越令人血脉贲张。 但也因分数线的公布,这一代高考亲历者的前途命运选择,暂时出现一个阶段性的结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踏上大学校园之路抑或社会大学后,慢慢变成吃瓜群众,在以后的夏天啃着西瓜,看另一批又一批少年在考场进进出出,走过一样有不一样的青春。 和往年一样,围绕高考的还是那些话题:丢身份证,走错考场,忘准考证,迟到,高考护航,寒门学子顽强拼搏迎来高分好成绩,高考失利学生压力大又如何如何… 一千多年前与现在一样,唐朝的科举考场也在发生着类似的事情,有哪些热点与励志人物?又有哪些无可奈何与遗憾呢,一起温习几个中唐的科举故事吧。 一、李贺:办不下来的准考证,进不去的考场 李贺,年少聪颖,才思敏捷又刻苦勤奋,小小年纪便声名远扬。 十五岁的李贺与当时的社会名流,五十多岁的李益齐名,誉满京华。 十八岁左右的李贺带着自己的作品拜谒官场巨擘韩愈,《雁门太守行》迅速成为文坛最流行的热文,一时间人人赞叹: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真是好诗啊,金句! 学问好,人脉好,然而参加考试的前夕,却收到通知:因犯名讳,不得参加进士考试。 原来,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晋”与“进士”之“进”同音,犯了父讳,李贺一生不得举进士。 避讳,是古时社会十分突出的文化事项,有一套严密的规则。《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如此,虽有天时地利,但 “人不和”一项无法逾越,李贺只能望着其他考生步入考场的身影,暗自神伤。 放在今天,这样的奇葩理由,也太荒诞不经了。李贺没有坑爹,但却掉进了亲爹的坑! 即使在唐朝,曾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的韩愈也觉得不合情理,他特意为李贺不平: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 《礼记》上的规定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李贺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违犯了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的规定呢?还是违犯了声音相近的字不避讳的规定呢?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 但是这样也无法改变现状,李贺从对未来的满怀希望,一片憧憬中掉入命运的漩涡,从此变得抑郁、悲愤、凄苦。 苦难造就伟大,苦难造就深刻,苦难造就灵魂,也正因这些苦难,李贺在诗歌创作上呕心沥血。 李贺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却并不影响他成为唐朝诗人中的代表性诗人,一代代的后人记住,有一个年轻的诗人,他满腹才学,也满怀抑郁,他笔下的字句都惊天地泣鬼神,他被人们称作“诗鬼”。 二、刘、柳:学霸也未必一帆风顺 刘、柳,当然是刘禹锡、柳宗元好兄弟组合。 他们两个家世好,人脉好,运气好,科举考试的绿灯简直就是为他们开的,而且他们学习好有才华,并非酒囊饭袋,分别于21岁、20岁同年进士及第,甩了众人数条街。 进士及第后不久又顺利通过吏部考试,他们加入朝堂精锐改革团队,这个团队可称之为当时的皇帝左膀右臂。 但是学习考试好,工作顺利找,不代表此后人生一片光明。很快这个团队根基不稳,领导又不够稳健,不久之后,领导下线,团队解体,他们二人被新任领导下放到偏远地带锻炼。 刘禹锡二十多年后才咸鱼翻身,柳宗元熬不住,翻身前夕病逝于贬谪地。可谓命运多舛、天妒英才。 其实刘禹锡和柳宗元当时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和社会环境大同小异,都是在偏远地区基层锻炼,要说焦虑刘禹锡也不比柳宗元少,两人年纪相似,但为何刘禹锡二十多年后回到京城迎来职场人生第二春,而好朋友柳宗元却没能迎来希望的曙光呢 ? 原因就在于二人虽是至交好友,但脾气秉性却不相同:刘禹锡性格爽朗,豁达开放,面对失败挫折,他以积极乐观迎对,后人称其为“诗豪”。而柳宗元则相对忧郁内敛,长久抑郁不安,再加上南方的气候湿热,水土不服,终于成为压垮他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看来学会面对失败,提高生命的韧性,也是人生中重要的一课! 