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的起源(三之一)

 天地虚怀xia 2019-12-20

【本稿可能比较松散,几不成文,可以作为关于精的起源的资料看】

【第一页稿纸抬头和边缘上有铅笔字迹如下】特点 1.来自生气通天的实践;2.在观于窈冥中利用通天激发对精气神的产生和发展的直观,通过人体正常感觉或借助于工具;3.从产生,形态和功能三个层次上展开描述还原论的构成说不同;4.道者反之动的思想,在对立面的转化中去认识,推(?)理过程,排斥形上逻辑

   总题方案

二,论精   3.27

   一,精的起源

   二,精的演变

   三,思维模式

不要对哲学x生活,实践的意义(?)人类生命信息控制的实验

   天之精?   4.13

一,1.精生神:两精相抟,积精成神,

     精化为气,气归精,精食气。

论道家精气神学说:(一),特点,实践来源,观察手段,描述方法,

和思辨方法都与现代科学和古代儒学不同   1996.11.1 

“空”(孔);“派”【没有三点水,是脉,脈字的原字】    (二)生成 内景的形态学 生成参与的物质 结构 存在 形态 “光” “气”    三,功能,特征   

2.神生精  (1)元精生成 (2)真气自生:(精舍)

1.生神之理 神(元神生成),2 神的生成(神舍) 明之府

外景的形态学:气开始  【至此,稿纸边缘的铅笔加注结束】

精的起源

89.3.25

一,精是精光        

 精是和中国文明的起源一样古老,又是历代中国的哲学,医学和气功始终在探索的课题。《史记》记述过虢国(据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考系战国初赵国之误)中庶子对扁鹊说过上古时期俞跗的徒手外科手术是“练精易形”。《黄帝内经。素问》还讲上古“人居禽兽之间”,“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移精变气论》)又说上古“通天”:“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生气通天论》)。战国时三处传说都讲到上古时治病的方法“练精”,“移精”,“传精神”离不开精字,并非偶然。春秋末,被老聃一语道破的窈冥之精,在思想上曾经扮演过《老子》假设的“道”的本体;而在养生上则是老聃的“长生久视之道”的“谷神”,“抟气”和“啬”精的基础。但是这些命题在《老子》中并没有展开。后世的学者或从思想或从摄生,各云其是。大抵从哲理和当代的生理观点出发,则释之为物的极微的致密的分子(吕思勉《思想史扎记》493)生命力(林语堂),精力(严灵峰),最微小的原质(陈鼓应)(陈《老子注释及评介》1983年版150页)等等。而古代的医经和道经则称之谓精光,精明。精光论者甚少,于此不妨略作介绍,以备一说。孰是孰非,读者自可分辨。

【在这一页的边缘有铅笔字:“神从那来?'气之感者也’ 练气化神   精爽   精明”】

早在春秋时期,就流行过“精爽”说,如《左传。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子产说:“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孔颖达疏:“精亦神也,爽亦明也。精是神之未著,爽是明之未昭”。“明之未昭”,相当于《老子》的“窈兮冥兮,其中有精”(21章)。子产时从“明”来说精的多少和变化的。又《左传。昭公25年》乐祈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乐祈说的精爽又从精明来说魂魄的。《国语。楚语下》十八卷,观射父对楚昭王说:“古者民神不杂,择民之精爽不携贰而又能齐肃衷正,。。。,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精明又是上古巫觋的首要条件。观射父又说:“夫神以精明临民者也”,把精明作为降神的标志。古代巫术治病通称降神,春秋战国时医家和大夫根据降神的实质称之为“移精”,或“精明临民”,这是对精的认识上很大的进步。

能否设想这些都是在公元之前六世纪中叶的精爽即精明说正是《老子》的精论的思想来源呢?还是今人说的精力说,精微原质说是《老子》精的本义呢?下这个结论之前还得看老学的继承者黄老学派和道家的著作与言论。

