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所有运营人都应该玩游戏:破解运营难题的 4 大游戏化思维

 半撇私塾 2019-12-23

你们知道吗?如今人们花在网络游戏上的时间,可以到每周 30 亿小时。30 亿小时是个什么概念?34 万年!为什么人们不把这些时间用在其他事情上而是打游戏?如果我们把这些时间用在工作上,登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就都不是梦了。

对于刚刚接触运营的小白,我很是苦恼。当我运营一个课程产品或者学员社群,学员的完课率和社群活跃度总是很低。为什么人们可以花那么多时间去打游戏,却不能抽出半个钟学习课程呢?

如果游戏可以通过某种机制让玩家坚持不懈地完成目标,那么在运营中,是否可以利用这种机制去让用户达到我们运营的目标?对于社群运营或者课程运营,我要如何运用游戏化思维来提升社群活跃度,或者课程的完课率呢?

不知从何下手的我,在图书馆借阅了著名游戏设计师拉夫 · 科斯特写的书——《游戏设计快乐之道》。科斯特在书中提到了一些游戏的成功要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发现了游戏中的四个重要机制:预备机制、核心机制、挑战机制、奖励机制。下面我将结合这些机制,对 Keep 这款产品进行分析,并举例如何将这些机制运用到课程运营或社群运营中:

1.准备任务:设定预热任务

2.基础任务:设定日常任务

3.挑战任务:设定定期挑战

4.奖励机制:设定任务奖励

一、准备任务:设定预热任务

玩家在开始游戏前需要一个准备阶段。科斯特说,成功的游戏要一个“ 预备机制 ”。没有“ 预备机制 ”的游戏,玩家不了解游戏的玩法,对于没有耐心的玩家,很可能在了解游戏之前就退出了。预备机制的作用就是引导用户进行游戏准备,更快地了解游戏。例如“ 王者荣耀 ”这款游戏在新账号登录后会有一个新手教程,也有训练房间供玩家练习。

Keep 中也有设置所谓的“ 预备机制 ”。Keep 是一款健身软件,目的是帮助用户塑造一个好身材、变得健康。当新用户登陆 Keep 后,在“ 我的训练 ”中会自动添加一个“ 2 分钟体验课程 ”,这是一个在椅子上就可以完成的简单的运动。

Keep 设置的这个课程,首先让用户用最简单的方式感受了 Keep 课程究竟是什么样的。从用户的心理出发,很多新用户可能是一时兴起注册了 Keep,当热情过了就退出了。为了让用户坚持健身,首先给他们“ 糖 ”吃,课程很简单,用户很容易就能掌握,完成后就会产生成就感。当用户利用 Keep 这个产品得到了成就感,更愿意继续使用下去,也就能让用户继续健身。

Keep 通过这个准备课程可以有效地留住用户。那么对于课程产品的社群运营,要如何设置一个“ 预备机制 ”?这就是第一个步骤:设定预热任务。我想到,游戏中用户在新手教程前还有一步,那就是登录。登录了就有所谓的账户信息,可以进行玩家之间的交流。如果将这个应用到社群运营中的话,可以鼓励学员进行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可以促进学员之间的互相认识,拉近学员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个轻松友好的社群氛围。

而鼓励学员自我介绍可以利用微信机器人,在学员进群后自动艾特。这里可以利用 微友助手 设置微信机器人实现入群自动艾特功能:新建一个账号,选择需要设置的学员社群,选择“ 自动回复 ”,在“ 新人入群 ”中输入好文案,保存即可。

二、基础任务:设定日常任务

玩家进行游戏的准备,那么这个游戏就要有相应的规则。科斯特说,成功的游戏要有“ 坚固的核心机制 ”。核心机制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游戏的规则。没有“ 核心机制 ”的游戏不能称之为游戏,核心机制的重要作用,就是规范玩家的行为,维护一个好的游戏环境,让用户知道如何去进行游戏,用户才会继续进行下去。例如国际象棋游戏中,“ 移动一步棋子 ”即是核心机制。如果国际象棋中不存在核心机制,玩家可以随意移动自己的棋子,这样赢也容易输也容易,那么谁愿意去玩这个游戏呢?