三、孟郊:大龄考生的悲哀——社会零余者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句话说的是唐朝科举明经的科考难度较小,而成为进士的难度很大。 “进士”科每年应举者人数众多,而录取比例却极低,因此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年轻,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居大多数。孟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论家世,孟郊出生于十八线城市基层小吏家庭。论财力,孟郊父亲后早逝,母亲辛苦操劳,家境清贫。论人脉,孟郊生性孤僻,不喜与人来往,社交恐惧症患者一枚。 论学识,孟郊喜欢诗歌,把自己关在房内写文章,人称“诗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这是他的输出功率,“一生空吟诗,不觉成白头”这是孟郊的精神写照。 孟郊出生不久安史之乱爆发,社会动荡已难以掌控个人命运,想要入世又因个人理想与现实势不两立难以融合,终日孤独苦闷。 四十一岁举乡贡进士,才有资格参加国考。之后四十二岁考试,下第。次年再考试,再下第。 直到四十六岁,这个超大龄考生在慈(虎)母(妈)的鼓(命)励(令)下第三次参加考试,终于及第。 幸福来得太突然,孟郊以为昔日龌龊要一去不返,便什么都不再想,只要今朝放荡,像极了走出最后一科考场的考生。 幸福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走的也让孟郊措手不及。虽然考上了进士,但在职场进阶却举步维艰。 当溧阳尉,难解积年贫穷,后升为县尉,又渎职费公,以至于罚俸减薪,最终在另赴他职途中暴病身亡。 虽是“少进士”,孟郊梦醒的每一刻都是痛楚,回首的每一次都是绝望。他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得到较好改善,他的理想抱负也没因此得以实现施展。 孟郊就像是在中唐科举考场以及官场挣扎着的一个零余者。 四、韩愈:不抛弃不放弃的超强意志复读生 如果说科举考试是一次底层或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通道,那韩愈就是牢牢抓住机会,怎么都打击不倒,意志坚定的小强。 韩愈父母早亡,跟着兄嫂长大,没有依靠,别无选择,只能自己变得强大。 他发愤苦读,十九岁取得乡贡资格后,第一次来到长安,参加科举,不第。那就复读吧,第二次,不第。屡战屡败那就屡败屡战。第三次,还是榜上无名。 韩愈一年年复读,重新整装待考的日子也不是好过的。 今天我们的高考生在选择复读还是选大学之间还要权衡利弊,询问各方专家,关键背后大都有父母细致的后勤保障与强大的精神支持。 韩愈复读的日子,要寄居京城,要考虑衣食住行,但此时的困顿清苦并没有打倒他,任何的苦难都没能打败他。 既然只此一条路可走,那害怕什么坎坷,只要我自己不放弃,前进的路,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终于第四次参加考试,进士登第,二十五岁。 这就结束了吗?没有。接下来等待韩愈的是吏部授职铨选考试。第一次,失败。第二次,落榜。第三次,仍然榜上无名。其间韩愈四处上书自荐,到处拜谒朱紫奔波,依然毫无音讯进展。 终于在32岁这年,韩愈再次来到长安,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终于通过铨选,正式走上仕宦之路。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人说生活的任何苦难经历,都会转化成为以后的财富,韩愈的前期奋斗路,正是如此。 正因如此,韩愈学术上精博,教育上别有见解,政治上忠正无畏,史学上厚积薄发,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致名望。 古今都一样,身在五行中,都难以跳出三界其外,没有人能隔绝由此带来的喜怒悲欢。 但不管是科举,还是高考,都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人生不会定格在科举的名次或是高三的分数线。 人生有无数活法,人生有无限可能,胜不骄,败不馁,莫让一时的春风得意成为一生唯一的谈资,也莫要让一时的差强人意局限了一世。 作者:小安,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