《文子。下德》:“天之精,日月星辰雷霆风雨也”,(道藏 521.9.12)日月星辰是天之精,显然是从精光的角度来说的。又《九守》:“精气为人,粗气为虫”。“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划去了“这里天出的精,xxxxxx,是否也从精光的角度来讲的?”】天在古代有三义:一,天帝;二,天上;三,天赋。从《内业》全文上下来看,“天出其精”的天为天上与《内经》的天气同义。“天气,清净光明者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有精,地有形”(《素。阴阳应象大论》)。这里的“精”正是有“清净光明”的特征。《灵枢。决气》描述了人在受孕时精的情况:“两神相抟,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篇》也说:“人始生,先成精”,【划去了“还说:'故生之本,谓之精’(《本神》)”】西汉韩婴说:“天地有合,则生气有精矣”(韩诗外传卷一)【此句中“生气”与“精”下有重点号】《淮南子。精神训》:“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这些不全是猜想,而是内视的真景象,加上类比和主观的想象。【此出手稿的行于行之间由于增改,有不太确定的一行:“'清明内景’《荀子。解蔽》杨倞注:'内景谓至人之内明也’。用现代语言说是的直观(???)”】

《马王堆汉墓帛书。养生方》《十问》【划去:“耇老接阴食神气之道”】说:“五曰:群精大上,翕大明,至五而止,精神日怡”(四。149页)“神明之事,在于所闭;审操玉闭,神明将止”。《合阴阳方》说“十已”“大卒之征”“当此之时,中极气张,精神入臧,乃生神明”。(同上,156页)《天下至道谈》云:“十动产神明”。又【划去了“王期见,秦昭王问道焉,曰:寡人闻客食阴以为动强,”】“翕气以为精明”,【划去了“'寡人何处而寿长?’王期答曰:'必朝明而翕其精气’”】。(同上,151页)又“九至勿散,通于神明”。《战国行气玉铭》说:“固则明,明则长”。《鹖冠子。泰錄》:“制者,所以卫精擢神致气也。幽则不泄,简则不烦,不烦则精明达”。【划去了“《内业》和《灵枢》与《养生方》都是战国时期的著作,'天名其精’和'常先身x精’,想必也是从精光来认识和描述的”。】黄赤之道混炁之法是张道陵受教施化为种子之一术,非真人之事。这些先秦的房中行气的著作都是说性生活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从精光或精明来描述的。近人专论古代房中术,把精光与精气,精液混为一谈;有的西医专家又往往讥讽中医贵精说,理由是排泄一此,营养物质只顶两个馒头而已。

【此处稿纸上有些零散铅笔文字,不太清楚该归于何处,暂置于此,“'明’,'大明’,'神明’”,“《国语。周语》:'使至于争明’注:'明,精气也’这些精气,正是从”】

【本页手稿上有如下文字,不知归于何处:“(1)来源于?(3)(4)移后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汉书。艺文志》说:'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西汉以前把房中捧到天上后代就很少这样直言不讳。不仅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更主要的是这种片面的认识,受到了历史的惩罚。从天师道发展而来的道教茅山宗在创始时就深受张道陵'黄赤之道’之害。唐《无上秘要》引自《真诰》佚文云:'清灵真人裴君曰:吾数见行此而绝种,未见种此而得生,百万之中莫不尽被误(考?)者矣。千万之中,误有一人得之,得之远至于不死,张道陵承此以教世耳’。(《道藏》(773.42.9))又'阴气之接,永不可以修至道也。吾常恨此未x改之速耳’。(638.6.13)”】

【划去了“这些都是把古代精光精气误解为仅仅是精液的有形物质。”】

古人【划去“来源于先天或后天的”】内视对于性生活中的直觉,是有其生理活动的现象作为基础的。据美神经病学家希思试验时发现,人类性生活高潮时,在脑内边缘皮质的中隔区内产生放电现象,与癫痫发作时相似。(《科学新闻》(1986.4))古人认为有形的物质,不能变化;而受孕则是阴阳二气,“冲气以为和”的结果。事实上,凡是练功有素的人古往今来,不管采取何种功法,都可能程度不同地遇到这种“内明”的情况。所以古代的生殖之精仅仅是侠义的提法,一般情况都是指广义的精,包括天之精,万物之精,和人体遍布全身的精。

《文子。下德》说:“精存于目,即其视明”。又《九守》:“圣人诚使耳目精明玄达”。把目光作为精光的认识,在《灵枢。大惑》中有详尽的描述,把视觉器官的眼,瞳子,黑眼,络,白眼的约束等等,统称之为各种精,并说:“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又“目者,五藏六府之精也”。又“故阴阳合传而精明也”。张介宾释《类经》“为之精,为精明之用也”。张志聪《素问集注》:“精,精明也”。丹波元简是之。(《灵枢识》907页)【此处划去:“《内经》不但如前所说把'生之本,谓之精’(《灵枢。本神》)即指生殖之精,还把广义的精,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灵。经脉》)说成身体的根本。”】