对于 Keep 产品,它的核心机制就是记录健身数据的功能。Keep 提供动作训练、跑步、行走、骑行等的自由记录功能。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一项任务,计时计数,上传训练成果。

用户使用这些功能,可以将自己的运动数据记录下来。这些数据可以让用户知道自己的健身轨迹,也可以生成报告,让用户知道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健身,使得用户持续性地使用产品。

那么对于社群运营呢?社群运营的用户对象是报名了课程的学员,社群运营的目的就是让学员们完成课程掌握知识。为了能让学员们更积极学习课程,可以设定日常任务,就是第二个步骤。

参考 Keep 产品,我设置核心机制为打卡,这是学员在社群里的基本任务。每天在社群群公告中提醒鼓励学员学习完课程后在微信小程序【小打卡】中打卡,分享每日学习笔记、学习心得等等。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员完课,分享笔记的过程也帮学员巩固了知识。同时,一个人的学习也会带动其他人的学习,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挑战任务:设定定期挑战

游戏有了规则,就可以设置各种游戏挑战。科斯特说,成功的游戏要有“ 一系列挑战 ”。挑战机制是游戏中最基本的内容。挑战不改变规则,而是在规则之内进行操作,使各参数略有不同。挑战机制之所以能让玩家玩游戏,是因为玩家在挑战中赢得了胜利后,会有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也让玩家更愿意进行游戏。比如最近网易的“第五人格”中 1 V 4 对战和 4 V 1对战,都是挑战,而在游戏中不同的操作使得每个玩家的分数不同。

Keep 中也存在着挑战机制。比如说“ 训练课程、训练计划、训练营 ”。用户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想塑形的选择塑形的课程,想瘦腿的选择瘦腿的课程。用户要做的就是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健身运动,而是否每天坚持运动,影响用户的所谓“ 成长值 ”。

这些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为用户带来动力。如果只是自己健身,很多用户可能难以坚持下去。第一,用户信任 Keep 这个平台,就会相信这些训练课程、训练营是有成效的,比起自己乱练会更愿意去进行挑战。第二,一个课程或训练营会有很多用户参加,而且看得到动态,人是会影响人的,用户看到其他人坚持下去了,也会觉得自己也可以。因而用户就会坚持健身,也就达到 Keep 的目的。

那么,为了达到课程运营的目的,可以将挑战机制运用到课程运营中去,对应的就是第三个步骤:设置定期挑战。挑战任务要根据学员学习课程的大前提下进行设置,任务就要与课程有关。为了学员的学习质量和完课率,我想到了在定期举行课程知识竞赛的方法。一方面,为了参加知识竞赛,学员自然会自愿地去学习课程,另一方面,知识竞赛的过程也巩固了学员的知识。

课程知识竞赛可以利用 金数据 生成答题链接,后台可以看到所有数据,以 5 天为一个周期,每隔 5 天在社群中以群公告方式通知学员点击答题链接参与。

四、奖励机制:设定任务奖励

玩家进行挑战,他能得到什么?为了让玩家持续性地玩,就需要外来的动力。科斯特说,奖励是游戏是否成功的关键组成部分。奖励机制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动力,用户可以通过游戏得到奖励,这个奖励正好是用户想要的,那么用户自然就愿意持续地进行游戏。一般的游戏都设有奖励机制,比如欢乐斗地主,赢的用户可以得到欢乐豆的奖励,有了欢乐豆用户就可以进行更多场游戏。

Keep 中,每个用户都有 KG 等级。根据你是否坚持运动,是否和 Keepers 相互鼓励、交流和分享等指标得到相应的成长值,而成长值对应着你的等级,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特权。也就是说,当你提升一个等级,就会得到相应的特权奖励,等级越高特权越多。

这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为了得到特权奖励,用户就会使用 Keep 辅助健身运动,而这正是 Keep 产品的目的。

既然奖励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那么在课程运营的时候可以利用奖励吸引用户去完成课程。这就是第四个步骤:设定任务奖励。为了更好地激励学员去学习课程,我想着可以给予学员完成课程后可获得证书及其他奖励。利用 webhook 打通 金数据zapier,让学员在填写表单申请后,自动生成等级证书并发送到学员的邮箱。而表单链接可以通过学员群的群公告通知。

游戏化思维是指将游戏元素和技巧应用于非游戏化场景。在上面的阐述中,我将 预备机制、核心机制、挑战机制、奖励机制 这 4 大游戏化思维运用到社群运营和课程运营中,准备任务就是游戏中的预备机制,基础任务就是核心机制,挑战任务对应着挑战机制,而任务奖励也就对应游戏中的奖励机制。游戏化设计是利用一系列的机制来帮助用户完成某一个目标,而运营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能够将游戏的机制引用到运营中,你也许会发现许多难题其实有更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