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分析哲学中的“语义研究”

 由狭渐广 2019-12-21

首先引用一下主流学术界对“语义研究”的介绍:        

分析哲学有着较多支别派系,比如逻辑经验主义学派与日常语言学派,甚至在一个支派内部,也有很多分歧。尽管如此,他们的观点仍有一些共同特征。主要表现为:

1)分析哲学家普遍把全部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认为哲学的混乱产生于滥用或误用语言,许多哲学争端都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的争端。他们把哲学的内容或者归结为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或者对日常语言进行语义分析。

他们认为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哲学家的任务不是发现和提出新的命题,而是阐释思想,使已有的命题变得清晰。可是,他们把全部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探索世界的本原和本质,不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仅仅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或语义分析,这就否定了哲学作为世界观和认识论的理论意义,从而否定了哲学本身。而且,哲学混乱的出现,究其根源,尽管不排除语言的滥用或误用,但最根本的原因应从认识论和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中去寻找。因此,仅仅依靠语言分析并不能彻底揭露哲学混乱的实质,更不可能根除它们。

2)普遍重视分析方法。重视语言在哲学中的作用,把语言分析当作哲学的首要任务。

3)反对建立庞大的哲学体系,主张在解决哲学问题时要从小问题着手。分析哲学家尤其是逻辑经验主义者,强调要以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和物理为模本建立自己的理论,要使自己的概念和论证达到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程度。他们利用数理逻辑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手段,并建立了一套技术术语。

接下来,以语言分析工具的角度来解析下:

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人们思考的过程,如何使用语言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参考“第一章 语言表达规则的缺陷”,哲学的分歧与争端,主要是源于晦涩语言的使用和论证式思维面对相悖规则时的困境。人们在解释晦涩语言时又会创造了新的晦涩语言,不同的人在理解晦涩语言时,由于语言传递信息的阻力效应,各自多会损失大量的信息,所使用的语言越大,所损失的信息则越多,而哲学往往是推演归纳出非常大的言语的学科(而工科、专科所授操作技能的言语是比较小的言语,损失信息会较少,一毕业即可投入工作),不同人由于自身阅历、知识面的不同,所损失的信息也各自不同,也由此产生了无穷的纷争。因此,若想消除纷争,首先要解决晦涩言语定义的问题,使用较小的语言(结合无穷的生活案例)来表达,能与无穷的生活案例结合的人是比较少的,人们往往是通过“5.3规则变大的‘循环’与‘知行合一’”一节中所提到的“理感循环”、“知行合一”,逐渐地提升阅历、弥补损失的信息。

    专注于语义分析有一定的局限,语言是人们创造出来用于集合并利用无穷信息的工具,本篇文章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来将语言与现实生活、团队管理等相结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