【下面一段,写在稿纸左边】先秦的精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划去了“区分比较清楚的”】《庄子。在宥》借黄帝和广成子对话的寓言中把精实际上分成“至道之精”即【划去了“'清净光明’的天气,或'精爽不携贰’”】,或老子说的窈冥之精,即后世的“元精”,“先天之气”,与生殖之精聚散,或'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的精,即元精而其作用又相当于后世的元神的功能;次为“物之质也”的“天地之精”包括“主通于肺”的天气,五谷之精气,人体的经气,等等;再次“官阴阳”“逐群生”的“物之残也”即后世神仙家也有称为“渣滓”的精液。至于“无摇汝精”的“精”又是泛指上述各种意义的生殖之精

官阴阳,即任阴阳,同“法于阴阳”,“把握阴阳”,“和于阴阳”,“本于阴阳”等等。

至道之精,物质的精,官阴阳之精,物体的残余的精

(见补2)

(1)这也是陆游五代相传的施肩吾《三住篇》中说的“吾尝观气之用也,如烟云先于四支,日月光于尺宅”,(646.30.10)施说气即精气,尺宅即大脑上丹田。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的“头者,精明之府”这个二千多年的判断,与现代科学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目--->目之精--->晶

【稿纸左边文字完】

I补前页2

藏密认为从心脏梵穴到脑顶梵穴有一条垂直的中脉,其中有明点运行。牛实为教授说:“就一个人的生命来说,明点的来源可能与遗传有关。当精卵细胞会合时,潜藏在它俩内部的上述统一体又互相结合形成一个新明点,代表一个新生命。”(《顿悟,明点与生物量子场》《气功与科学》1988.7.64.9)

【划去了:“'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论》),这个'身之本’的精皆上注于目,成为精明。不难想见先秦医经为什么把目但作命门,后来说法命门移到于两肾之间,那是汉代《难经》出世后的才有的说法”】

既然目代表五藏六府的“精”,《灵。根结》称“命门者,目也”,《灵/。卫气》同,那就很容理【是否是“易”之误?】理解了。曹植《辨道论》引桓谭说乐人窦公年百八十,云:“颇得少盲,专一内视,情(精)不外鉴之助也”。古人把爱护目精作为长寿之源。汉代元气论兴,取代了精气说,西汉《难经》三十六难又说:“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藏精”。中医,儒家,和道家的精逐渐转向主要指生殖之精。大凡哲理上说得圆了,往往与事实上有些背离。从大宇宙天地到小宇宙的人体都存在着内在的悖论,它不依人们的意志而转移,这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逻辑思维开的玩笑。

《管子。内业》:“精存自在【“在”应为“生”之误】,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和“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比较笼统地说道精的内藏和精藏于心,《灵枢。本神》发展为:“是故五藏者,主藏精者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又进一步提出:“夫精者,身之本也”。这样就把精已经放到“体之充也”的气同等的位置上。这样遍及全身的与气同处的精,是否也同目精一样是精明或精光呢?

首先先秦中医的基础理论的藏象学说起源就是论述五藏所生的变化与生理,病理变化的关系,简单地说藏象就是人体的精色和精光之象。对于这一点《内经》中有不少论述,姑举几例以说明之:

《灵.本神》:“是故五藏者,主藏精者也”。五藏的精气的生色是怎样的?《素问。五藏生成篇》说:“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鸟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王冰注:“此谓光润也。色虽可爱,若见朦胧尤善矣”。王冰是懂内景的,所以首先肯定这些五藏的生气,即精的色彩是“光润”;凡是今天又内视功能的人都可以观察到这种鲜明的色彩。次又提出“朦胧”问题,实际上它也是窈冥之精,是“观其冥冥”而“工独知之”的生色。所以也可以讲“然而不形【似少一“见”字】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为冥冥”。(《素问。八正神明论》)也是《灵枢。官能》说的:“观于窈冥,通于无穷,粗工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仿佛”。汉代以后的xxx中医并没有把先秦明目,神视,内视,内观今天称之透视的传统继承下来,这些行气,内视现在称为高级气功和特异功能的领域在战国时期领导权是在黄老学派,主要是医家手中。两汉以后儒医当道,又统通回到宗教家和神仙家首中去了。因此,中医著作都把五藏的生色解释为肤色,面色,至今奉为圭臬,确是中医理论的一大倒退。

