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竟然都和它有关?它在体内数十年而无任何症状

 刘俊波 2019-12-22
 

慢性炎症作为一种沉默的“杀手”,它在体内数十年而无任何症状,可以在灾难性疾病的爆发前难以觉察,也不引起看得见的外部疾患。

“炎症”是我们祖先对很多疾病的统称。免疫学提示人们炎症所表现出来的“红,肿,热”的现象,其实是由各类炎症因子所引起的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以及免疫细胞向感染组织组织渗透的结果

炎症是把双刃剑

为了使机体保持在一种健康的生理状态,免疫系统每天进行各种内部清理工作。这种状态被称为“机体平衡”状态(Homeostasis)。很明显,无论是外源性或内源性“炎症”的发生都是对机体“平衡”状态的破坏

炎症本身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免疫性防御机能,但是不必要、长期、过剩的慢性炎症反应,将造成脏器功能损伤

很多情况,疾病并没有能够得到治疗而仅仅是得到某种层度的控制,因此造成一种长期存在的炎症状态,此种情况称之为“慢性炎症”(Chronic Inflammation)。慢性炎症与很多疾病的发生或恶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慢性炎症的长期化和增幅过程。图片:爱学术

美国病理学者Gerrity等最初于1979年使用动物动脉硬化模型,发现动脉硬化形成的初期病理变化是炎症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黏附在血管内皮,从而奠定了动脉硬化炎症学说的根基。

 动脉斑块形成。图片:网络

已有研究证实,动脉硬化等慢性病的产生乃至衰老以及寿命密切相关,所以,伴随着动脉硬化炎症学说的确立(1999年)之后,涌现出大量慢性炎症与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相关研究,结果几乎一致地揭示了,分析人体内慢性炎症水平相对精确地预测了这些慢性疾病 的发生、发展和恶化。

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 Rudolf Virchow(鲁道夫·魏尔啸)在肿瘤组织中观察到了浸润的白细胞,据此首次提出了炎症与肿瘤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的观点,认为肿瘤起源于慢性炎症。

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与肿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各种炎症因素通过参与、改变微环境的形成影响肿瘤的发生与转移。

炎症标志物的检测

当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破坏失衡后,自身的抗体和(或)自身的淋巴细胞攻击自身的细胞和组织,产生一系列损伤和功能障碍时,受损组织在发生炎症的过程中常会产生大量的炎性产物,主要包括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和补体成分等,通称为炎性标志物。检验炎性标志物可有效评估疾病活动性、监控疗效和判断预后

在人体研究中,身体内的慢性炎症水平的增加,通常在体表上没有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例如,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等),但血压化验时,炎症标志物浓度(例如: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仅(TNF-α)、补体C3和白细胞计数等)在个体内长期存在差异,临床上将这种差异界定在正常范围内。

常用于炎症水平评估的炎症因子指标。图片:网络

hs-CRP又叫超敏C反应蛋白,CRP是肝脏产生的炎症反应糖蛋白,是血管炎症反应的敏感标志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CRP、补体复合物和泡沫细胞等沉积在动脉壁内,CRP可与脂蛋白结合, 激活补体系统, 产生大量炎症介质,释放氧自由基, 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血管痉挛及不稳定斑块脱落, 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管腔狭窄以及ACI的发生 。

hs-CRP对(有可能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族群)是非常实用而且有效的危险指标,可以辅助医师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IL-6(白介素-6) 作为一种促炎和调节免疫的多效能细胞因子,具有炎症放大作用,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心肌梗死后可促发炎症反应,产生大量的IL-6,进一步诱导肝脏产生CRP,还可以促进心肌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增强白细胞和心肌细胞的黏附作用,加重心肌细胞的损伤。IL-6的增加还会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产生,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克罗恩氏病等。

IL-8(白介素-8) 的主要来源是单核细胞、组织巨噬细胞、T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肿瘤细胞也可分泌。IL-8的释放肯能是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局部炎性激活和凝血异常反应的标志,也是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的信号。

近年的研究被证实,IL-8刺激乳腺癌细胞生成,诱导乳腺癌细胞生长及运动迁移。

TNF-α 是最早发现的能使肿瘤组织细胞发生出血性坏死的细胞因子,因此得名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它主要由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内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产生分泌,也可由肿瘤细胞分泌。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病质,患者呈进行性消瘦,因而TNF-α又称恶病质素。

TNF-α就像“双面人”一样,既参与抗感染、抗肿瘤,又在肿瘤微环境中,激发肿瘤血管的新生

与炎症相关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传统炎症生物标志物

(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WBC)

(2)红细胞沉降率(ESR)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

(4)内毒素

近年开始临床应用和新型的炎症标志物

(1)降钙素原(PCT)

(2)白细胞介素6(IL-6)

(3)C反应蛋白(CRP)

(4)人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1)

(5)人胰蛋白酶原2(PRSS2)

(6)脂多糖结合蛋白(LBP)

(7)可溶性髓系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sTREM-1)

(8)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

(9)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

 (10)SCD14亚型(Presepsin)

减少炎症发生的对策

定期的筛查体内炎症水平,是预防疾病、提早监测和了解体内免疫状态的简单手段之一。如果发现体内存在炎症,请不要简单粗暴的吃消炎药,要找到诱发炎症的真正原因,才是良策,譬如调整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的多样化,以及适当的运动等。

一些慢性炎症也有望用干细胞来缓解,近年已有多项研究初步揭示,干细胞可有效减轻损伤脏器的炎症反应程度, 有利于组织向再生修复发展

由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先天性低免疫原性,通过直接接触,分泌可溶性因子作用于免疫细胞,可发挥免疫调节的功能。此外,还可趋向定位于炎症部位,调控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早在2018年初,《Nature》子刊上便有研究显示,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抗炎因子(CD200)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中高度表达,不仅抑制了促炎因子的生成,同时还会增加抗炎反应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的形成,从而发挥疾病治疗的作用。

 DOI:https:///10.1038/emm.2017.233

这正是因为间充质干细胞(MSC)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减少炎症、减少组织细胞凋亡、促进内源性组织器官的干祖细胞增殖及进行免疫调节,从而作为种子细胞达到修复组织器官的效果。

此外,国外科学家还在研究中发现,通过静脉单次注射间充质干细胞还可以防止严重关节炎的发生,并可减少血清中的炎性细胞因子。

近年来,干细胞已被应用至多种炎症性疾病的人体治疗研究中,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心肌病、胰腺炎等等,并取得了初步的疗效相信未来干细胞治疗将造福于更多目前只能靠药物维持的“绝症”患者。

本文作者  |  摩西

 Topics 


细胞王国

cell-kingdom

——

从微观世界 认识健康的本质

专业科普  |  临床进展  |  行业资讯

微信、联络电话丨18410963897

“在看”的永远18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