【稿纸边有红色笔迹:“可义(??)    精气 生气   死气   观'色’  生色  死色”。线条连接“精气”与“死气”与“观'色’”;又有线条连接“观'色’”与“生色”及“死色”】

【以下一页右上角有“补2”字样,似是手稿第二页的补充】

精光的功能

《内经》把“精明”作为“察五色”的窗口,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所以“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气之华”即精气之光华,这也是扁鹊要赵国中庶子通报:“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家在于郑,未尝得望精光待【似应为“侍”】谒于前也”。(《史记》xxxx 2788)“望精光”,同视精明五色。【在下面的“《庄子。庚桑楚》”上方有一红色三角标志,见下】《庄子。庚桑楚》云:“宇【“宇”字下有一红点,上方有一个“大”字,应是解释“宇”字】泰定者,岁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天光,天气之光;天气之清静光明者,古称精,阳精,故天光即精光。这种用天光来“看”人。“看”物的,《庄子》称“天民”,“天子”,多么神圣。【下面有“精光即天光”数字单独成行。】《素问。灵兰秘典论》:“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又【“又”字与下面的“《素问。。。”之间上方有一红三角标志,见下】《素问。气交变大论》:“精光之道,大圣之业”。什么叫大圣?《庄子。天下》:“不离于精,谓之神人”,《文子。道德》 “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圣人”,神人比圣人高级,当可称“大圣”,这个神人是不离开精光的。又《庄子。刻意》云:“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最贵精的才能成为大圣。东汉《太平经。大圣上帝诀》说:“惟始大圣德之人,乃承元气自然精光相感动,乃成大圣”(王明《合校本》544页)精光之道代表大圣专业,这是医道自古以来的传说。扁鹊的望精光,当属医家大圣之业。《素问》说的上古僦赁季的“色脉诊”,是托名歧伯的师传,把传说中神化的因素去掉,就是扁鹊的“望精光”,《内经》的“视精明”

(1)【此处“1”是包在意个红三角里,三角无法打出来,用()代。下面还有一个红三角2,不知这两个三角与上面的红三角是否对应】我国梅磊等同志的《气功功能态脑波研究》(《自然杂志》1989.9)实验证明:“气功态中前额区功能的质变,接通了它与身体内部世界的联系,使原来属于意识下的过程进入意识领域,从而接管来自内器官的带有'色彩’的信号,并对内脏器官进行主动调节,实现人体系统的全面控制”。这个带有'色彩’的信号,古人称作精。几千年来内视不解之谜,八十年代总【当为“终”】于为国内外科学实验所证实。原来《老子》说的“恍惚之物”的色象,“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并不是思维的想象,更不是近人说的“幻觉”或“虽幻犹真”,而是人体进入功能态后实实在在的直观的描述,这一点难道还有疑义吗?

(2)即《庄子。甲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出”似为“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万物生”。也是

【补2页部分完】

《素问》又说:“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 王冰注:“是乃其【真?】见生色也”。上面的其【真?】见,转化为著作,首先要有连续数代的观察和实验的经验,“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从《内经》托名情况来看作者群至少也在三代以上,但还要有《内经》学派那样超脱于门派利益之上,造福于人类后代的无私的奉献精神,即立志将用针之道,及其“观于窈冥”的内x“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灵枢。九针十二原》)这一点《内经》学派是说到也做到了。这也只有【划去了“封建社会新生时期”】春秋战国,社会大变动,思想大解放,学术大探索的历史条件下才可能真正出现,正如老聃,孔子,孙武,列子,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一个自成一体的独特的人体学说,古东方大国中历几千年的应用而不衰,在世界医学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的。纵观道藏道经,几乎无一不提精色或精光,而集历代导引行气大成的内丹派对精色精光在练功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发展变化又有具体的描述。可惜都披上了厚厚一层隐语和玄学的神秘的外衣,附加了许多【缺一“猜”】想和臆测。宋《修真历验抄图》xx,唐《八仙歌》说什么:“一物含五彩,永作仙人禄”(68.7.17),道经就远不如先秦医经的朴实。因而,从东汉末至今两千多年来始终没有能形成象经络藏象学说那样统一的行气理论。

《内经》描述人体精气的常态,道经则为练功中的功能态,虽则【划去了“两者描述的对象不同”】,后者的复杂多变,远甚于前者,但精色和精光都是客观存在,无论对于医疗和练功来说,只有根据内视的实际练功和如实地认识内景的发展变化,才能真正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有助于治病和修炼。

精除了上面讲述的五藏和目外,在全身分布的情况,黄老学派也是逐步认识的。《文子》只笼统地说:“道者藏精于内”,“知九窍,四肢之宜,而游乎精神之和。此圣人之游也”。【划去了,“'心之精者,可以神化’”】(《   》。520.2)【划去了“又五藏”】又“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九守》520.3.3))。《管子。内业》则提出了“精舍”的概念,说:“精【似应为“敬”字】除其舍【“舍”字下有红圈】,精将自来”。这里“舍”是指上句“有神自在身”的“身”。又“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精舍”两字下游红圈】”。上说都肯定了九窍和四肢都有精。《灵枢》则进一步把精与经络学说结合起来,“营卫者,精气也”(《营卫生会》),“精专者,行于经隧”(《营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卫气》)。所以在针刺中,提出“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又说:“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针刺中要分辨精和气,必须“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终始》)

【这一段开头有一个红色五角星】《九针十二原》说:“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寒热病》“害”假为x【此字很重要,却看不清!】关于行针补泻精与气的关系,《五乱》说:“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张介宾云:凡行针补泻,皆贵和缓,故当徐入徐出,在导气复元而已。然补者导气正气,泻者导其邪气,总在保其精气耳。故曰:补泻无形,谓之同精”

总之,《灵枢》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按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光”作“充”,形误。

先秦的医家在针刺时是怎样分辨精和气的呢?气本来是无形无色的,精气是气的一种,当然也是无形无色的。而针经中又明确地提出在刺法中对精和气采取不同的作法。那么这里我们又遇到黄老学派著作中常见的述及到内明和内视的问题,后代学者往往将它与外明混淆,作出了错误的或者神秘的解释。《素问。移精变气论》的回答还多少保留了古代传说中一些神秘的成分,说:“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夫子言不离色脉”。“上古使僦赁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又说:“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史记》说的“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内经》也可能就是扁鹊学派的托名之作。那么扁鹊学派的脉经已经传世,他们师传的色脉诊,具体的方法都失传了,不过这里也再一次说明上古可能已经有巫能通过人体精色和精光的变化来诊断与治疗疾病了。《灵枢。官能》称这种“观于窈冥,通于无穷,粗之作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仿佛”《素问。八正神明论》则把这种色脉诊和理色脉的方法称为“神”的作用,即今天高级气功的元神的功能,说:“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日神”,“独见”,“独明”都是由于上工的“神视”。杨上善《太素。本神》注中“口弗能言”注:“神得内明,言各之所不能及也”,即用符合常识的话说不清楚。这样的问题,自称有两大长处,其中之一是“善养我浩然之气”的孟子也遇到,当弟子公孙丑问他“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时,他也说“难言也”。孟子出于儒家世界观的需要,把气伦理化,说成是“集义所生者”。但是他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却是先秦诸子共同的观点。朱熹注说:“难言者,盖其心所独【似缺“得”字】,而无形声之验,有未易以言语形容者。故程子曰:观此一言,则孟子之实有是之可知矣“。凡是从古到今练功有素的人一般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各种“观其冥冥”难言独见之事。

【此页纸边上有以下文字】对于孟子这段话,人类学家李安宅早在30年代有过很精辟的见解。他说:“内在的精,是蒙受自然的官能,采集了自然的营养而来,是自己可以下手处;得到自己充实起来,辗转修养,与天地相应,于是合了道,这道还不是充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吗?炼道还不是养气吗?”又说“儒家常反对道家,我以为除了入世观不大相同以外,玄学的思想在大体上相同”。(《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63页)

A.正如《庄子。秋水》说的:“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此处似缺“不”字】可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